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算法(上半部)

 生财大掌柜 2019-10-22

几个困扰已久的问题:

1.很厉害的人和我们到底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2.经历的事情越多,为什么有的人越来越聪明,而有的人越来越畏畏缩缩?

3.知道自己一直很努力,但却总在原地打转,整天忙盲茫,我的问题到底在哪里?

最近深入学习了老喻(公众号:孤独大脑)的两篇深度的文章,一篇是《人生算法》,一篇是《像一个混球》,非常有收获,也很有针对性地回答了上述的疑问,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给出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首先前半部分讲解了很多时间旅行,量子思维,认知科学,控制论,信息论,混沌,涌现,复杂等理论,虽然有所涉猎,但看了几遍还是一头雾水。

所以我们直接看有价值的结论部分

什么是底层算法?他用渺小而强大的蚂蚁来比喻:

1.人和人之间的差别没那么大,就像蚂蚁之间不会有太大差异。就像桥水基金老板说的,“我阅人无数,没见过有人天赋异禀。”

2.你自己就是一个蚁群。每时每刻,每个决策的你,每个行动的你,就是一只蚂蚁。无数个不同时刻的无数个你,叠加在一起,构建了一个智能系统。

3.蚂蚁之间的传输控制协议,是这个智能系统的算法。不同时刻的你之间的关系和连续性,是你的算法。

4.该算法采用了强化学习--机器学习的一种。它能像alpha zero一样自我学习,不断进化。

我们要“机器学习”,而非成为简单的学习机器。

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为什么不能成为很厉害的人?

1.我们的认知系统,都是建立在钟表宇宙里的。然而现实却充满不确定性,不可预测,难以计算。这既是我们的痛苦之源,也是那些厉害的人的秘密。

2.问题还不止于此,我们甚至无法真正控制“自我”。大脑中并不真正存在一个中心,“我”只是由无数个“涌现”串起来的电影角色。

3.进一步,我们花时间试图控制不可预测的那些东西,却对自己自暴自弃。

我们的知识都是牛顿时代的,我们的行为方式是牛顿时代的,我们的学习方式,也是牛顿时代的。

厉害的人是怎么做的?

他们既承认大多数物质系统具有复杂性质,又知道,钟表式科学的这种典型策略在封闭环境依然是奏效的。

所以,他们尝试在个人半径里,来打造“机器”。

这个“机器”,既有符合牛顿力学的机器的意思,又是“机器学习”。

让我们看看对强化学习的描述,它强调如何基于环境而行动,以取得最大化的预期利益。其灵感来源于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理论,即有机体如何在环境给予的奖励或惩罚的刺激下,逐步形成对刺激的预期,产生能获得最大利益的习惯性行为。

你的动机、欲望、热爱、梦想、自我认知、价值观,负责实施奖惩的刺激。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罗伯特.凯根说:

“从出生开始,我们便踏上持续学习( Learning )和成长 ( Developing )的旅程。这两股力量往往交织在一起,但又不尽相同。如果仅仅是知识储存量的增加( in-form-ation ),以既有的思维模式来运算资料,谈不上真正的学习,更谈不上成长。成长是指思维模式本身产生改变 (trans-form-ation)。”

是的,我们大脑神经是可以后天塑造的,每秒即逝的那个“我”,并没有被不可逆的时光之河裹挟而走,而是被写入“我”的底层算法。

这种控制与相应,与“扔个石头到水中能听到一声响”完全不同。所以经常看起来是模糊的,遥远的,不确定的,甚至是反人性的。

然而,我们只能控制我们可以控制的,让其它涌现而来。


真正精彩的从这里开始:)

借用费曼的假设, 假如我只能交给自己的孩子一种思维或者能力,那是什么?

答案是:闭环认知

姑且视之为我对“底层算法”的一种简单化探索。

先让我们找到基本单元。就像找到一只蚂蚁,或者一个神经元。

先建立一个模型:认知闭环的基本单元

由人行为的原理可知,人的行为的过程主要由人对环境信息的获取 、感知 、处理和输出组成 ,即感知 、认知和决策以及行动的过程。

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做一件事情,开展一个项目,都需完成如上这个认知闭环。

我们的每天、每年、此生,都是有无数个或完整、或残缺的该基本单元链接构成。

该闭环由4个节点构成:

感知-认知-决策-行动

这也是人工智能的运作模式。

四个节点

节点一:感知

知觉或感知(英语:Perception)是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官时,脑对外界的整体的看法和理解,它为我们对外界的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在认知科学中,也可看作一组程序,包括获取感官信息、理解信息、筛选信息、组织信息。

