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时期,中国书法艺术仍然主要掌握在少数书法世家之手。其中艺术成就最高的是琅邪王氏、颖川庾氏、陈郡谢氏、高平郗氏、太原王氏和江夏李氏、吴郡张氏等。 琅邪王氏书法的代表人物有王导、王敦、王廙、王羲之、王献之、王凝之、王洽、王殉、王珉等。 王导(276-339),字茂弘,王览之孙。东晋著名政治家。辅佐晋元帝司马睿立足江东,为东晋王朝的稳定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王导长于书法,史载王导曾得到锺繇所书《宣示表》,非常宝爱,过江南下时将其带到江南。王导善草秦和行书,师承锺繇和河东卫氏,书法为当世所贵。王敦虽然是一员武将,也长于书法。 王痪(276-322),字世将,王览之孙,王羲之的叔叔。“少能属文,多所通涉,工书画,善音乐、射御、博弈、杂技。”(《晋书·王廙传》)因此,王A是东晋初年最著名的艺术家之一。王皮的书法师承锤珠,善“章楷”,即今天的楷书;同时兼工行书、草书和飞白书。(来源 书法屋:www.shufawu.com)其传世书法作品有《祥除帖》、《昨表帖》、《七月帖》等。南朝王僧虔在《论书》中说王皮的书法在王羲之之前是江东第一,“画为明帝师,书为右军法”,可见王虞对王羲之书法的影响很大。 王洽,字敬和,王导之子,有美称。历官中军长史,建武将军、吴郡内史,加中书令。升平二年去世。工于书法,传世作品有《辱告帖》、《仁爱帖》、《兄子帖》、《感塞帖》等。 王询(350-401),字元琳,王洽之子。弱冠与谢玄二人为东晋名将桓温掾,俱为桓温所敬重。桓温经略中原,军中机务,一以委之。历官大司马参军、中军长史、侍中、辅国将军,太子詹事等,封东亭侯。王殉有才名,在政治上党于桓氏。桓温子桓玄谓其“神情朗悟,经史明澈.风流之美,公私所寄。”(《晋书·王廙传》)长于书法,传世作品有《末冬帖》、《伯远帖》等。 《伯远帖》墨迹纸本,行书.凡5行47字.历代流传有绪,后入清宫内府,乾隆皇帝以此帖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合称“三希”,因名其斋日“三希堂”。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其书法中锋、侧锋并用,气韵流宕,结体用笔多以敬侧取势,生动俊逸。董其昌谓其书法“潇洒古澹,长安所见墨迹,此为尤物,足见东晋风流。”在《画禅室随笔》中,董其昌更因此而认为王殉的书法“潇洒古澹,东晋风流,宛然在眼.” 王珉(351--388),字季琰。王洽子,王珣之弟。《晋书·王琅传》谓王琅“有才艺,善行书,名出询右,时人为之语日:法护(王殉小字法护)非不佳,僧弥(王琅小字僧弥)难为兄。”历官国子博士,黄门侍郎。代王献之为中书令,世称“王小令”。太元十三年去世,时年38岁。传世作品有《此年帖》、《十八日帖》及《今欲出帖》等。 颖川(今河南禹县)庚氏在书法艺术上的代表人物有庾亮、庾翼等。 庾亮(289-345),字元规。长于草书和行书,风格纵放,自成面目,传世作品有《书箱帖》。庾翼(305-345)字稚恭,长于楷书、行书和草书,少年时书法和王羲之齐名,传世有《姑吏帖》。 ![]() ![]() 高平(今山东金乡》都氏书法上的代表人物有郗鉴、郗愔、郗昙和郗超等。 郗鉴(269-339),字道徽,出身地方豪强之家,东晋重臣,王羲之的岳父。书法丰茂宏丽,下笔流畅。郗愔(313-384)字方回,王羲之妻弟,善草书,纤株得中,富于态势,早年书名亚于王羲之。传世作品有《至庆帖》、《比书帖》、《石首干帖》、《敬豫帖》等。都昙和郡超(王羲之妻侄)也都长于草书和楷书。