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在老喻的公众号,名字是《灰度认知,黑白决策》,但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删掉了。感谢宋化雨同学及时发给我这个保留的版本。自己总结和提炼一下,算是和上一篇认知闭环的姐妹篇。最主要的目的还是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提炼出来,方便自己以后复习。 A.好奇感知,灰度认知,黑白决策,疯狂行动——全流程不要脸你可能是个认知高手,但未必是个决策高手;你善于拍板,却未必是个行动高手;你雷厉风行,却可能呆头呆脑。 所以,如图所示,我们可能陷入以下五种困境: 一、我们需要通过四个节点,形成一个闭环,才能完成一次认知决策,我们需要建立某种连贯性,这一点并不容易; 二、好不容易做到第一点了,我们还得在不同的节点快速切换。
正因为难度巨大,我们需要在所有环节中拥有最重要的武器,那就是:“不要脸” 1、“感知”不要脸。像一个孩子似的感知这个世界,喜欢就要,痛了就哭,开心了就笑,小孩的脸,六月的天; 2、“认知”不要脸。在我们构建决策树,以及为一个分支赋予权重的时候,一定不要在意别人怎么看。除非是可信度极高的专业人士。甚至对于专业人士,你最好都找上三个PK交流一下。 3、“决策”不要脸。这就是《原则》里70%有价值的东西。的确,投资如战场,慈不带兵,军令如山倒。 4、“行动”不要脸。你理智上决定了的事情,情感上必须要接受,行动上必须要忠诚。现实中我们总是在背叛自己。 5、“循环”不要脸。当你完成上面这个闭环之后,要像鉴赏文物、解剖木乃伊一样与己无关、兴致盎然。《阿甘正传》说:你得丢开以往的事,才能不断继续前进。 B.控制性思维和自动思维自动思维,其最简形式是单纯联结( pure association)。例如,环境中的某些事物“把某个想法带进头脑”,这是一种单纯联结;又如,某个想法激起了另一个想法或记忆,这也是单纯联结。人类绝大部分的思维都是联想性的。 控制性思维,是指人们有意识地假设一些事物或经历,并基于这些假设的术语来看待我们的经历。因此,控制性思维是一种“如果……那么……”的思维。当能够提前把可能遇到的状况以及相应的应对方式想好,就能避免很多的自动化反应,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失误。 这两个思维和思考快与慢的系统一与系统二很类似,也借鉴了清单革命的做法,提前把清单列出来,把假设和应对方式列出来,可以让结果更大概率地发生。 C.认知只能是灰度的,但决策一定要黑白分明,而量化有助于做出最佳决策概率化思维,会把那些大脑中无用的舒适区关掉,给出简洁明晰的指令。认知的目的正是在于行动. 要做到在混沌的不确定性的世界中,最大程度地掌握自己的命运,有以下关键点: 1、承认“我不知道” 真正聪明的人所必需的聪敏,即苏格拉底说的“我知道我的无知”。 承认不知道,很多时候带来更大收益。 如马克.吐温所说:“不是因为你不知道什么事情会给你带来麻烦,反而是那些你认定确信不移的一些事情会导致你的困境。” 我们要破除先入为主,消除一些对完美故事的追求,打破模式假设,拒绝因果或者关联性的简单描述。你甚至要去除“类比”等完美推理的诱惑。 世界由随机事件构成,即使你对其运行原理、过往数据了若指掌,也只能用于解释,而非预测。 2、一切皆概率 几乎每一个你有意识做出的决定都与概率相关。 如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所言:“人生中最重要的问题,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真的就只是概率问题。” 懂得这一点的人,屈指可数。 3、质疑一切 独立思考、质疑一切是创造之魂。 1、 质疑过去。如基金的风险警告: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艾森豪威尔说过,事物更接近于它们现在的状况,而不管以前曾经是什么状况; 2、 质疑自己。大多时候,你永远在自己的边界之内,你的见解、观点,都无法摆脱情绪和主观的偏见; 3、 质疑“质疑本身”。我们质疑一切,但绝非为了质疑而质疑。亨利·庞加莱说过:怀疑所有事和相信所有事是两个同样方便的解答,两者都免除了反思的必要。 4、 质疑,其实是一个重新思考的过程。我们未必要重复发明轮子,但是很多时候,需要对一些问题从头思考一遍。这就是为什么马斯克造火箭,一方面请来最好的技术专家,一方面他也要从头读一遍《火箭原理》。 4、不相信事情的确定性 大脑讨厌“不确定性”。神经学家大卫·洛克认为,当人的确定性面对威胁时,大脑会引发类似承受了物理攻击一样的神经疼痛。总之,我们的大脑随时都在寻求确定的答案。 加扎尼的研究结论是:在大脑左半球存在一个“解译器”的神经网络。大脑左半球具有持续不断地解译能力,这意味着它“总是在寻找规则和原因,即使它们不存在”。
