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的气质里,藏着你吃过的食物

 亦凡亦俗 2019-10-22

你的气质里,藏着你吃过的食物 来自经济之声财经夜读 今夜,主播刘静为你读书。


你谈到美食时,谈的其实是你的生活品味和态度。


梁实秋在《雅舍谈吃》里写道:“美食者不必是饕餮客”。正如他所说,食物这东西,不求吃多,只求吃对。


美食重在食物的质,而非量。


一个对食物不讲究、只求饱腹而不思精致的人,在生活上也大体是个没有品味的人吧。

 

知名作家蒋勋在他的《此时众生》一书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品字之所以有三个'口’,一定是口腔的味觉有了不同层次的需求。生活有品味的人,一般都追求比'吃到饱’多一点精神上的满足。”


“凡事不可苟且,而于饮食尤甚。”什么都不能将就,特别是吃的。这是清代诗人袁枚对于食物的锱铢必较。


 

在这个被称为中国最懂吃的文人的家里,有个名叫王小余的厨师,做菜技艺十分精湛。


他跟了袁枚一辈子,不求跳槽到别的豪门掌勺,以求大富大贵;只求每天都能看到饭桌前袁枚的会心一笑。

 

有人问厨师王小余:这是为什么呢?

 

王小余答道:懂我者难,懂得美味的更难。我用心做菜,一道菜上去,我的心也跟着一起送上去了。


而世上那些只知道咂着嘴吃东西的人,和袁枚是不能比的。只有袁枚懂我,懂我做的食物。

 

说到这儿,我们不由得感慨:让厨师都愿意放弃财富、俯首称臣地甘心为其做一辈子饭的人,魅力得有多大!

 

袁枚的《随园食单》——这本出版于200多年前的老菜谱,也浓缩了袁枚的吃货灵魂。

 

而袁枚又是一个什么气质的人呢?好友曾经作诗颂赞他:“过江不愧真名士,退院其如未老僧。”


他则自诩:“难成仙佛,爱读诗书又恋花。”

 

一句话概括,就是极其追求生活情趣的人。


 

一个人对吃的态度也反映出了他的生活态度。

 

比如,一个人谈到吃的时候,都是米其林三星以及知名的牛排店,那体现的是对生活品质的重视;


而另一个人谈到吃的时候,提及的都是街边的包子铺、巷子里的小面馆都能被吹捧上天,那是拥有发现美的眼睛和小确幸的能力。

 

而且,往往他们谈论的美食,又与他们真实的财富能力并无绝对关系。说起来,这真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儿。

 

对于吃这件事上的选择,或许也吐露出不同人对生活不同的态度,甚至是价值观。

 

一方水土,培育一方食物,哺育一方人。


很多人在异乡,最想念的,不过是妈妈煲的那口热汤;山珍海味也解不了对从小吃到大的家乡小店的那碗面的渴望。

 

就像《舌尖上的中国》里曾经说到的:“中国人对食物的感情多半是思乡,是怀旧,是留恋童年的味道。所以,我们善于用食物来缩短他乡与故乡的距离。”


今日若尝得旧日味,今日恍若昨日;他乡若尝得故乡味,他乡亦是故乡。


作者:谷声熊 丨 编辑:晓  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