希卜超的传世作品有《远近帖》等。 陈郡(今河南淮阳)谢氏在书法上的代表人物有谢尚、谢奕、谢安、谢万等人。 谢尚(308-357),字仁祖,善草书,风格峻整。谢奕(?-358)字无奕,史书记载其书法风格潇洒,任兴而为。 谢安(320--385)字安石,东晋著名政治家,善楷书和行书,虚和醇正,有名士之风。传世有《八月五日帖》《哀穷帖》、《道民帖》等. 太原王氏书法上的代表人物有王述、王潇等。 王述(303-368),字怀祖,官至会稽内史、扬州刺史。至唐代仍有书法作品传世。王濛(309-347)字仲祖,善隶书和章草。王修(334-357)字敬仁,能文善书,师法锺繇,长于隶书和行书,和王羲之关系很好。 江夏李氏书法的代表人物有李式兄弟。李式(275-328)字景则,书名在王澳和王导之间。李式的堂弟李充(?-362),其母亲就是著名的卫夫人卫栋。少承家学,长于楷书。 吴郡张氏是东吴旧族,以书法著名的有张弘、张翰等,均见于历史记载,但没有什么书法作品流传下来. 在东晋初期,因为在书坛影响最大的人物都是从北方南下的士族,所以他们的书法风格仍然继承了西晋的风气,主要师法张芝、锺繇、卫店和素靖等人,王导、王姨等人无不如此。东晋中期以后,王羲之、庾翼、谢安等人成长起来,琅邪王氏逐渐领导了书坛,特别是王羲之,在当时产生巨大的影响。东晋晚期,王献之成为当时最具代表性的书法家,其他书家虽然也有很高的名声,但就其对后世的影响而言,都无法和王羲之父子相比。 太保安有疾求还,诏许之;八月;安至建康。 甲午,大赦。 丁酉,建昌文靖公谢安薨。(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号东山,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浙江绍兴人,祖籍陈郡阳夏(今中国河南省太康)。历任吴兴太守、侍中兼吏部尚书兼中护军、尚书仆射兼领吏部加后将军、扬州刺史兼中书监兼录尚书事、都督五州、幽州之燕国诸军事兼假节、太保兼都督十五州军事兼卫将军等职,死后追封太傅兼庐陵郡公。世称谢太傅、谢安石、谢相、谢公。谢安曾从王羲之学行书,其书法非常出色,后世米芾曾称赞他的书法“山林妙寄,岩廊英举,不繇不羲,自发淡古。”谢安曾听人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深受感动,上奏请求表其墓为“义妇冢”。长忆东山好 难为谢尚书 笑谈安晋室 ,坐隐破秦苻。谣止西门泪 ,魂归渭水庐,人生真一梦, 寤寐永相殊。)诏加殊礼,如大司马温故事。庚子,以司徒琅邪王道子领扬州刺史、录尚书、都督中外诸军事;以尚书令谢石为卫将军。 后秦王苌使求传国玺于秦王坚曰:“苌次应历数,可以为惠。”坚瞋目叱之曰:“小羌敢逼天子,五胡次序,无汝羌名。玺已送晋,不可得也!”苌复遣右司马尹纬说坚,求为禅代;坚曰:“禅代,圣贤之事。姚苌叛贼,何得为之!”坚与纬语,问纬:“在朕朝何官?”纬曰:“尚书令史。”坚叹曰:“卿,王景略之俦,宰相才也,而朕不知卿,宜其亡也迷心记!”坚自以平生遇苌有恩,尤忿之,数骂苌求死,谓张夫人曰:“岂可令羌奴辱吾儿。”乃先杀宝、锦。辛丑,苌遣人缢坚于新平佛寺。(前秦世祖宣昭皇帝苻坚(338年-385年10月16日),字永固,又字文玉,小名坚头,氐族,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人,十六国时期前秦的君主,公元357-385年在位。苻坚在位前期励精图治,重用汉人王猛,推行一系列政策与民休息,加强生产,终令国家强盛,接着以军事力量消灭北方多个独立政权,成功统一北方,并攻占了东晋领有的蜀地,与东晋南北对峙。