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史研究的随想四则(五)

 雁飞云 2019-10-22

书法史研究的随想四则


  • 黄简

 

第四,二王系统是中国书法主流

上面的表格,是对历史横向的切分,如果从纵向上说,应该有一条主线,贯通这前后几个时期。对历史进行分期不是切断历史,讲述历史,必须指出主线,纲举目张,条理就清楚了。现在许多书法史,罗列的材料相当丰富,但是没有主线,给人支离之感,收不拢。

黄宗羲写《明儒学案》,分为一个一个学案,然后以一根主线领导之。书法史能否采用这一方法?先写一个一个流派,学王的,学颜的,学赵的,学董的,各有什么特色,然后贯通之。我曾经提出过,笔法的发现和师徒传授,是书法史一条主线,由此形成了二王系统。当然书法史也可以从其他角度写,但总要有一个标准,一个主线。好比写诗词史,音韵的发现和发展就是重要的线索,这不需要跟随王朝的变动写,而是自己提出一个标准来写。现在的书法史,牵涉的面太大,头绪繁杂,什么都写,看不出作者的主线是什么。写来写去,大家都差不多。

中国书法进入成熟期之后,主流无可争辩是二王系统,承认这一主流,对发展书法艺术有莫大的好处。从这主流中间,可以发展出很多支流。什么学科都有主流,譬如中国的伦理道德,是孔孟之学,是儒家。你可以信奉法家、墨家、阴阳家,但不能否认历史上儒家是主流。而儒家后来又发展出许多分支,但万变不离其宗。同样的,在书法这领域中,你可以写北碑、汉简、泥封、甲骨、扬州八怪,但无法否认二王是主流。虞欧褚薛,颜柳赵董,颠张醉素,都是二王体系的。

王家铺子,开了一千五百年。原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到了清代道光年间,提倡碑学,开始否定二王体系。阮元还算客气,把南北说成是平等的两派,二王已不能独尊。至包世臣开始贬南尊北,康有为语不惊人誓不休,竟说「大约得隋人一碑,胜唐人十种。得梁一碑,胜齐、隋百种。宋元以下,自《桧》无讥」。大笔一挥,唐宋元明清全部抹杀了,以南帖为标志的二王系统也就完蛋。康提出「卑唐」,贬唐代书法为「浅薄」,赞美北魏「乘晋、宋之末运,间齐梁之流风,享国既永,艺业自兴」,北碑「体裁俊伟,笔气深厚,恢恢乎有太平之象」,这符合历史事实吗?此人一贯强词夺理,《新学伪经考》就是一例。

碑学最成功之处,在于先有理论,然后指导创作,成绩斐然。但碑学的理论,不是平心静气,实事求是,而采用扰乱中国书法的体系以抬高北碑,说过头话,抬高北碑的艺术地位,好像当时拓跋氏文化高过汉族文化。《周书》卷四十七《赵文深传》云:「平江陵之后,王褒入关,贵游等翕然并学褒书。」梁国子祭酒萧子云是王褒的姑夫,《周书》卷四十一《王褒传》:「褒少以姻戚,去来其家,遂相模范。俄而名亚子云,并见重于世。」所以王褒本人就是学二王的。南北之间,谁高谁低,不是很清楚吗?现在写书法史的作者,受包、康影响,不敢不写几句北碑的好话。

碑学只能说是中国书法史的一个分流。帖学是二王系统的肯定面,碑学是二王系统的否定面,一正一反,都可以写。这样来看两大流派,实际上都是二王这一主流下的分支。

这五十年来,以沈尹默先生为代表的书法家群体,大力主张回到二王体系上来,也就是回归主流,著作很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如果说要有中国书法成熟期有第五个阶段的话,我认为就是现代中国书法界回归二王体系。过去说「不学诗,无以言」。我想说在书法上「不学王,无以言」。因为这是一千五百年来的中国书法主流。

沈尹默在一九五六年发表了《书法论》一文,提出书法三大要素为笔法、笔势和笔意,这为书法的科学化奠定了基础。我自己一生所写的论文,主要就是阐述这一系统。

现在书法史著作,不提二王系统,或者把二王降低到一般的书法家地位,结果没有主线。有些文章把北碑抬高到南帖同等水平,好像有两条主线,这是违背历史事实的。

中国书法界的理论研究,二十年来有长足的发展,可以说是历史上少见的时期。我希望能读到更好的书法史著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