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口气读完《左传》3 --- 4

 悠悠清莲 2019-10-22

一口气读完《左传》3

《齐公》篇

郑子家告赵宣子

讲述的是郑国大夫子外交晋国的故事

晋灵公在位时和郑国关系一直不太友好,以为郑穆公有二心,且暗地里勾结楚国。

郑子家派人到晋国告诉当时的掌权者赵盾,说,郑国国君即位三年以来,召集蔡国国君一起侍奉晋国,细数几年来郑国为了晋国所付出各种劳苦艰辛(总之很多),说到郑国一直为晋国效劳,不敢有所怠慢。

如果郑国尽心服侍也不能让晋国满意,自己只好准备兵马,拼死一搏了。还说自己处在晋国和楚国之前的夹缝,着实难为,还望恕罪,于是晋国便和郑国讲和了。

铤而走险,急何能择?

《宣公》篇

1、晋灵公不君

本篇讲述的是晋灵公(晋文公孙子)昏庸残暴,倒行逆施的故事。

晋灵公昏庸残暴,加重赋税修建宫廷。经常站在高台上用弹丸射行人,观看他们躲避的样子,又一次,一位厨师没有把熊掌炖烂,就被他下令处死,并让宫女们将其尸体放在框里,抬着经过朝廷。

大臣士季进谏规劝灵公,灵公却说自己已经知错,准备改正,天真的士季竟然相信了。

然而灵公也不过是说说而已,首席辅佐大臣赵盾多次进谏依然无效,反而引起灵公反感,以至于灵公竟然派人去暗杀他。

这位杀手叫做鉏麑(chu ni),他一早来到赵盾家中,看见赵盾早已穿戴好上朝的礼服,合衣做着打盹,鉏麑看见赵盾如此敬重国事,不忍下手,可是有命在身,进退两难之下,便一头往槐树上撞死了,对的,真的是撞死了,真英雄,真豪杰啊!

晋灵公看派人暗杀不成,便另想对策。这天,他请赵盾喝酒,事先埋伏下武士,准备攻击赵盾。赵盾的手下提弥明发现了这个阴谋,快步走上殿堂,说到臣下陪君王宴饮,酒过三巡还不告退,就不合礼仪了。晋灵公发现阴谋败露,顾不得许多,命令武士杀出,二人且战且退,最终提弥明为护赵盾而战死了。武士中有一个人叫做翳桑,当年落难时曾蒙受赵盾相救,此时便反过头来保护赵盾离开,后来,二人又分道扬镳,各自逃亡了。

后来,赵穿在桃园杀掉了晋灵公。赵盾还没有走出国境,听闻此消息后又回来了。晋国史官董狐记载道是赵盾杀了国君,原因是赵盾身为大臣逃亡没有出国境,回来后也不讨伐叛逆,这就是他杀的。

嗯那个,古代人都这么脑残吗?这种逻辑也有人信。奇葩的是赵盾竟然自认倒霉,就接受这一说法。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2、王孙满对楚子

讲述的是周大夫王孙满讥讽暗责楚庄王的故事

楚庄王讨伐陆浑之戎,因此来到洛水,在周王室境内检阅军队。

周定王派王孙满慰劳楚庄王,楚庄王问起了九鼎的大小和轻重,要知到这九鼎向来是周天子的身份象征,楚庄王这么做就还有僭越之心。

王孙满回答说,鼎的大小和轻重不在于鼎本身,便讲述了九鼎的来历。

话说夏朝有德之时,将九州所进贡之铜铸为九鼎,并将各种食物描绘其上,使得人民分清善恶。后来,夏亡商起,再后来,商亡周兴。

德行如果美好光明,九鼎再小也是重的,如果奸邪昏乱,九鼎再怎么大,也是轻的。周朝的德行虽然衰减,但是气数还在,九鼎轻重,不可以询问。

3、宋及楚平

讲的是宋楚两国无端开战又归于友好的故事

楚庄王派大夫申舟出使齐国,申舟因为曾经得罪过宋国,便说道自己去齐国很有可能遭遇宋国的伤害。楚王安慰说到,若是宋国敢派兵杀他,就出兵攻打宋国。

最终,申舟还是被宋国扣留了。宋国的执政大臣华元说到,楚国使者途径此处却不向宋国借路,这是轻视宋国,把宋国看成了楚国的边邑,这就是亡国的意思。杀了楚国的使臣,同样会引来楚国报复,还是会亡国,反正都一样,于是就杀了申舟。