苻坚于383年发动战争意图消灭东晋,史称淝水之战,但最终前秦大败给东晋谢安、谢玄领导的北府兵,国家亦陷入混乱,各民族纷纷叛变独立,苻坚最终亦遭羌人姚苌杀害,终年48岁,谥号宣昭,庙号世祖。)张夫人、中山公诜皆自杀。后秦将士皆为之哀恸。(可怜一代英主大帝,竟如此悲惨。)苌欲隐其名,谥坚曰壮烈天王。 臣光曰:论者皆以为秦王坚之亡,由不杀慕容垂、姚苌故也。臣独以为不然。许劭谓魏武帝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使坚治国无失其道,则垂、苌皆秦之能臣也,乌能为乱哉!坚之所以亡,由骤胜而骄故也。魏文侯问李克,吴之所以亡,对曰:“数战数胜。”文侯曰:“数战数胜,国之福也,何故亡?”对曰:“数战则民疲,数胜则主骄,以骄主御疲民,未有不亡者也。”秦王坚似之矣。(司马光总结苻坚失败灭亡的惨痛教训,不在仁慈,而在骄傲,穷兵黩武。) 长乐公丕在邺,将西赴长安,幽州刺史王永在壶关,遣使招丕,丕乃帅邺中男女六万余口西如潞川,骠骑将军张蚝、幷州刺史王腾迎之入晋阳。丕始知长安不守,坚已死,乃发丧,卽皇帝位。追谥坚曰宣昭皇帝,庙号世祖,大赦,改元大安。 燕主垂以鲁王和为南中郎将,镇邺。遣慕容农出蠮螉塞,历凡城,趣龙城,会兵讨余岩,慕容麟、慕容隆自信都徇勃海、清河。麟击勃海太守封懿,执之,因屯历口。懿,放之子也。 鲜卑刘头眷击破贺兰部于善无,又破柔然于意亲山。头眷子罗辰言于头眷曰:“比来行兵,所向无敌;然心腹之疾,愿早图之!”头眷曰:“谁也?”罗辰曰:“从兄显,忍人也,必将为乱。”头眷不听。显,库仁之子也。 顷之,显果杀头眷自立。又将杀拓跋珪,显弟亢埿妻,珪之姑也,以告珪母贺氏。显谋主梁六眷,代王什翼犍之甥也,亦使其部人穆崇、奚牧密告珪,且以其爱妻、骏马付崇曰:“事泄,当以此自明。”贺氏夜饮显酒,令醉,使珪阴与旧臣长孙犍、元他、罗结轻骑亡去。向晨,贺氏故惊廐中羣马,使显起视之。贺氏哭曰:“吾子适在此,今皆不见,汝等谁杀之邪?”显以故不急追。珪遂奔贺兰部,依其舅贺讷。讷惊喜曰:“复国之后,当念老臣!”珪笑曰:“诚如舅言,不敢忘也。”(一场残杀与逃难。) 显疑梁六眷泄其谋,将囚之。穆崇宣言曰:“六眷不顾恩义,助显为逆,我掠得其妻马,足以解忿。”显乃舍之。(挺身保护。) 贺氏从弟外朝大人贺悦举所部以奉珪。显怒,将杀贺氏,贺氏奔亢埿家,匿神车中三日,亢埿举家为之请,乃得免。 故南部大人长孙嵩帅所部七百余家叛显,奔五原。时拓跋寔君之子渥亦聚众自立,嵩欲归之;乌渥谓嵩曰:“逆父之子,不足从也。不如归珪。”嵩从之。久之,刘显所部有乱,故中部大人庾和辰奉贺氏奔珪。 贺讷弟染干以珪得众心,忌之,使其党侯引七突杀珪;代人尉古真知之,以告珪,侯引七突不敢发。染干疑古真泄其谋,执而讯之,以两车轮夹其头,伤一目,不伏,乃免之。染干遂举兵围珪;贺氏出,谓染干曰:“汝等欲于何置我,而杀吾子乎!”染干惭而去。(残忍的细节。)(以上为北魏前世。) 九月,秦主丕以张蚝为侍中、司空,王永为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车骑大将军、尚书令,王腾为中军大将军、司隶校尉,苻冲为尚书左仆射,封西平王;又以左长史杨辅为右仆射,右长史王亮为护军将军,立妃杨氏为皇后,子宁为皇太子,寿为长乐王,锵为平原王,懿为勃海王,昶为济北王。 吕光自龟兹还至宜禾,秦凉州刺史梁熙谋闭境拒之。高昌太守杨翰言于熙曰:“吕光新破西域,兵强气锐,闻中原丧乱,必有异图。河西地方万里,带甲十万,足以自保。若光出流沙,其势难敌。高梧谷口险阻之要,宜先守之而夺其水;波旣穷渴,可以坐制。如以为远,伊吾关亦可拒也。度此二阨,虽有子房之策,无所施矣!”熙弗听。美水令犍为张统谓熙曰:“今关中大乱,京师存亡不可知。