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壶如是说

 一视一界 2019-10-22

      紫砂本是盛器,并无其它,然经历陶工和民间艺人努力以及文人参与,壶上施芝,创造出美伦美奂,超出一般实用范围的工艺品来。一壶到手,让你玩味、让你心动、让你遐想,这种魔力是其它工艺品不可替代的。

笔者有幸成为紫砂创作的一员,多年来的耳闻目睹,心手揣摩,偶有心得,执笔记之。当然这心得并不像学者式的,看看实物、查查资料,然后判明作品所产生的年代、出处以及历史的位置,因为这太理性了,多少有点气闷。

我只是从一个制作者的身份来看待壶艺的,既然是这样的身份,我就没有必要去弄一些繁琐的东西,我只想谈谈作品的气息,去领略那些创造一个个紫砂时代的大师们的风采,静悟大师们的心灵,想象大师抟泥而出的灿烂。

 我们深知,产生大师绝不是偶然的,我们需要去感知产生大师的过程,即大师的心路,我写的一些心得,本来是写给自己看的,后来一想,不妨大家都看看,其目的有二:一是请教诸多同行,二是抛砖引玉,希望大家都来参与辩思,事不辩不明嘛。
  一、时大彬这位先行者我们是不能忘记的,因为紫砂的成型方式在他们那一代得完善,即围生及镶接,以至于今天我们依然得到他们的恩泽,更不用说形制上的程式的规定以及审美价值取向了。这种先驱的作用承前启后,才会有紫砂的辉煌。

     看大彬壶可以用直、方、大来把握。 

      直,即简约率直,在大彬那个时代比较崇尚简约,君不见明青花的造型吗?区区几根线就让你一唱三叹九曲回肠了。君不见明式家具,那床、那桌、那椅,你怎么看都那么顺气,更不用说使用了。回看大彬壶,形制气呵成,一切来得那么流畅,一点也不累。这就是那个时代的人文。
  方,我所指的是大彬内心的方正。无论他圆货、方器都让你感觉有一种方正,也许他心里想的是壶就是壶,一点也用不着卖弄,一切是那么平实而自在,我想这正是大彬的高妙之处,返朴归真。因为,真理往往是简单明了的,只是后人太多的说法,太多的规定,才让人云里雾里,大彬先生,借我一双慧眼吧。
  大,即大气势,有前面的两个条件,加上心气,也就成了大彬的总体气息,他的壶往眼前一放,是端庄,是古朴,犹如夏天的郁郁葱葱,并略带一点深沉,是人到中年那种壮美。几百年来,能出其左右的不多,因为物换星移、时过境迁,那个时代造就了他,我们也不可能回到那时空,我们只能是心存美好吧。
  二、陈鸣远确实了不起,是个全才,无论在他以前的还是在他后来的,都未能在制器中象他涉及面那么广泛而又达到如此之高的高度,从青铜器吸收养分,把自然中的瓜果、树木、花草纳入自己形制。从瓷器及周围的好手中提纯自己的光素器。如此众多作品,无不精妙。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位前辈 是为壶为紫砂而生的,在他给我们提供的活脱脱的、非常热闹的、极富想象力的精神大餐的同时,也启迪后来的人怎样对待生活,并从造化中看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世间万物皆为我所用啁。

我常常在想创作的一些问题,我以为创作是一种脉冲,他需要一种内在的重力,而这内在的动力来源于一种广博的爱心,面对山川、河流、风雷、阳光、树木以至芸芸众生,你为之动容,爱心如潮,心中那份火热总会在一个恰当时候喷涌而出,就是这种特质,支起你的作品,我想观者会感动的,因为首先你感动了。
  三、我把邵大亨比作紫砂上的颜真卿是一点不为过的,他的壶无论做大做小都能放的住,就象颜真卿的字,大字好看,小字也妙,为什么呢,其作品的雍容大度是与颜字共通的,审美特质具有异曲同工。

这一人文现象是值得我们深思,今天我们比较强调作品个性的张扬。强调创新,这种导向过分了,使人有点迷惑,也可能导致我们失去一些重要的东西,其实艺术是没有新旧之分的,只有好坏这分,个性固然重要,共性同样重要,这种艺术共性,就像人的喜、怒、哀、乐这种共性,贯穿人所有古今中外的全人类,无论世道怎么变,人的情感显然莫过于这些,艺术也肯定有共性,我们去发现吧、去悟吧,众妙之门由此而打开。
  邵大亨光是掇只,仿鼓、德钟,就让他独步天下了,晚清以来,众大家莫不受他的影响。 ”胀肩鼓腹、骨肉亭匀,谁能悟到,终身受益。大亨让我们看到相外之相于圆润、饱满、张力、贯气中见精神。
  四、中国画论有一·六法,出自南齐,这一评判标准千古不移。其中六法的最高标准是气韵生动,这个标准在壶上同样适用,气韵生动邵大亨做到了,顾景舟也做到了。景舟先生是一位集大成的大师,考古、金石、书法无一不精,博学而多才,一个传统的制式,经他手却是另一番景象,无比地精 妙,一派雅逸。

