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北联大

 公司总裁 2019-10-22

被历史湮没的、和西南联大一起支撑抗战中中国大学教育的西北联大

抗日战争期间,汉中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吸引了众多高校前来办学,成为与重庆、成都、昆明齐名的后方文化教育重镇。其中最著名的高校就是可以与立足于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相媲美的国立西北联合大学。

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的前身是国立西安临时大学。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全面侵华,7月底,北平、天津沦陷。为了保存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平津地区的高校开始向后方迁移。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等校院先迁湖南长沙,组建了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等校院迁至西安,组建了国立西安临时大学。不久,随着战火的扩大,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和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再次内迁,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迁到云南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国立西安临时大学迁到陕南汉中,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

不久,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几经重组,分立为国立西北工学院、国立西北农学院、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国立西北医学院、国立西北大学等“国立西北五校院”。除国立西北农学院成立后即在当时的陕西武功(今陕西杨陵)办学外,其它四个院校继续立足汉中,直至国立西北师范学院1944年全迁兰州,国立西北工学院1946年迁到咸阳,国立西北医学院和国立西北大学1946年迁到西安。

汉中时期的国立西北工学院、国立西北医学院、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和国立西北大学虽分立,但与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一脉相承,且在师资聘用、教学设备使用、社会服务等方面多有合作,共同奠定了抗战期间乃至战后西北高等教育的基础,因此,学术界一般将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汉中时期的国立西北工学院、国立西北医学院、国立西北大学、国立西北师范学院一起笼统地称为“西北联大”。

一、国立西北联合大学

1937年9月10日,中华民国教育部令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北平研究院内迁西安,合并组建国立西安临时大学,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的家政系亦并入国立西安临时大学。经过短时期筹备,国立西安临时大学于1937年11月1日开学,11月15日正式上课。

1937年11月9日太原失陷后,日军沿同蒲线南下,迅速占领临汾、侯马,直逼潼关。西安告急,日军飞机不断轰炸西安西门外飞机场,西安临时大学的师生难以安心上课。国立西安临时大学的校常委们经过考察及与当地政府的接洽,决定迅速将国立西安临时大学迁往位于既有秦岭和巴山作天然屏障,又物产丰饶的陕南汉中。

1938年3月16日,国立西安临时大学的师生编成小分队依次出发,主要靠双脚行进,经过半个多月,翻越秦岭到达汉中。1938年4月3日,中华民国教育部命令到达汉中的国立西安临时大学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

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的院系设置一如国立西安临时大学,设有6院23系。因抗战以来迁入汉中的军政机关较多,办学地址不易觅到,所以六个学院分散办学:校本部及文理学院设在位于城固县城黉学巷的考院,法商学院在城固县小西关外原简易师范旧址,教育学院设在城固县文庙,农学院设在沔县(今勉县)武侯祠,医学院设在南郑(今汉中市汉台区),工学院设在城固县城南约30里的古路坝天主教堂。文理学院包括八个系:国文系、外国语文系、历史系、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地理系。法商学院有3个系:法律系、政治经济系、商学系。教育学院最初有教育系、体育系、家政系。农学院包括农学系、林学系、农业化学系等3个系体。医学院不分系。工学院设6个系:土木工程学系、矿冶工程学系、机械工程学系、电讯工程学系、化学工程学系、纺织工程学系。

成立初期,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不设校长,校内一切重大事项由校常务委员会议决,校常务委员会下设秘书、教务、总务3处。后来,根据教育部命令,撤裁总务处,新增训导处。校常务委员会委员为原国立北平大学校长徐诵明、原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校长李蒸、原国立北洋工学院院长李书田、教育部特派员陈剑翛组成。

根据教育部的指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以“公诚勤朴”作为校训。1938年11月16日,校常务委员会通过了由国文系主任黎锦熙教授和法商学院院长许寿裳撰写的校歌。歌词为:

并序连黄,卌载燕都迥。

联辉合耀,文化开秦陇。

汉江千里源嶓冢,天山万仞自卑隆。

文理导愚蒙;

政法倡忠勇;

师资树人表;

实业拯民穷;

健体名医弱者雄。

勤朴公诚校训崇。

华夏声威,神州文物,原从西北,化被东南。

努力发扬我四千年国族之雄风!