不相信事情的确定性,另外一种呈现形式是:你要相信运气这回事。 这看起来和前面似乎有些矛盾,其实不然。前面是指,用“命运”来指挥自己的未来。 后者是说:假如你看起来做对了什么事情,别将其总结为自己的英明神武,大多是时候你只是因为运气好。 即使事情已经发生了,你也要低估“结论”和“总结”之类的确定性。 正所谓:事前不诸葛,事后不得瑟。 5、在或然性下思考问题 在或然性下思考问题,主动选择正确的思维模式。即:灰度思考。 灰度,是指非“非黑即白”。我们人生的大多时候,需要在迷雾中做出决策。 即使是一个很好的网球手也会犯许多错误:目标是应关注如何尽可能地打好这一个球,而不是或者担心弄糟或者担心分数的多少。 阻碍我们在或然性下思考问题的是: 1、 不懂得概率,不知道选择对自己胜率最大的选项; 2、 假如没有一个非黑即白的按钮,就不知道如何下手; 3、 赌徒般的侥幸心理; 4、 过于注重单场的结果,而非正确行为的持续性。 面对现实世界的不确定性因素,我们需要以概率的形式来描述选项。 很多时候,条件含混,数据单薄,迷雾重重,信息迷离,我们也必须按下快门,做出决策。 假如我们依照概率游戏规则,做出了好的决策,同样可能会带来坏的结果;而某些不遵循概率计算的行为,反倒中了奖。 但你同样要坚持做对的事情。否则,骰子不断扔下去,错误的行为终究会受到概率的惩罚。 将一个看起来未必复杂的公式,“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方式”,你需要做到:
6、量化一切 通过量化减少不确定性。 看起来完全没有踪迹可循的无形之物,是可以量化的。 一切皆可量化,量化是为了决策,量化是为了最后的黑白分明。 1、以定性说明的抽象事物 2、量化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获取精确数值,它直接为决策服务——掌握了解不确定性,控制降低风险,为决策提供依据。 3、真正的量化过程不需要无限精确。 4、如果一项量化的工作与决策无关,那么它就是没有价值的。 步骤分解方法如下:
7、量化是为了决策和行动 你必须有一个黑白分明的结论,否则你就无法执行。你就是办公室的boss,你就是十字路口的将领,无论对错,哪怕走错了是死路一条,你也要指出一条路。
大多数人在大多时候,对于认知判断,其实是西瓜皮式的,自暴自弃的,未曾量化、没有评估选项,更无决策树的概念。 要么是迟迟不肯迈出一步。 当你得出选项后,就不要犹豫,按照计算前行。 当一个人不愿意、或不能够做某事时,他就会含混其词。思考与行动紧密关联,行动也是在大脑驱动下进行的。
8、坦然接受结果的不确定性 科学都是乐观的,概率也不例外。 假如你的正确计算遇到了糟糕的结果,那就再来一次。 修正计算,检验结果,在你还有最后一口气之前,你仍有仍骰子的权利。 运气就是你的行事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不断扔骰子,根据大数定律,你的运气最终会稳定下来。 接受不确定性,是指对各种可能进行考虑。不确定性的另一面,即“可能性”。 计算未来概率的人,更多思考未来,推演每种可能行动选项的结果,犹如围棋里的“假如-就”推理、概率思维、逻辑分析等等。 取得巨大的好结果时,归功于好运气,而非智力。 这样做的好处是,你又可以回到本文第一步之起点:我不知道。 史密斯论述到:有些人认为,成功是自然而然且自己理所应得的,对于这种观念的危害性,提出“英才教育”的社会学家迈克尔‧杨曾这样评论道:“如果精英们相信(而且越来越多的精英们倾向于持有这种观点),成功来源于自己的品质….。他们就会变得自命不凡、沾沾自喜。”
延迟满足:忍受不确定性,不在意暂时的“塌陷”结果。也能不太在意短期的得失,着眼于长期的成果,避免自我膨胀或挫败感。 内部计分卡。用事物的本质、而非他人的目光,用未来的结果、而非暂时的荣辱,来影响你的决策和行为。 9、该拥抱的风险 巴菲特说:我愿意承担风险,但只在成功概率很大的时候才会去冒险。 10、避免挂掉的风险与反脆弱
塔勒布在《反脆弱》中提到了一种“杠铃策略”:由两个极端条件组成,中间空无一物,而不是单独的中庸模式。一头保稳妥,一头冒险。 D.策略网络和价值网络,先思维宽度,后计算深度,找到关键价值点,不断深入下去AlphaGo使用两种不同的深度神经网络:
善于学习的人和机构,是把自己的认知决策系统,变成了一个阿尔法狗,不仅学会“像高手那样思考”,有更广阔的思维宽度,还能反复训练,强化计算的深度,更重要的是还能无休止地反馈、强化、重复。 概括而言,在认知环节,个人或者机构可以发力的地方是: 1、拉大画面,有些时候,你会发现,卡住自己的,可能只是一个很小的分枝。这就是所谓的用一个更大的“解决”,令原来那个问题无需解决了。现实中的“降维打击”也是类似的意思; 2、计算力。阿尔法狗证明了,想象力有时候就是更深的计算力; 3、反馈系统。确切说是“深度学习”的能力。能根据现实情况及时调整自己,以提升赢的概率。 E.好的运气,比努力和天赋更重要
段永平认为,所谓的“道”就是Do right things,也就是做正确的事;“术”则是Do things right,也就是把事情做正确。不断选择做正确的事,降低失败的概率。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思维习惯,让自己可以置身于最优条件概率中。
F.对抗不确定性和疲惫与恐惧,需要西西弗斯的劳作,愿景和心流非常重要人生算法,有两种反馈机制,一个是闭环与闭环之间传递反馈,另外一种是愿景和梦想,不要为短暂的阻隔,或者没有及时得到响应而茫然,帮助我们穿越不确定的漫漫黑夜。如亚马逊的贝佐斯所言,追寻那些不改变的东西。 在这个模式图中: 内环的滚雪球,就是要找到你有概率优势的模式,然后不断地下注; 外环的“西西弗斯的劳作”,就是你在小概率劣势下,用时间和激情扭转局面。时间仍然是稀缺的,激情的持续也相当艰难。所以一个宏大得几乎无法实现的愿景和意义感,是支持穿越这一切的重要力量,也能吸引许多人结伴同行。。。 |
|
来自: 生财大掌柜 > 《想法/思维/哲学/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