如果邵大亨是壮美.那么景舟先生是秀美.真是美只有一个,各自描述。顾先生是追摸大亨的.但却能化出来,形成自己的风格,成为一代宗师。笔者要说的是,成就大师大概有这么两条:

一是开宗立派,独辟蹊径,创造新的柞式,开启后来者,如大彬、鸣远等;

二是集大成者,把一些原始的,欠缺的加以整合、完善,化腐朽为神奇,如顾景舟。这些大师们都有点石成金的本领,他们的气质风格真可谓高山仰止。
  五,凝视大师的作品,我总想窥其究竟,除去他们所处的时代,他们自身的修养以外,他们施艺手法我想也是很重要的一环。过去科技不怎么发达,他们基本上是手工成型,他们手上出来的东西,是极具灵性和韵味的,是活形。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价值取向正是这些东西。

 (考工记)所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为良这种形上追道,道下成形,是一个造美原则。紫砂是传统文化的一个侧影,一旦失去这个魂,那是不可想象,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支攀的?所以我对今天人们都使用石膏模型来整形,一直是有疑问的,我不能说模型货不美,我是在想石膏模型会不会把人的与生俱来的灵性给框住,我想既然壶要有灵性,要有韵味,也就是说一个有意味的形式,模型货是无法完成的。

什么是有意味的形式美呢?就一般的形式美而言,通常是静止的、程式化、规格化和失去现实生命感、力量感的东西(如美术字、工业化生产的陶瓷器具等),而有意味的形式则恰恰相反,它是活生生的、流动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量的美(如中国书法、绘画、手工制作的器具),大师们无不是按照这一原则来显现的。面对他们,我们又如何呢?

  在这商品社会里,大家都很忙,这个时候去谈什么灵性、气韵,似乎有点不合时宜,不过我心依然存在着希望。

资深老壶玩家心得

老紫砂的优点是泥料纯正(基本都是原矿无添加,陈腐期也长),刻绘好(植根于中国传统书画),器形有古味,缺点是大多做工一般(以前不注重细节),有些窑烧不到位(大多是小规模作坊,品质参差不一),随着岁月的捶打,品相残损的多。

玩东西的终极目标,当然是追求名家名作,精工全品,但真正意义上的名家毕竟是少数,哪天遇到了,价格肯定也高。所以玩名家精品无非两条路,一是静静的等待寻觅,二是用重金去砸,无论哪种方法,一段时间内,手上的东西数量都是有限的。

壶喝茶,盆种花,文房雅玩案上摆,像我一样,真正的爱好者,肯定不会满足于手上仅寥寥几件东西,那我们还该去买些什么样的老紫砂?

答曰:老紫砂中的优良品。什么是老紫砂的优良品?有诸多考量要点,形体要正,窑温要够,做工不能太差,带功能性的比如壶出水要好,表面质感和皮壳不能影响观赏等等。它好比一个身高适中、不胖不瘦、五官端正的女子,初看不惊艳,再看很耐看,过一段时间看依然不生厌。总之,优良级的老紫砂要满足的条件很多,属于十里挑一,但按我们现行的售卖方式,这些诸多要素,并不会在品相描述上一一体现。

什么是好品相?我个人的标准是,品相上,一不影响观赏,二不影响正常使用,那就是品相好。历史的进程我们能阻挡吗?当时物件主人的意愿我们能干涉吗?比如,原主人为了种花,把水仙盆打了个洞,对他来说,这个就是他最好的选择,我们能说人家不对吗?他对东西有所有权,怎么处置都是他的权利。我们应该对历史上形成的各种状况多些宽容。

过会苛求品相,也无非两种情况,一个是花高于好几倍的价格去买全品,二是时不时的吃个药买个仿品。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基于客观事实和逻辑推理得出的正确结论。上面所说,岁月摧残、风霜无情,你在家里找个年纪超过30年的东西出来,看看品相是怎么个样子?更何况五十、一百年的东西?简单的说,老紫砂经历漫长岁月洗礼,大多会有一些或大或小的损伤,呈现在我们眼前的,都是一些“老头老太太”,你要一个“老人”还皮肤光泽细嫩、无任何疤痕,有可能吗?所以说,过分追求品相,很容易买到新货仿品,因为新货大多品相好(往往价格还让你看起来很合适),购买的时候,天平自然就倾斜到新货上去了。不避讳的说,也是我们一些人太苛求品相(还有一方面是注重所谓名家),客观上给了仿品有可乘之机和生存空间,你不喜欢全品吗?你不喜欢名家吗?那行,我们给你造!

