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职业剧本医生,同时又是韩寒骨灰粉,看《后会无期》时难免纠结,理性和感性的双重标准不停地较劲,频频失落失望,却又屡屡感慨感动。 很多事就是这样,不是简单的好或不好可以概括。不同标尺,不同角度,得到的结论截然相反。 综合观感,一句话概括就是:情怀有余,电影感不足。 先以客观标准来看,《后会无期》的剧作存在诸多硬伤。虽然这些硬伤会在文末被我一口气推翻—— 首先是剧情靠台词推动,而非动作。这是导演手法受限,缺乏电影感的重要原因。 有人说,本片缺乏冲突。但并非如此。譬如冯绍峰和袁泉见面,爱恋多年的人竟是同父异母的兄妹,已经爱过,却不能放肆,只能克制——怎么样,够有冲突吧?但这么复杂、丰富的人物前史,却百分百是通过袁泉的台词交代完毕,由于信息量太大,她甚至还说“你消化一下吧”;在整个人物关系大翻转的过程中,袁泉的动作只有一个——打台球。 为什么是打台球呢?主要是因为韩寒是台球迷,他就是爱这个场景,曾经拍MV时就喜欢用。但他还是试图用打球的节奏来展现人物内心——冯绍峰的青涩球技和袁泉的老练形成对比,而袁泉说完前史后,剩下最后一颗球,无心再打,也代表着她内心已不再淡定。 但,这真的是太含蓄了。根本无法承载兄妹相爱却不能在一起的厚重和悲凉。更让人不被满足的是,两人打完球后,干脆就站在一个店铺口,生生地说话!你说一句,我说一句,连动作都基本没有。韩寒是多想让观众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台词上,才会这么干啊?! 同样的,钟汉良和妻子的感人故事,也完全是通过对白交代,让观众不能充分地代入并共鸣。 (韩寒画外音:老子在电影里,明明已经很收敛了!你没看到在《平凡之路》MV中,老子为了秀我书法和文字,彻底弱化了影像吗?) 一般来说,前史的设定是为了让观众更好地理解人物在当下的选择,加强此刻的戏剧张力,重点不在过去,而在现在。但在《后会无期》里,这些前史就是韩寒想要的“戏”,就是重点本身。只不过他用的是最粗暴的方式表现。 用一个更形象的标准来衡量:哪些内容是你看剧本或者小说就够了?哪些是非得看了电影画面、听到音效才够的? 袁泉、钟汉良的复杂前史,让韩寒写成一篇小短文给你看,其冲击力和现在的电影近乎相同;但马达加斯加的呆萌、航拍视角看车辆前行的孤独、陈柏霖一手扯坏窗帘的幽默,都是画面感优于文字叙述的。 再者是人物问题——性格模糊,口吻雷同,并缺乏成长。 正如我师兄所言,冯绍峰的性格有所摇摆的,说直接一点,他的性格是被段子推着走的,这场戏需要什么效果,他就变成什么性格。而他经历过陈乔恩和袁泉后,也没见他有什么变化; 钟汉良最后把两人的车给骗走了,与其说是“人性的多面和复杂”,不如说是“导演为了解构而解构”,纯属硬来。你若坚持要说,钟偷车的原因是自己的摩托车曾被人偷走,根本无法说服我,你还不如说他偷车只是为了去看卫星发射,看完后还会回来。 所有人物的台词都有浓浓的韩寒风格。既有节奏,又有韵味,只可惜口吻雷同。似乎谁都可以脱口而出犀利且发人深省的金句。虽然韩寒在采访中提到,自己特别想避免这一点,但还是力有不逮。 陈乔恩说自己十岁前喜欢冯绍峰,现在不喜欢了,但又特意替他要了曾经偶像的签名。如果她说,“喜欢就是放肆,但爱就是克制”,突兀吗?不突兀。 如果冯绍峰面对贾樟柯的教导时,反呛一句说“听过很多道理,但依旧过不好我的生活”,突兀吗?不突兀。那换做陈柏霖来说呢?似乎也不突兀。 就是这样。 除开口吻,剧中的人物也都有类似的“段子行为”——上一秒刚信誓旦旦说过什么,下一秒就被打脸。譬如陈柏霖说自己一定要开车,结果冯绍峰开了;冯绍峰说,自己遍地是朋友,结果一个朋友都没见到;贾樟柯说你们年轻人没素质,加油站乱扔烟头,结果下一秒发现自己衣服被夹住,就顺手把烟扔了……这种处理充满了讽刺感,但用得多了,你发现所有角色竟然都是讽刺对象,愈发雷同。