1938年7月,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与国立东北大学工学院、私立焦作工学院合并组建为国立西北工学院,依然在古路坝办学;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农学院与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国立西北农学院,在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校址——陕西武功(今陕西杨陵)办学。与此同时,教育部命令将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教育学院改名为师范学院,并增设了部分文理学系,以适应发展西北师范教育的需要。1939年8月,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再次重组,师范学院独立设置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医学院独立设置为国立西北医学院,剩余的文理学院分成文学院、理学院,与法商学院合组为国立西北大学。自此,严格意义上的“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不复存在。

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在1938年4月至1939年8月期间,共培养两届毕业生447人。

二、国立西北工学院

1938年7月国立西北工学院成立后,由原北洋工学院院长李书田任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胡庶华、张清涟、王文华、张贻惠、张北海、雷宝华等为筹备委员。随后,东北大学工学院、私立焦作工学院的师生、设备陆续迁至古路坝。约半年多,因学校规模扩大,国立西北工学院在城固县西郊的七星寺设立了分校,一年级新生在此生活和学习。

国立西北工学院设院长1人,下设教务、训导、总务三处及会计室。全院有土木工程学系、矿冶工程学系、机械工程学系、电机工程学系、化学工程学系、纺织工程学系、水利工程学系和航空工程学系等八个系,以及工科研究所、工程学术推广部等机构。

工程学术推广部是国立西北工学院服务地方的一个特色机构,它以“推广工业社会教育及工程学术事业并协助西北各省区地方建设及生产事业”为宗旨,通过办理各种技术训练班、指导各种经济建设事业、协助办理地方建设事业、改进西北原有手工业等为国民经济及抗战服务,在周边地区矿产资源的调查、水利事业的勘探、地方市政的改进等方面做出了较大成绩。

国立西北工学院在城固办学期间有三任院长。第一任为原国立北洋工学院院长、国立西北工学院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李书田。他在国立西北工学院建立之初因按照国立北洋工学院的标准严格考核教师和学生,引起原东北大学工学院、原私立焦作工学院和原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不少师生的联合抵制而愤然离开了汉中。第二任院长为赖琏(1939年3月至1944年8月在任)。第三任院长为潘承孝(1944年9月至1946年5月)。

国立西北工学院继承了原国立北洋工学院的优良学风,无论是七星寺分校,还是古路坝校区,师生为学风气非常浓厚,教室里经常彻夜灯火,形成了“坝上长夜,七星灯火”的感人景观,培养出了如师昌绪、高景德、叶培大、史绍熙、傅恒志等著名科学家。

三、国立西北大学

1939年9月,新成立的国立西北大学正式开课。它的3个学院共有12个系:文学院设有中国文学系、外国语文学系、历史学系;理学院有数学系、物理学系、化学系、生物学系、地质地理学系;法商学院有法律系、政治系、经济学、商学系。1944年9月,根据教育部的命令,文学院增设了边政学系,至此全校设有3个学院13个学系。

国立西北大学实行校长负责制。城固时期,胡庶华(1939年9月至1940年8月在任)、陈石珍(1940年10月至1942年4月在任)、赖琏(1942年5月至1944年2月在任)、刘季洪(1944年7月至1946年5月在任)等先后担任过校长。学校设立教务、总务、训导三处。

国立西北大学办学地址一如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时期,校本部位于文学院和理学院所在的城固县城黉学巷,法商学院位于城固县城小西关外。为了便于管理,在离校本部较远的法商学院设立了总办公室,设主任1人,由校长派秘书兼任;总办公室下设注册、图书、生活管理及庶务等四部。

国立西北大学法商学院继承了原国立北平大学法商学院自由的精神,师生思想活跃,多次受到政府的注意。比如,1946年3月,在昆明“一二一”运动的影响下,国立西北大学学生为了成立学生自治会,与校方发生冲突,由此引发了轰动全国的“四一五”学生运动,一些学生冲进校长办公室,夺走了学校公章,校方在慌忙之中,请地方警备部队出动,逮捕了部分学生,才使事态渐渐平息。