有人说,我有很好的眼力,新货瞒不过我,我只挑老货买,这句话本身是没错的,但问题是,你前期没有经过大量购买残器标本进行学习的千锤百炼,所谓的“眼力”从何而来?前期眼力没到位的情况下,只选全品买,就回到了我上面说的吃药进行时……所以说,残器是我们绕不开的路,买些品相不是很好的东西进行学习使用,是一个资深玩家修炼的必经过程。

总之,大家不要太过于追求品相,品相不好在价格上有体现,品价相符就好。

紫砂大师谈紫砂好壶

[转载]紫砂大师谈紫砂好壶

   吴云根:   一把紫砂茶壶贵在形、气、神。形者,形象也。点与线,线与面,明暗与虚实,壶体的各个部位和谐一体。气者,气质也。壶如人,气质为贵。此乃内在之精神,非一日之功也。神者,神韵也。此乃壶外功夫。物有所像俗也。花非花,壶非壶,方是壶家追求之境界。

   [转载]紫砂大师谈紫砂好壶   顾景舟:   一件完好的宜兴紫砂壶,必须是作品本身能够抒发艺术语言,令人油然而生一种美好的艺术感受。一是要给人一种美的外在形象,二是要散发美的情趣,三是要有美的艺术内涵。如果能做到三者皆备,便达到了精气神融会贯通的境界,就能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那才是一件上乘的作品[转载]紫砂大师谈紫砂好壶   蒋蓉:   壶是人做的,壶与人又有不少相似之处,用心观察,你会发现同样造型的壶,不同的人做,就会产生不同的韵味,有高雅粗俗之分,有霸道儒雅之分。做壶是做艺,做艺如做人,需要全身心投入,要认真做人、认真做艺,不要把造型、做工勉强带得过的壶给人,这样对收藏者是极不负责任的,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不要看今天带得过去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人会评价这把壶,也会评价做壶人的艺品。艺术上对别人负责,实际是对自己负责。

   [转载]紫砂大师谈紫砂好壶   谭泉海:   做陶刻的,功夫在陶外。我每天都要练字画画,连篆书、楷书、隶书、草书,写生和临摹古画。紫砂陶刻主要还是用线条的粗细浓淡、软硬远近来反映。我一般是做工笔,工笔有内容,陶刻容易表现。紫砂壶本身很古朴,你把很多颜色弄上去,就不行,破坏了紫砂器浑朴天然的本质,不能很好的反映紫砂本身的质地效果。紫砂作品要加装饰,不能和紫砂本身的特色相冲突。我们讲的墨分五色,如黑白照片的效果,也很好。我的工艺追求是出了凸显紫砂的质地特征之外,也注意反映陶刻的用刀特色。

   [转载]紫砂大师谈紫砂好壶   吕尧臣:   紫砂壶是有灵性的,你喜欢它,它也亲近你;日久抚摸,壶身亚光渐起;珠玑隐现,通体似玉若莹,这才是紫砂的真容。鉴赏一把壶,一要看泥质,优质泥往往选料精细、加工繁复、陈腐多年、泥色自然、温润凝重而无需加工,入手便光润古雅,俗称"天青泥";二要看造型,无论光器、花货、筋襄器,要有形有神、骨肉匀称;三看功能,口盖严丝合缝,壶嘴出水流畅,壶把端拿省力,装饰玩味无穷;四听声音,一把好壶,敲击的声音应该是清脆的,有金属的质感。低沉、沙哑的声音,表明这把壶的烧成有问题。一把紫砂壶,如果具备上述四个条件,无论有否名头,就是一把好壶了。

  [转载]紫砂大师谈紫砂好壶   顾绍培:   我认为搞紫砂壶造型设计,一定要有节奏感,作品的节奏感越强,紫砂的韵味越足。只做小的,放不开,如同绣花一样;做大的,能掌握作品的气度、骨架。如同古代的青铜器一样,它象征的是一种权利,所以它的造型有气度、有力度,有一种不可动摇的霸气。我把古代青铜器的这种霸气吸收到紫砂大器的造型上来,紫砂大器的造型也要有霸气、有力度。要大气,就要掌握它的韵律、节奏,再加上平衡、和谐,就产生了韵味。

   [转载]紫砂大师谈紫砂好壶   鲍志强:   乱刀,乱中不乱,它是有规律的,在乱中要表现墨韵的味道,针对画面的要求,要合理的去运用。我在陶刻上,一般还是喜欢线面结合的运用。有块面、有线条、有粗有细,这样有对比。要达到这种要求的话,在一些刀法的运用上面,就要根据对象的要求来进行变化。如果死搬硬套过去的那一套刀法,要表现某些对象就没有办法了。你要刻出按照自己的艺术眼光来表现的这个形态的话,就必须要琢磨自己形成的这种刀法并灵活运用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