自己的理解:佛教中很重视六识对于人的影响,六根清净也源于此,对什么信息敏感,接受什么刺激,是第一个环节,直接影响后面的质量。女性的感知力普遍较强,对很多的细节和微妙的心理变化,都能感受得到,可惜没有后面的理性认知,而采取的很多任性的行为,让很多男人觉得摸不着头脑,无理取闹,其实她们确确实实感知到一些东西,只是情绪没有被正确地沟通出来,变成情绪化地吵闹了。也正因为感知力是最重要的第一道关口,处在怎样的环境氛围,有怎样的朋友圈,吸收怎样的资讯,体验怎样的情境,都直接地塑造着一个人的各个方面,并影响后面的认知,决策以及行为,最终形成不同的人生轨迹。)

节点二:认知

认知或认识(英语:cognition)在心理学中是指通过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等心理活动来获取知识的过程,即个体思维进行信息处理(information processing)的心理功能。认知过程可以是自然的或人造的、有意识或无意识;

自己的理解:通俗来说,就是当外界刺激后,自己大脑的反应,可以是系统一的无意识的本能的根据过往经验的惯性反应,也可以是深度调用系统二的理性的,需要耗费大量能量的判断。相比来说,男性更擅长理性思考,在认知这个环节,会比较占有优势。长期的反复验证的认知也会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这种深度的认知直接影响着我们绝大多数的决策和行为。所以定时反省自己的认知,信念甚至价值观很有必要,特别是那些想都不用想就认为是正确的信念,很有可能只是源于小时候父母或同伴的一次无意识地刺激,但是自己却一直把它当做自己的信条,从来未曾认真审视过它。这些看不见的因素,造成了外在看得见的一切结果。)

节点三:决策

在心理学中,决策(英语:Decision-making),是一种认知过程,经过这个过程之后,个人可以在各种选择方案中,根据个人信念或是综合各项因素的推理,决定出行动,或是决定出个人要向外表达的意见。每个决策过程都会以产生最终决定、选取最终选择为目标。而这些选择的形式可以是一种行动或选取的意见。决策者做决定之前,往往面临不同的方案和选择、以及有关其决定后果的某种程度上的不确定性;决策者需要对各种选择的利弊、风险做出权衡,以期达到最优的决策结果。

自己的理解:大部分时候,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做出选择或者决策。就算被动地等待,其实也是一种决策。说人生是一系列选择组成的一点也不为过,有时候我们不知道怎么走着走着就走到现在这个位置,很有可能自己无意识地做了很多选择,而这些选择并没有带自己去想去的地方。对于一个足够理性和清醒的人,面对选择,应该可以看到不同选择的代价,短期和长期的后果,并在有限的条件下,选择长期对自己最优的选项,只是可惜的是,我们的大脑并不是这样在运作的,有很多的非理性因素,在影响着我们做出选择,而其中最大的阻碍因素,是自我意识。使得我们更在意的是别人怎么看待自己,也就是更在意外部记分卡,而不是内在真正想要去的地方或者想培养的品格*芒格所说的内部记分卡*)。

节点四:行动(行为)

行为是指有机体(包括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动作、行动方式,以及对所处环境与其他生物体或物体的一种反应。词性为中性。在生物适应环境上,行为有很重要的意义,有助于避免受到负面的环境因素所影响。对动物而言,行为可以是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可以是自愿也可以是非自愿的。而且是受到内分泌系统与神经系统的控制。一般认为行为的复杂度和生物体神经系统的复杂度有关。若生物体的神经系统越复杂,越有可能学习新反应,调整其行为。

(自己的理解: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造就命运,我们可以看到每次不断重复的行为和自己的命运直接的联系起来,选择不断重复什么样的行为,其实也就是选择过怎样的人生,因为这些行为会不断地自我巩固,一旦开始,就倾向于继续下去,这就是惯性,而且会和神经系统形成关联,变成神经链,直接链接到感知和情绪上。到底是心情好才笑,还是因为脸上的肌肉呈现笑的形状,导致自己的心情越来越好,其实这是互为因果的。例如一个垂头丧气无精打采的人,会因为在1分钟内剧烈跳动并呼喊而重新获得掌控感和自信心,这不是成功学,而是人的很多感知其实是可以通过行动带出来的,如果我们想要感受到幸福,那么我们可以做一些小行为,这些可以带来小确幸的动作,真的就可以让内心体验到满满的幸福感,而这又会给周边的人和环境带来暗示,从而不断加强这样的循环,知道自己的行为可以带来一系列的改变是一件很棒的事,我们原来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而改变整个循环的走向。)