甚至从某种意义上看,韩寒把沿路遇到的四个人全部设定成了骗子,然后告诉你他/她行骗背后的心酸往事,来说明“即便是骗子,也都是局部值得信任的好人”。 这种铺排和设定,不是记叙文,而是议论文。韩寒终究是没丢掉他的杂文脑袋。 至于人物有头无尾,则更是莫名其妙。 冯绍峰最后的结局,故意不给交代,是为了强调“后会无期”么?好吧,那胡生半路不见了,又怎么解释?直到看了采访才知道,原来有一个番外篇的设计:全世界都觉得胡生弱智,就那两个哥们觉得他一切很正常,但他走丢了以后听到广播中的寻人消息,男,二十四岁,听着就很激动,刚要打电话过去的时候,结果电台里面说这个失踪的人是智障,然后他就把电话挂了。 虽然我很喜欢这个设计。但它没有出现在电影里,更是说明了胡生的中段消失纯属Bug。 没想到一口气吐槽了这么多,看来是职业病犯了。不过,重点来了—— 我想推翻以上所有客观分析,进入主观模式,恢复到观众和韩粉的视角。 每次分析剧本,对别人的作品指指点点时,我都常在心中嘀咕:你行你上啊!你有本事写得更好吗? 答案往往是NO。 明白人都知道,创作是一个混沌的过程,并不是仗着几条剧作规律就可以盼来生花妙笔的。它综合了作者全方位的能力——对故事的编排,对文字的驾驭,对画面的想象,对世界的理解。作品的优缺点往往是一体两面,同生同源,都源于作者自身。譬如韩寒对于文字的把控,让台词节奏到位,金句频出,但也因此让人物口吻雷同,略显说教感。 那怎么解决呢?是组个编剧团队,集体协作吗? 制片人方励拒绝这么做,除了避免代笔之嫌,授人口实,更重要的是为了保证全片风格统一,原汁原味——那些经过多方较劲、拉扯再妥协的作品,也许没有硬伤,但也没有了硬货。对于市场而言,在“风格和缺陷并存的韩寒作品”和“没硬伤的平庸之作”之间,毫无疑问会选前者。 再说细一点,如果邀请那些批判《后会无期》没有电影感、没有冲突、没有高潮的人来提修改建议,会怎么提呢?甚至让你来改剧本,你怎么改呢? 在袁泉和冯绍峰对话的时候,插入两个小孩书信来往的闪回? 在钟汉良说妻子故事的时候,也来个闪回? 让几条人物支线,最终汇聚到一起,成为大高潮? 让冯绍峰、陈柏霖最终面临生死抉择? 加一个贯穿主线的反派,增强压迫感? …… 你敢拍胸脯保证说,这样就更好了吗? U CAN YOU UP,NO CAN NOBB. 很多人,听过很多技巧,但依旧写不好剧本。 《后会无期》给我最大的启发,正是对“作者电影”的思考。成也韩寒,败也韩寒。韩寒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电影的“一定之规”,然后又用鲜明的个人情怀和趣味来进行补救。那些文学化的表达(台词说前史),刻意隐喻的场景(女大学生枪毙),人物命运无常的感慨(冯绍峰不知所踪),让片子有了丰富的阐释性。独树一帜。 所以我相信,《后会无期》对国产电影发展的影响,不仅停留在市场层面,更在于艺术层面。在风格和才华面前,技巧和规则都应该屈居次席。以韩寒的悟性,导演技巧可以很快学起来,在他下一部“软科幻”电影里日臻成熟;但纵观浮躁的影视市场,情怀有如韩寒者,又有多少呢? 说到本片情怀,其实就是《1988》的延续和翻新。这是我们爱韩寒的根本原因。有人说,锤子手机和《后会无期》的热议,让“情怀”这个词变臭了。但正如韩寒所说“总有一些世界观,是傻逼呵呵地矗在那里的。无论多少的现实,多少的打击,多少的嘲讽,多少的鸽子都改变不了。我们总是要怀有理想的…… 世界是这样的现实,但我们都拥有处置自己的权利。” —————— 作者:功夫查理,电影编剧学徒;历史文章可回复“目录”或“help”查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