(不得不佩服这些人的混蛋逻辑和脑残思维,一群彻头彻尾的人渣。)

楚庄王知道后大怒,同年九月,派兵包围了宋国。

宋国去向晋国求援,晋景公大臣伯宗劝诫说鞭长莫及,现在楚国出兵有理,不宜妄动刀兵,于是晋国没去救援,不是还是派了使者解扬到宋国去,想让宋国不要向楚过投降。可是解扬途径郑国时,竟然被郑国人扣住并献给楚国。

楚庄王想用重礼收买他,让他对宋国人说相反的话,威逼利诱之下,解扬表面答应了。后来,楚庄王让解扬登上楼车,就说晋国不回来救援了,谁知解扬最终还是传达了晋国的想法,让宋国人坚守待援。

楚庄王大怒,想要杀他,便质问他为何不讲信义。解扬严词以对,说到自己坚守道义,本就领了晋国的信义,岂能再讲别的信义,并说楚庄王收买自己本身就是不讲信义。

楚庄王听后竟然把他放了,给放了,真是大好人啊!

后来,楚国军队打算离开宋国,申舟的儿子有些不乐意,便向楚庄王叩头说:大王您明明答应过家父要为其报仇的,怎么又撤退了呢?

楚王一时难以回答,大臣申叔说到,修建房屋,让种田的人回来,宋人肯定会听从大王的命令。(表示没有看懂这逻辑)

楚王照做,宋人果然害怕了,派遣大臣华元在夜里告诉楚国大臣子反,说到宋国现在弹尽粮绝,生活困苦。可是,如果被迫签订盟约的话,就是亡国也不答应。如果楚国退兵三十里,就一切听从楚国的命令。

子反当茶答应华元,并劝诫楚王如此做。楚军退兵三十里,宋国便和楚国讲和了,华元当了楚国的人质,并且盟约上说到:我不欺骗你,你也不欺骗我。

小编语:这个故事看的很是奇怪,先是宋国为了极其扯淡的理由杀了楚国使者,曾许诺过给此使者报仇的楚国竟然因为一个屁用都没有的盟约又退兵了,都是什么鬼!

虽鞭之长,不及马腹。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尔虞我诈的来历)

义无二信,信无二命。

《成公》篇

1、楚归晋知罃

讲述的是楚国俘虏晋国大夫知罃又将其归还的故事

晋楚两国会战于邲(bi),楚国胜利,并俘虏了大夫知罃。事后,晋国人把楚国公子和大臣的尸体送还给楚国,要求换回知罃,楚共王答应了。

楚共王为知罃送行,问他被俘虏软禁在楚国,是否心生怨恨。知罃回答到,说自己没有什么大才能,被人俘虏只是因为本领不济,可是却没有被杀,这是君王的恩惠,岂敢怨恨。

楚共王问到那么会感谢自己吗,知罃回答到,两国都是为了自己利益考量,希望百姓安定,各自请求互相原谅。双方释放俘虏,互为交换,已成全友好关系,自己只是任人摆布,并没有主动参与,也不会感激别人。

楚共王还不死心,问他回到晋国后会如何报答自己,知罃问答到,自己对君王既无怨恨,也无感激,不知道报答什么。如果非要说什么,那就是自己回到晋国之后,更加尽心竭力忠君报国。

楚共王感其忠心,对他礼遇有加,就把他放回晋国了。

小编语:知罃到时赤胆忠心,不卑不亢,也幸好楚共王是一个大好人。

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2、吕相绝秦

讲述的是晋国大夫吕相出使秦国何其绝交的外交辞令

晋厉公派吕相去和秦国断交,说到,之前先王晋献公和秦穆公交好,合力同心,确定友好关系。后来,晋国内乱,晋文公逃亡齐国,晋惠公逃亡秦国。

后来晋献公去世,秦穆公不忘从前的交情,把晋惠公送回晋国主持祭祀。后来,秦国向晋国发起了韩原之战,可是有对此心生愧疚,又帮助文公回国为君,这些事情都是秦穆公的功德。