一个内核

当闭环能够完成,并且形成正反馈循环,便形成了某个“内核”。

自己的理解:少即是多,开始时应该做减法,找到真正的内核)

成功的创业公司,都是因为其找到了一个可以复制的秘密。

这就是巴菲特所谓的滚雪球。

人生就像滚雪球,最重要之事是发现足够湿的雪和长长的坡。

“坡”是核心算法,“湿雪”是大量可重复的动作,滚雪球,即有效的、可重复、可持续、自我强化的学习。即,重复是具有滚雪球效应的。


一个外环

作为被广泛认同和应用的成功学方法论,以“欲望、财富、智慧、时间”为元素,从山坡上自上而下滚动的雪球,是当下中国人至为追求的“既能自动发生、又可以无限大”的完美人生境界。

然而,真的有所谓滚雪球吗?墨菲定律总是会致力于拖一切愿望的后腿,宇宙间存在一种力量,处心积虑地打翻你的牛奶。哪里会有坐着滑梯就把钱赚了的好事呢?

本·霍洛维茨说:“在担任CEO的8年多时间里,只有3天是顺境,剩下的8年几乎全是举步维艰。”

他是硅谷顶级投资人,与网景之父马克·安德森联手合作18年。2009年创立风险投资公司A16Z,被外媒誉为“硅谷最牛的50个天使投资人”之一,先后在初期投资了Facebook、Twitter、Groupon、Skype,是诸多硅谷新贵的创业导师。

看似一直在滚雪球的硅谷超一流的大师,何以抒发西西弗斯般的感慨?

回到滚雪球的巴菲特,他一生如苦行憎般专注于投资,几乎没有任何个人爱好。他又何尝不是一个西西弗斯?

西西弗斯神话,象征永不停息而又毫无意义的劳作,如不断往山上推却又滚落下来的巨石。加缪用来比喻生命本身,借此他引入了荒诞主义哲学,认为生命没有意义,除了我们构建出的价值外没有价值。

试图取得世俗成功的人们,要克服:

1、将不断滚下的石头推上山之疲惫;

2、心底之虚无和厌倦。

滚雪球和推石头,也许是一件事情。

当你的能力,不是由两种或以上对立的能力组合而成,就不是一种真正的能力。

在这个模型里,雪球和石头,通过齿轮咬合在一起:

* 有时候石头靠雪球自上而下势能的转换,本身得以强化。

* 有时候雪球的斜坡突然变成了需要攀登的山峰,这时,西西弗斯的经验,以及对待苦难的心灵力量凸显出来,帮助雪球逆势而上,直到发现下一个巨大的斜坡。

西西弗斯的永无停息的劳作,构成了“操作性认知系统”的外环。

自己的理解:西西弗斯的力量就是一定要找到“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甚至是那些永远也无法实现的意义感,这种东西,会让自己永远充满动力,永远保持激情。帮自己走出迷雾,在看不到方向时指引自己,在陷入泥潭的时候激励自己,在充满恐惧时拥抱自己。)

对企业而言,是:

* 价值观;

* 愿景;

* 使命。

对人而言,是:

* 强烈的动机;

* 一个人的目标和愿望;

* 一个人的心流。

奥斯威辛集中营幸存者,奥地利精神病学家维克托·弗兰克尔弗兰克尔,在那段苦难岁月中发明了富有影响力的 “意义疗法”。

在《寻找生活的意义》一书中,弗兰克尔讲述了促使他在集中营里发明“意义疗法”的关键时刻。一天,在去上工的路上他发起愁来:要不要用最后一根香烟换一碗汤。他突然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已变得如此琐碎无聊,不禁升起一阵厌恶之情。他意识到,要活下去就必须找到人生意义。于是,他开始想象战争已经结束,自己会向大家进行关于集中营内心理问题的演讲。尽管他当时并不能肯定自己能活着出去,但还是设立了一些具体目标。由于有了具体目标,他成功地经受住了当时的艰难困苦。

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说:人生没有目的,只有过程,所谓的终极目的是虚无的。---人的情况和树相同。它愈想开向高处和明亮处,它的根愈要向下,向泥土,向黑暗处,向深处,向恶---千万不要忘记。我们飞翔得越高,我们在那些不能飞翔的人眼中的形象越是渺小。