吕光之来,其志难测,将军何以抗之?”熙曰:“忧之,未知所出。”统曰:“光智略过人,今拥思归之士,乘战胜之气,其锋未易当也。将军世受大恩,忠诚夙着,立勋王室,宜在今日。行唐公洛,上之从弟,勇冠一时,为将军计,莫若奉为盟主以收众望,推忠义以帅羣豪,则光虽至,不敢有异心也。资其精锐,东兼毛兴,连王统、杨璧,合四州之众,扫凶逆,宁帝室,此桓、文之举也。”熙又弗听,杀洛于西海。(犬子不可教,朽木不可雕也) 光闻杨翰之谋,惧,不敢进。杜进曰:“梁熙文雅有余,机鉴不足,终不能用翰之谋,不足忧也。宜及其上下离心,速进以取之。”光从之。进至高昌,杨翰以郡迎降。至玉门,熙移檄责光擅命还师,以子胤为鹰扬将军,与振威将军南安姚皓、别驾卫翰帅众五万拒光于酒泉。敦煌太守姚静、晋昌太守李纯以郡降光。光报檄凉州,责熙无赴难之志而遏归国之众;遣彭晃、杜进、姜飞为前锋,与胤战于安弥,大破,擒之。于是四山胡、夷皆附于光。武威太守彭济执熙以降,光杀之。(摧枯拉朽。) 光入姑臧,自领凉州刺史,表杜进为武威太守,自余将佐,各受职位。凉州郡县皆降于光,独酒泉太守宋皓、西郡太守宋泮城守不下。光攻而执之,让泮曰:“吾受诏平西域,而梁熙绝我归路,此朝廷之罪人,卿何为附之?”泮曰:“将军受诏平西域,不受诏乱凉州,梁公何罪而将军杀之?泮但苦力不足,不能报君父之雠耳,岂肯如逆氐彭济之所为乎!主灭臣死,固其常也。”光杀泮及皓。 主簿尉佑,奸佞倾险,与彭济俱执梁熙,光宠信之;佑谮杀名士姚皓等十余人,凉州人由是不悦。光以佑为金城太守,佑至允吾,袭据其城以叛;姜飞击破之,佑奔据兴城。(用人不当) 乞伏国仁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单于、领秦‖河二州牧,改元建义,以乙旃童埿为左相,屋引出支为右相,独孤匹蹄为左辅,武羣勇士为右辅,弟干归为上将军,分其地置武城等十二郡,筑勇士城而都之。 秦尚书令、魏昌公纂自关中奔晋阳;秦主丕拜纂太尉,封东海王。 冬,十月,西燕主冲遣尚书令高盖帅众五万伐后秦,战于新平南,盖大败,降于后秦。初,盖以杨定为子,及盖败,定亡奔陇右,复收集其旧众。 苻定、苻绍、苻谟、苻亮闻秦主丕卽位,皆自河北遣使谢罪;中山太守王兖,本新平氐也,固守博陵,为秦拒燕。十一月,丕以兖为平州刺史,定为冀州牧,绍为冀州都督,谟为幽州牧,亮为幽、平二州都督,并进爵郡公。左将军窦冲据兹川,有众数万,与秦州刺史王统、河州刺史毛兴、益州刺史王广、南秦州刺史杨璧、卫将军杨定皆自陇右遣使邀丕,共击后秦。丕以定为雍州牧,冲为梁州牧,加统镇西大将军,兴车骑大将军。璧征南大将军,并开府仪同三司,加广安西将军,皆进位州牧。 杨定寻徙治历城,置储蓄于百顷,自称龙骧将军、仇池公,遣使来称藩;诏因其所号假之。其后又取天水、略阳之地,自称秦州刺史、陇西王。 绎幕人蔡匡据城以叛燕,燕慕容麟、慕容隆共攻之。泰山太守任泰潜师救匡,至匡垒南八里,燕人乃觉之。诸将以匡未下而外敌奄至,甚患之。隆曰:“匡恃外救,故不时下。今计泰之兵不过数千人,及其未合,击之,泰败,匡自降矣。”乃释匡击泰,大破之,斩首千余级。匡遂降,燕王垂杀之,且屠其垒。 慕容农至龙城,休士马十余日。诸将皆曰:“殿下之来,取道甚速,今至此久留不进,何也?”农曰:“吾来速者,恐余岩过山钞盗,侵扰良民耳。岩才不踰人,诳诱饥儿,乌集为羣,非有纲纪;吾已扼其喉,久将离散,无能为也。今此田善熟,未收而行,徒自耗损,当俟收毕,往则枭之,亦不出旬日耳。”顷之,农将步骑三万至令支,岩众震骇,稍稍踰城归农。岩计穷出降,农斩之;进击高句丽,复辽东、玄菟二郡。还至龙城,上疏请缮修陵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