城固时期的国立西北大学为“西北最高学府”,以“研究高深学术,陶铸健全品格,培养专门人才”的职责,共培养毕业生1532人。同时,它主动承担研究西北问题、造福当地群众的重任,以知识服务当地群众,推动当地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受到广泛赞誉。

四、国立西北师范学院

1939年9月,新成立的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在城固正式开学,李蒸为院长。校本部设在城固文庙,教室、宿舍、食堂均设在城固校场坝,两地相隔仅数百米。

国立西北师范学院设有国文系、英语系、史地系、公民训育系、数学系、理化系、博物系、教育系、体育系、家政系、劳作专修科等十一科系。根据教育部划分的师范教育服务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负责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河南等五省的师范教育。

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在着力于为上述五省培养师范人材的同时,注重乡村社会教育工作,把城固县城东邯留乡设为乡村教育施教区,在翟家寺设立办事处,开展各项直接服务于当地民众的活动,广获群众热爱。后来,西北师范学院结束城固施教区工作时,当地民众依依不舍,还赠送了“社教民爱”的锦旗。

1940年,国民政府为改变西北教育落后的局面,有意使西北联大的子体学校向西北腹地深入,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在甘肃省兰州市七里店觅得合适办学地点,逐渐向兰州迁移。从1941级开始,学生在七里店开学;1944年夏,城固最后一届学生毕业,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全迁兰州,结束了在城固办学的历史。

五、国立西北医学院

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医学院和新成立的国立西北医学院都位于南郑(今汉中市汉台区)城内。1939年5月初,日机轰炸汉中,城区房屋损坏严重,为了有一个比较安全的教学场所,国立西北医学院迁往南郑东郊马家坝(今汉中市汉台区七里乡马家坝村)一带,校本部设于马家坝,附属医院设于附近的文家庙,学生宿舍散布于马家坝附近的大小庙宇及公房。

尽管校舍迁到了城外,仍然遭到日机的袭扰。1940年5月20日晚九时,在附属医院值班的耳鼻喉科教授杨其昌及两名学生就因惨遭日机轰炸而去世。

汉中时期,国立西北医学院院长先后为徐佐夏和侯宗濂。学院下设教务、训导、总务处,各设主任1人。教务处设注册组、出版组、图书组。训导处设生活指导、军事管理、体育组。总务处设文书、庶务、出纳及仪器药品管理组。每个组各设组员若干人、事务会计1人。1941年,西北医学院先后成立了中药研究所、地方病研究所。

国立西北医学院也非常重视在当地开展社会服务工作。经常性的工作,一是进行户口、出生、死亡统计,二是进行预防接种,三是进行公共卫生教育。此外,医学院还主办过护士训练班、战时救护训练班、公共卫生训练班等,指导县卫生院和当地各诊所工作,组织诊疗队到乡村巡回医疗等。

1945年8月15日,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西北联大各校师生无不欢欣雀跃,思念故土的情绪也更加浓厚。国民政府教育部一面考虑组织西北联大各校复员,迁回办学条件较好的原址,一面谋划为西北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保存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国立西北师范学院一部分师生迁回北平组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大部分师生继续留在兰州的西北师范学院;国立西北工学院的教职员一部分回天津重组国立北洋工学院,一部分到焦作恢复私立焦作工学院,一部分到东北组建东北大学,剩余的大部分则迁至工业较为发达的陕西咸阳继续办理国立西北工学院;国立西北医学院和国立西北大学两校迁至陕西西安。国立西北农学院依然在陕西武功(今杨陵)办学,未再迁移。

西北联大的迁出,使战时后方文化重镇汉中一时高等教育断绝,文化事业衰退。为了给陕南教育的发展持续培养师资,原西北联大的部分教师与陕南地方文化人共同努力,于1946年春在汉中开办了“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陕南分校”,分国文科、数学科招收学生。

从1938年4月至1946年5月的八年间,西北联大在汉中励志兴学,培育人才,化育风俗,服务社会,不仅传递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薪火,而且以“文化开秦陇”的担当精神,给汉中大地带来了现代文明的曙光和科学文化的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