“大部分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梭罗说。

罗曼·罗兰眼中的英雄:“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执着地热爱它。”

强大的动机和目的性,能提升成功率。只有追寻意义,才能将我们带到远方。


由这个闭环系统可以解释很多让人困扰的问题。

一、解析问题

人生的主要问题,都能在这个4+2的模型中找到解释:

1、节点问题

即:在“感知、认知、决策、行动”这四个节点上出现了问题。例如缺乏感知力,不懂得概率思考的认知方法,决策困难,光想不行动。

2、链接问题

作为一个闭环系统,我们需要将四个节点串起来。问题往往出现在链接(红色箭头)部分,例如:习得性无助、认知失调、明知故犯、屡教不改

在不同的节点之间,大脑要么做得太多,夹带了自己的私货,该理性时不理性;要么做得太少,不能够坚定发出明确的指令,或者被某些其它指令干扰、削弱。

例如:在感知环节,感觉敏锐经常是个优点。但是不能带到第二个环节。因为认知需要理性,需要第一个环节提供客观的数据,而非喧宾夺主的体验,否则会极大伤害认知过程。

3、核心算法问题

不能形成一个核心算法,不能找到自己的模式,本质上缺乏自我学习能力。

4、外环问题

没有外环,来对抗未知、不确定性、恐惧、疲惫。

二、发现症结

如果知道问题发生在哪里,以及为什么会发生,能帮我们在大脑深处找到问题的原点。

* 你的问题出在某个“节点”,那么你在另外一个节点无论多么用功,对于整个体系也无济于事。例如,有些人有决策障碍症,所以不管他如何勤奋阅读,提升自己的“感知”能力,也无济于事。

* 若你的问题出在“链接”部位,例如你是一个认知失调症患者,你有很好的感知,你还是一个认知高手,你能算出每一种选项的预期收益,知道最好的选项,但你就是无法正确地行动。那么,不管你在“节点”如何下功夫,也是白搭。

* 或者你就是没法形成自己的“内核”。你无法界定自己的能力半径,不知道该专注于何处。你广泛学习,无所不通。任何一个节点都无比强大,哪一个链条都不掉,但总是如猴子掰玉米般,落后在你的那些笨同学的后面。你不能找到自己的雪球,不能享有时间的复利、和地心引力的拥抱。

* 又或者你足够聪明,又足够理性,而且幸运地发现了自己的内核。然而你敏感的内心无法穿越黑夜,你在巨大的不确定性间窒息,每个逆向的人、事、话语,都如冰雹般砸向你。你像一个后悔的登山者,在暴风雪中懊恼:我干嘛要来受这个罪呢?--是的,这时你需要是西西弗斯。

经过上面的论述和推理,你会发现日常看到的大多数答案,通常都是错误的,但却能制造一种解决问题、完善自我的错觉。

这就是为什么你我总是原地打转的原因。

三、修补大脑

由于进化,我们的大脑已经变得适于产生连续不间断的故事。大脑喜欢虚构。把不相干的感知的东西和想法捆绑在一起。

大脑的非理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六点:

1、无中生有——对随机数据的错觉

人们习惯在周遭世界中看到秩序、模式、意义,而随机、混乱、无意义让我们觉得不快。人类本性憎恶那些缺乏可预见性和无意义的事物。因此,我们愿意在本没有秩序的事物中“看到”秩序,在原本偶然的信息中找寻含义。

2、管中窥豹——对不完整、不典型数据的误解

人们倾向在不完整、不典型信息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我们只注意有效的结果,忽略无效的结果;我们只寻求证据,去证实已有的信念。人们通常未能认识到某个特别的观念建立的基础是不充分的,它们不过是宛若真实的幻觉。

3、先入之见——对模糊、不一致数据的偏颇评价

人们倾向于只看到他们想看到的东西,总结出他们期待总结的内容。对那些与我们先前的观念一致的信息,我们通常会直接接受,而那些与我们先前的观念不一致的信息,就会遭到我们严格的审查,而其价值也会大打折扣。

4、观念的动机决定因素——对自身自利,对世界自欺欺人

我们无意识地过滤数据,只看到有利于自己观点的信息,一厢情愿地曲解已有信息。人们的偏好不仅影响到他们所考虑信息的种类,同样也影响到他们所检验信息的数量。我们像对待自己的物质财产一样,占有、保护我们的观念。