后来,为了报答秦国。晋文公时期曾经多次帮助秦国出兵平定四方,就想联合围郑那件事(烛之武退秦师),秦国大夫擅自和郑国订立盟约,各路诸侯痛恨这种做法,几乎派兵要去攻打秦国,晋文公念及恩德,安抚诸侯,秦国军队才可以平安回国,这些都是晋国曾经回报秦国做的事情。

后来,晋文公去世,秦穆公不怀好意,轻视晋国,突然侵犯晋国领地殽(殽之战),攻打盟国滑国。晋襄公没有忘记之前秦国的功劳,却又害怕灭亡,所以才会有后来的崤之战。这些是晋国的过错,所以国君一直希望秦穆公能赦免晋国的罪过。秦穆公不同意,反而来亲近楚国来谋算晋国,幸好最终并未成功。

后来秦晋的令狐之战,则是因为康公护送公子雍回到晋国争夺君位,祸乱王室,晋国迫不得已才会进攻。后来的河曲之战则是因为,秦康公入侵晋国领土,才会由此战役。自此,秦康公便断绝了梁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至于后来的辅氏之战,也是秦国挑衅在先。后来,诸多盟约同样也是秦国首先违背才有此结果。

小编语:这篇外交辞令但从语言来看确实有理有据,但是稍微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崤之战以及令狐之战完完全全就是晋国主导的,反而诿过于秦国,无耻至极。

3、晋楚鄢陵之战

这一年,六月份,晋楚军队相遇与鄢陵,晋军主帅饭范文子不想现在同楚国军队正面交战。

这一日是晦日,楚军一大早就摆开阵势。有人说,楚军有六个弱点,他们的两个统帅彼此不合;楚王的亲兵用的是旧人;郑国军队虽有阵势,但是军容不整;楚军中的蛮人虽然成军,但没有结成战阵;布阵不避开晦日;士兵太过喧哗,会阵以后会更加吵闹。从而信心大增,认为一定能打败楚军。

后来,晋楚交战,果然大获全胜。

                                            一口气读完《左传》4

                                                 转载

一口气读完《左传》4

《襄公》篇

1、祁奚举贤

讲述的是晋国大臣祁奚举贤唯才的故事

中军尉祁奚向晋悼公请求退休,晋悼公问他能够替代他的人选。祁奚竟然推举自己的仇人解狐,后来解狐死后,晋悼公又问他推荐人选,他就又推荐了自己的儿子祁午。

小编语:所谓,祁奚举贤,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真乃大贤之人。

2、祁奚请免叔向

讲述的是祁奚说服宣子,搭救叔向的故事

晋悼公时期,权臣范宣子以平定叛乱之名杀了政敌羊舌虎,囚禁了其兄长叔向。

当时,祁奚已尽告老还乡,听说此事后,马上拜见范宣子,说到,叔向精明能干,是国家的股肱之臣,倘若因为其家人的缘故就要杀他,等于自毁基业啊!更何况,若是放了此人,更显范宣子的仁德。

范宣子被说服了,于是和祁奚共乘一辆车,劝说晋悼公赦免了叔向。而且再次期间,祁奚没有见过叔向,叔向也没有向祁奚道谢。

后人评价,说二人都是君子,祁奚为国家社稷去挽救叔向,无所谓个人恩典;而叔向因为自己清者自清,德才兼备而获救,无所谓感恩祁奚。

3、子产告范宣子轻币

讲述的是郑国公子子产出使晋国请求见减轻进贡的故事

晋国称霸之后,要求附属的小国向其缴纳丰厚的贡币,各个小国深受苦恼。

这天,郑简公到晋国去,子产托随行的子西带去一封信,将关于减轻岁币的事情说了。

说到,范宣子治理晋国,周边诸侯没有听说晋国的执政者的美德,却听说收取很重的贡礼,自己对此感到困惑。

因为这些诸侯的财富放在晋国宗室,诸侯就会离心;倘若据为己有,晋国内部就会不和,这么做不是明智之举。

古人经常说到,用体谅来发扬德行,就会使自己美名远扬,这样便会天下钦佩,四方归附。宁可让别人以为是晋国养活了郑国这样的小国,也不能让别人说是晋国靠榨取其他小国来过活。

