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可查看大图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逐渐来临,认知障碍疾病越来越严重地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负担。认知功能衰退到一定程度,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就可以达到痴呆的诊断标准。引起痴呆的病因非常复杂,常见的有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混合性痴呆、路易体痴呆等。近日福建医科大学校长陈晓春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及路易体痴呆的诊断治疗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01:神经时讯:目前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情况是怎样的? 陈晓春教授:近几年有关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还是有一些的,特别是在发病机制方面。原来大多数有关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的研究都集中在Aβ与Tau研究领域。近几年,有关免疫和炎症因素与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关联的研究越来越多,大家越来越关注到免疫与炎症在阿尔茨海默病特别是散发型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中所发挥出来的重要作用。 在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方面,近几年的状况比较扫广大患者与医生的兴,所有针对Aβ抗体相关的临床应用都是失败的,临床试验都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这对我们临床医生的打击很大。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开辟了一些新的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途径,例如在一些生物多肽方面,特别是我们国内的绿谷药业最近有一种新药在研究当中,发现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有比较独特的作用。另外,有关生物电生物信息以及人工智能在阿尔茨海默病治疗上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广泛重视。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能够看到更多关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新方法。 02:神经时讯:关于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的Aβ假说,您怎么看? 陈晓春教授:近十年来关于阿尔茨海默病的各种各样的研究特别是临床上针对Aβ为治疗靶点的药物开发的失败,确实让越来越多的人质疑Aβ是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的始作俑者这一说法,所以这几年炎症介质与免疫因素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在人的老化过程当中,有些带有特殊基因遗传背景的人群在炎症以及过度免疫反应的情况下,有可能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可能这才是阿尔茨海默病起病的始作俑者,所以我想说有关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的再认识,需要引起广大神经内科工作者的广泛重视。我比较认同Aβ仅仅是阿尔茨海默病病理生理过程中的一个最终的代谢产物,它是一个病理特征,但是并不是始作俑者。 03:神经时讯:请您跟我们谈谈关于路易体痴呆的诊断和治疗。 陈晓春教授:路易体痴呆是老年期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常见痴呆类型。在老年期痴呆的人群当中,它的发病率大概占到了15%~20%,也是严重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一种疾病。 路易体痴呆的主要病理特征为路易小体,广泛分布于大脑皮层及脑干。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胆碱能及单胺能神经递质损伤可能与患者的认知障碍和运动障碍有关。它的主要临床特征为路易体痴呆三联征,即波动性的认知功能障碍、反复发作的视幻觉及自主运动功能障碍。认知障碍常早于运动症状出现。在我们的临床诊断中,这三个症状是核心的临床症状。 近几年路易体痴呆的研究领域并没有突破性的进展,但是对原有的一些生物学标志物在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原来作为一些支持证据的,如SPECT/PET显示基底节区多巴胺转运体的摄取减少,现在把它提升到作为指示性的生物学证据,明显提高这些证据在路易体痴呆诊断中的价值。特别是多导睡眠脑电图的应用,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在路易体痴呆诊断中的价值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它在诊断中的价值地位也越来越得以充分显现。 2017年国际路易体痴呆研究组织提出了第四版路易体痴呆诊治指南,将诊断标准进行了重新修订,对支持特征明确区分了支持性临床特征和支持性生物标志物,提出了更明确、临床应用价值更大的新的诊断标准。我觉得这是这几年当中可以见到的一个亮点。 看完记得点赞评论 和关注呦! 点击图片可查看大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