5、被曲解了的二手信息——相信别人告诉我们的事情

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被曲解。人们喜爱故事胜过真实数据,为了讲好故事,会抹去背景,只叙述自己关注的事情。看似一手的记录实际上是二手的,那些我们认为是二手的信息通常都是三手、四手甚至是五手的。

6、言过其实的社会支持印象——别人也相信我们所相信

我们对某个事物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人对此事物的看法的影响,也喜欢把自己的观念、态度、癖好强加在别人身上。我们经常夸大他人对我们所持有观念的认同程度。因为我们的观念似乎获得了更多的社会支持,这样的观念就更难以被改变。

对大脑的这种习惯,我们既要克服,又要利用:

在节点上,我们要学会stop,仔细想,客观思考;

在整体系统上,我们需要学会讲故事,一个足够宏大的故事,在5-10年内,引导自己,引导他人。

总体原则只有两个字:坦率

甚至是“残酷地坦率”,就像乔布斯、佩奇或者韦尔奇那样,对待自己和对待他人,都一样地坦率,哪怕不被别人喜欢。

大脑是通过基本单元的网络化,来实现强大功能的。我们的“闭环认知”模型,正是试图构建一个思考与行动的基本单元,进而探寻其滚动、复制、关联后的力量与秘密。

一方面,需要不断强化学习;另外一方面,需要一个一以贯之的强大愿景,来度过疲惫和困境,甚至绝境。


我们可以看一看现实的阿尔法狗和这个模型的对照:

1.阿尔法狗的每一次自我对弈的数据,都能生成新的感知;

2.核心是其算法,该算法通过滚雪球式的强化学习,令AI越来越强大;

3.红字部分的人类弱点,阿尔法狗完全没有;

4.黄线部分的西西弗斯,阿尔法狗天生就是;

5.它正是斯金纳眼中“客观无情&强化作用”的完美造物。

牛人牛企,大多是一个人肉阿尔法狗。如马斯克,乔布斯,达利欧,佩奇,马云,马化腾等。

一个完美的“认知闭环者”是什么样子的?

在感知环节,他需要敏感;在认知环节,他需要理性;在决策环节,他需要果断;在行动环节,他需要野蛮。

他既能够如科学家般求真、证伪,又能够如企业家般,在迷雾中作出大胆的决策;

他既能够如理科生般具备量化思维,具有科学逻辑,又能够如文科生般赋予意义、讲述故事、绘制愿景,具有故事逻辑;

他的轨迹充满理性,舞步充满激情;

他近乎冷酷地理性、客观,正视现实,又能够在没有头绪的情境下挥剑而下,砍断死结。


九段法打造闭环认知:

这么完美的组合,相信你和我一样渴望达到,但是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却无从下手,没关系,接下来,老喻借用围棋的段位,提出了九段提升法,帮助我们一步步来打造自己的闭环认知。

九段,是一个求解的过程。而你,是这道题最大的已知条件。

闭环认知的核心是:

找到你的算法内核,然后不断重复,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

这是一个可以循序渐进、逐步习得的思考和行动框架。

分为上半场和下半场。

上半场,从初段到六段,是一个切割钻石的过程,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找到真正属于你自己的最小的那个内核。

下半场,就是如何通过复制,令最小的内核最大化

上半场是做减法聚焦,下半场是做加法或乘法放大。

1.发现内核,是一个求解的过程,是对真相的科学性追求。

2.这个过程,需要勇敢的独立思考,和聪明的试错实践;

3.一个人,或者一个机构,其成功的最大秘密是:找到可大规模复制(具有连续性)的“大概率事件“。

初段:靠谱闭环

要点:待在自己的能力半径内,做一个靠谱的人。

二段:节点闭环

要点:感知-认知-决策-行动,四个节点,就像高尔夫的挥杆动作分解。

三段:心智闭环

要点:如何不掉链子?聪明人如何不干蠢事?(大脑的非理性对策)

四段:重启闭环

要点:每一次都从头思考,每一天都焕然一新,每完成上一次认知闭环,就归零重新启动。

五段:成长闭环

要点:将“自我进化”变成一个可以复制、可以加速的系统。

六段:内核闭环

要点:找到核心算法,发现你自己的商业模式的种子。

七段:复利闭环

要点:以“大规模复制”,实现爱因斯坦所说的世界第八大奇迹—复利。

八段:愿景闭环

要点:在极度不确定的现实世界中,建立起乐观的未来与严酷的现实之间的秘密联系。

九段:认知闭环

要点:来到最高段位,回到一个基本的圆环,圆心只有一句话:发现通向自己的道路。


闭环认知有以下使用要点:

要点1:学会构建自己的技术

我们需要像机器学习那样,具备“一种能够构建自我的技术”。

爱因斯坦说:每个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用爬树的能力评断一条鱼,它将终其一生觉得自己是个笨蛋。

现实中的大多数学习,都是将自己往笨蛋的方向发展。

认知升级的本质,是要找到你自己最小的那个内核,然后令其最大化。

如上所述,认知闭环的九个段位,就是并不复杂的9个步骤:

第一步:凡事有交代,待在能力半径内;

第二步:理解并掌握认知闭环的四个节点,完成好每个击球的基本动作;

第三步:令上面的认知闭环的四个节点之间不要掉链子;

第四步:不管前一个球打的是好是坏,你总是能够什么都没发生似地启动新的一次闭环动作;

第五步:让雪球滚起来;

第六步:发现自己最小的那个内核;

第七步:通过复制,令自己最小的那个内核最大化;

第八步:仿若星空,赋予自己目标、方向和意义;

第九步:找到通向你自己的道路。

要点2:穿越认知知识的海洋

当我们建立了自己的认知闭环系统,当我们穿越未知世界,手里拿着本文开篇的那张认知地图时,就能明白自己要学习什么,如何学习。

你未必要什么都懂,你只需要一个强大的基点

原因一:对内,拥有强大的基点,才可以实现大规模复制;(复制的本质是大量重复)

原因二:对外,你作为强大的基点,才能够实现互联。(自己有价值,才能通过交换获得更大价值)

计算思维的核心,是“关联”。你的价值,取决于链接的数量和价值。

当我们穿越认知知识的海洋时,有以下两个原则:

原则一:你不必拥有整个海洋,但是要像切割钻石一样,不断雕刻你的认知闭环

原则二:你不是要具备更多维度的认知能力,而是学习其底层算法,应用于自己的认知闭环。

要点3:令自己最小的那个内核最大化

这个要点有以下4层含义:

*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最强大的内核。

* 你只有一层一层剥下去,直到剥不动了,剩下的那个最小的硬核,才是属于你的硬核。

* 然后,开始让这个内核的能量和价值最大化。

* 你必须认识到这是你的一切,并且珍惜它,爱上它。

在“闭环认知”的九段历程中,我们穿越了上面图片里精彩纷呈的认知世界。我们不打算做一个知识的集邮者,而是试图从中发现自己是谁(who),想要去哪里(where)。

在找到自己的内核之后,我们得到了自己的底层算法,还需要进行大规模复制。

所谓事业,是将一个人最小的那个内核最大化。

这时,我们便要面对“如何去(how)”的问题。

当我们聚焦于自己的内核时,我们便不会迷失在认识的海洋中,而是从中发现与自己关联的那部分。有些看起来似乎对立、冲突的思想,一旦和你的坚定的基点发生联系,便被整合为一个整体。

于是,雪球越滚越大。


最后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努力提升他们的认知能力,以令自己干蠢事时更加心安理得。

追求认知的升级,不是堆砌知识,单纯扩大边界,而是痛苦的消减无知、自我雕刻、发现自己的过程。

下面是老喻的10大结局建议:

1. 这个世界快得无人能都抓住。试图通过洞察事物的内在秩序而征服世界极其困难。远不如构建自己的内在秩序。

2. 你要制定新的策略,不再预测胜利和能力,而是更多地在这个不可预测的世界中茁壮成长。

3. 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

4. 设法找到上帝创造你的基本机制。上帝从来不给你自己的说明书。

5. 有些人的天分是,高效地大规模试错,又不被拖垮。

6. 人最擅长的领域,是他能有效榨干自己的领域。所谓天赋,就是让自己在某个领域长时间处于极限状态。

7. 只有具备坚硬的内核,方有资格谈All in。在此之前,你要勇于做一只乱撞的苍蝇。

8. 激光般的专注力,是最重要、也是最反人性的能力。

9. 你只要拥有一个很小的内核,即使没有资源或者权力,也可以连接整个世界,实现网络化、指数级的复制和增长。

10. 时间是一种可以自动驾驶的机器,它是一切秘密背后的秘密。

《约翰·克利斯朵夫》写到:没有一个人是完全幸福的。所谓幸福,是在于认清一个人的限度而安于这个限度。

在这个有限度的安全城堡里,有限的时光仿佛一道护城河,城墙内是我们无限的不确定性,背后的算法并无正误、高低之分。

像莫利说的那样:只有一种成功,那就是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度过自己的一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