范宣子听后,深感有理,便减轻了诸侯的贡币。

4、晏子不死亡君难

讲述的齐国大臣晏子不为荒唐的君王同生共死的故事

齐庄公和大臣权臣崔武子的妻子私通,崔武子知道后大怒,杀掉了庄公。晏子的手下问晏子对齐庄公一向忠心,会陪着庄公一块死吗?

燕子说道到,国君如果为国家而死,臣子就会为他而死,可是国君如果为了自己的私欲而死,就不值得臣子陪同一起死。

小编语:晏子大才,而且明见万里,远比那些动不动就表明死志的愚忠之辈清醒明智的多。

5、伯州犁问囚

楚国侵袭郑国,郑国战败,楚国人穿封戌捉到了一名俘虏,但是楚康王的弟弟公子围去非要说是自己抓到的俘虏,想趁机揽功。

二人僵持不下,决定请伯州犁评判是非,伯州犁便问俘虏,高举着手介绍说,这一位是王子围,是国君尊贵的弟弟;那一位是穿封戌,只是个方城外的县尹,然后问他到底是被谁俘虏的。

这位俘虏便说是被王子殿下俘虏了。

这则小故事其实暗讽的是伯州犁这种故作公允,实则上下其手,耍弄心计,“上下其手”一词便是出自此处。

6、蔡声子论晋用楚材

讲述的是蔡国太师子朝的儿子蔡声子用论证保全楚国大臣伍参的儿子伍举的故事

蔡声子和伍举私交甚好,当时,由于伍举的岳父获罪逃亡,伍举怕受到牵连,便逃到了郑国,遇到了蔡声子,并告知他自己将要逃亡晋国,正巧,蔡声子也要出使晋国。

归国途中,经过楚国。蔡声子和楚国令尹子木谈论起晋国的事情。子木问他说晋国的卿大夫和楚国的谁更贤明?

蔡声子将晋楚两国都夸奖了一遍,顺便比喻说到,楚国有很多人才,但是却被迫逃到了晋国,为晋国所使用,就像伍举没有犯错却被迫逃亡到晋国,晋国国君广开言论,唯才是举,假如晋国重用这种人,对楚国而言起飞时一大祸患吗?

子木将这番话告诉给了楚王,楚王便公开声称伍举无罪,还增加了其官爵俸禄以安其心。

小编语:此篇辞藻华丽,文采飞扬,简直就是评论人才重要性的古文典范。

7、子产坏晋宾垣

讲述的郑国大臣子产机智地挑战强权的故事

鲁襄公去世的那个月,子产辅佐郑简公到晋国去,因为鲁国有丧事的原因,晋平公没有接见他们。子产便派人把宾馆的围墙全部拆除,将自己的车马赶进去。

晋国大夫士文伯责备子产为何无端拆毁宾馆墙壁

子产便说道,晋国自己的宫廷方圆数十里,却让诸侯的宾客们住在奴仆般的房子里,车辆连大门都进不去,又不能翻墙而进;而且盗贼公然横行,天灾也不防备。如果露天放置贡品,很容易损坏,所以才大胆毁坏墙壁,将贡品可以放在屋子里。

小编语:其实子产的做法就是要求国家之家应该一视同仁,以礼相待,“宾至如归”源于此处。

8、子产不毁乡校

讲述的是子产广开言路,让平民百姓可以公开议论政治的事件

郑国人民到乡校休闲聚会,彼此议论执政者好坏得失。郑国大夫然明建议毁坏乡校,让人民不再议政。

子产认为应该顺应民意,不应该毁坏它。掌权者应该尽力行善来减少民众怨恨,而不是倚仗权势来防止怨恨。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一旦决堤,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应该把民众的议论当做治理国家的良药。

然明诚心拜服,对其恭敬有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