大家都说,晚清的四大名臣中,李鸿章近神,左宗棠近妖,张之洞近人,曾国藩近圣贤,大概的就就将四个人的品行和作为都概括清楚了。说道曾国藩近圣贤,小编就会想到流传很广的《曾国藩家书》,在这里面,曾国藩曾提到了对于金钱的想法,也让人觉得他“近圣贤”的说法并不是空穴来风。 普通的年轻人到大城市打拼和生活都非常的不容易,家里不足以支持,自己暂时也还没有能力,生活方面拮据是很正常的,但是在几年后,人与人的差距就慢慢的显现出来了。古代也不例外。晚清时期官场低迷,官员的俸禄也不算高,对于清廉的官吏来说这些钱不足以支撑生活,曾国藩也不例外。生活的紧迫使他能省则省,但不该省的地方他也不会吝啬,大概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知风尊俗、知恩图报和尊孝守道。 在曾国藩给家里的一封书信中曾写道,自己在京城年底就要靠借钱才可以生活下去了,所以不打算当官而是准备回乡侍奉老人了;但也说了另外一件事,就是京城的一位老乡去世了,自己和另几位同乡凑了一些钱办完了丧事之后,把剩余的钱都给了他的家人,自己就只有路费了。曾国藩没有因为自己即将饿肚子就对同乡和其家人吝啬,对于别人死后的体面,他还是很看重的。 知恩图报可以从另一封信中看出。家里的丹阁叔自己出了一部分钱为自己解决困境,但是不敢向家里言明,而自己承了他的情,是一定会回报的,希望家里的人不要责怪。也就是说,曾国藩很看重别人对自己的情谊,不论大小都会铭记于心。 曾国藩还因为自己远在京城,不能侍奉家里的老人,而自己又窘迫,所以借了朋友的钱送到老家供父母生活,而自己会想办法还朋友的钱。他宁可自己负债都想着家人的生活,可见他对自己的父母也是十分上心的。 曾国藩在京城为官的生活清苦了十多年,直到四十多岁时才有所好转。这大概就是,赚钱很难,为自己赚钱有一点难,为了家人就不太难,要是为了全世界的话就很容易了。但曾国藩的一番成就跟钱的关系不大,倒不如说他将赚钱的方法放到了与人相交中,为别人慷慨解囊,别人自然也会对你感恩戴德,不一定会有所回报,但人的品格正是这样一点一点的积累出来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