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郎橋的前世今生【圖文】

 還舊樓主. 2019-10-22
 
 
    说起长阳路桥,相信不少人都很熟悉,但其实老杨浦人还有一个更有感情的称谓“高郎桥”。
 
    既是桥名也是地区名
 
    高郎桥建于清嘉庆年间,1944年重新翻修,因位于华德路上,更名为华德路桥。解放后华德路易名为长阳路。桥又更名为长阳路桥,又称长阳路杨树浦港桥。
 

昔日华德路

 

建国后华德路易名为长阳路,桥也随路改为长阳路桥

 
    高郎桥既是桥名,也是地区名。高郎桥地区在今杨浦区的西南部,长阳路桥附近,东到眉州路,南到河间路,西到齐齐哈尔路,北到昆明路。100多年间,高郎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曾是上海小农村也是热闹准乡镇,曾是近代沪东棉纺织的厂区也是上海开辟早期工人运动的摇篮。
 

高郎桥位置及高郎桥地区范围

 
    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高郎桥所处的沪东区域是黄浦江下游的宝山县、上海县交界地,因水道之便曾是苏南、崇明、浦东三地移民落户上海的东北新垦区。在黄浦江北岸主要支流两侧散处一些家族聚居的村舍。后来随着发展,在高郎桥地区留下先民拓居的三处遗痕:明万历年间的引翔港镇,约建于清康熙年间位于周塘浜、杨树浦港交汇处的高郎庙,和约建于清嘉庆年间横跨杨树浦港的高郎桥。高郎桥因庙得名,桥庙两处相距约200米。
    建庙、架桥的选址与引翔港水路改道有关。高郎桥控制着上海县东北境的重要交通孔道,具有水陆交通枢纽地的前景,同时也是东北乡一个人烟渐聚的准乡镇。
 
    近代棉纺织工业在此发展
 

长阳路

   
    清末民初,工部局自行在高郎桥竖立界石,以高郎桥西侧为公共租界扩展的东北端点,华德路(今长阳路)被工部局视为准辖区的北界。
 
    高郎桥地跨租界与华界、市郊两治的接合点,中外纱厂迅速落户,高郎桥的近代棉纺织工业开始发展。后期,沪东纱厂区分为南(杨树浦)、北(高郎桥)、东(定海桥)三片纱厂区。北片的高郎桥有申新五厂、申新六厂、上海纺织印染厂等。
 
    棉纺织工人成为高郎桥地区工人队伍的首位职业群体。高郎桥周围民居小区成为以棉纺织工厂区为轴心,以女工职业群体为主体,以棚户简屋为主的棉纺织工人聚居区。
 
申新六厂大门
 
申新六厂生产车间
 

申新五厂栈单

 
    高郎桥还曾有一家名为沪宁大戏院的剧场,是上海第一家里弄剧场,专唱淮扬剧为主,后也放电影,直到上世纪90年代拆除。
 
    工人们的鲜活故事
 
    高郎桥地区在1920年代成为中共在上海开辟早期工人运动的摇篮之一。“五卅运动”期间沪东分设中共杨树浦部委、中共引翔港部委,部委在工厂成立党支部,中共申新五厂党支部、中共厚生厂党支部(申新六厂的前身)均属中共引翔港区最早的党支部。上世纪30、40年代,高郎桥纱厂工人有组织的业余教育、职工娱乐也都是在中共直接领导下由工会出面开展的。如流动图书馆、工人夜校,在组织补习教育、娱乐活动中进行政治宣传。
 
五卅运动后期成立的上海纱厂总工会
 

五卅罢工中上海杨树浦纱厂工人上街游行

 
    抗日战争胜利后,位于高郎桥的上海纺织印染厂于1945年改为荣丰第二纺织印染厂,申新五厂成为上海第一家以进口原料纺制粘胶化纤纱的纱厂,1947年申新六厂买下国光印染厂,称申新纺织印染第六厂。新中国成立后,申新五厂、申新六厂和荣丰二厂逐渐实现公私合营,1958年,三厂合并为公私合营杨浦棉纺织印染厂,1970年更名为上海三十一棉纺织厂。
 
    曾有一本书,书名叫《高郎桥纪事:近代上海一个棉纺织工业区的兴起与终结(1700-2000)》讲的就是高郎桥的这段历史和生活在此的工人们的鲜活故事。
 
 
    “高郎桥”这三个字最后出现是本世纪初在长阳路桥东北侧一家工商银行的墙上(高郎桥储蓄所)。后来随同这家储蓄所的消失则完全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曾经的万人大厂国棉三十一厂消失得更早些。如今的高郎桥地区是宽阔的柏油马路、高耸的小区楼房和鳞次栉比的商店超市。
 
    建筑更迭中,记忆永远地流传下来,江浦公园有三个木头亭子,分别为太和亭、仁丰亭和高郎亭,前两个亭是为了铭记公园这两个地方曾有过的太和里、仁丰厂(手帕一厂),而以高郎桥命名的亭子,就是反映了人们对这百年老桥的一种情愫。
 

从长阳路桥上望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