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文解字》第223课:“四月维夏,六月徂暑”中,“徂”是何义

 三个小布丁 2020-10-30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今天是第233课,讲《说文解字》“辵”部的两个汉字,分别是䢐和述。其中䢐字后世已不再用,以“徂”字取代,徂字《说文》未收录,所以我们实际上是讲“徂”字和“述”字。两个字的详情如下:
1、䢐。读cú。《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䢐,往也,䢐,齐语。䢐或从彳。”实际上,《说文》已经指出徂是䢐的异体字。后来的《玉篇·辵部》也说:“䢐,往也。与徂字同。”䢐(徂)是形声字。本义是往,去。
《尔雅·释诂上》:“徂,往也。”《方言》卷一:“徂,往也。徂,齐语也。”也就是说,徂,实际上是齐地的方言。比如《书·说命下》:“自河徂亳。”从河洲去往亳州(都)。再比如《汉书·武五子传》:“朕命将率,徂征厥罪。”颜师古注称:“徂,往也。”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我命令将帅,前往惩罚他们犯下的罪恶。
本义之外,徂还有其他用法,如:(1)至,到。比如《诗经·大雅·云汉》:“不殄禋祀,自郊徂宫。”王引之释词:“徂,犹及也,言禋祀之礼,自郊而及于宗庙也。”(因为旱情严重)不断祭祀求降雨,从郊外直到宗庙。

(《云汉图))
又比如《宋史·苏舜钦传》:“臣观今岁自春徂夏,霖而阴晦未尝少止。”其中的徂,用的也是这个意思。
(2)存在。《尔雅·释诂下》:“徂,存也。”郭璞注称:“以徂为存,犹以乱为治,以曩(nǎng,以往)为向,以故为今。此皆诂训,义有反覆旁通,美恶不嫌同名。”
(3)以往的;过去的。比如《后汉书·马援传赞》:“徂年已流,壮情方勇。”以往的风岁月已经过去,壮志豪情依然。

(伏波将军马援像)
(4)通“祖(zǔ)”。开始。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豫部》:“徂,假借为祖。”比如《诗经·小雅·四月》:“四月维夏,六月徂暑。”四月进入初夏时节,到了六月,酷暑就到来了。很多版本译成“六月夏天就要过去了。”这显然是误解了徂的用法。

(六月徂夏)
(5)通“殂”。死亡。比如《史记·伯夷列传》:“于嗟徂兮,命之衰矣。”司马贞《史记索隐》:“徂者,死也。”可叹死期近,生命已衰残!这是伯夷饿死在首阳山前沉重的叹息。

(伯夷叔齐采薇首阳山)
(6)通“驵”。骏马。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豫部》:“徂,假借为驵。”《诗经·鲁颂·駉》:“思无邪,思马斯徂。”马瑞辰通释:“徂,当为驵之假借。”(鲁公)思虑是正道,马儿骏美能远驰。
(7)通“阻”阻止。比如《庄子·则阳》:“未生不可忌,已死不可徂。”郭象注:“忽然自死,吾不能违。”陆德明释文:“不可徂,一本作阻”
(8)古国名。《诗经·大雅·皇矣》:“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郑玄笺称:“阮也,徂也,共也。三国犯周,而文王伐之。”密人态度不恭顺,竟敢抗拒周王大邦,侵阮、破徂、袭共太猖狂。
䢐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䢐字的小篆写法)
2、述。读shù。《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述,循也。从辵,术声。䢤,籀文从秫。”形声字。本义是遵循。比如《书·五子之歌》:“述大禹之戒以作歌。”《孔传》:“述,循也。”叙述大禹的教导而写了诗歌。《礼记·中庸》:“父作之,子述之。”父亲开创,儿子遵循。《汉书·艺文志》又有:“祖述尧舜。宪章文武。”颜师古注称:“述,修也。言以尧舜为本始而遵修之。”
述字的本义之外,还有其他用法,比如:(1)申述;记叙。比如我们很熟的《岳阳楼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就用这个意义。

(岳阳楼)
(2)阐述前人成说。比如《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皇侃《论语义疏》称:“述者,传于旧章也。”(孔子说:)传承前人的成说而不创立新义,信奉并喜好古时的准则。
也泛指著述之作。《广韵·术韵》:“述,著述。”比如《后汉书·赵岐传》:“岐多作述作,著《孟子章句》、《三辅决录》传于时。”现代汉语经常用这个用法,比如鲁迅《摩罗诗力说》:“文章益妙,著述亦多。”

(鲁迅的著述)
(3)古代的一种文体。《颜氏家训·文章》:“夫文章者,原出五经:诏、命、策、檄,生于《书》者也;序、述、论、议,生于《易》者也;歌、咏、赋、诵、生于《诗》者也……”你看,各种文体都跟《五经》有关,源出不同。
(4)通“鹬(yù)”。一种古代的冠饰,以翠鸟羽制作。
此外,述也用作姓氏,《广韵》有载。
述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述字的小篆写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