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为祖国献石油》是如何诞生的

 青梅煮茶 2019-10-22
       1964年3月,中国音乐家协会组织作曲家到大庆油田体验生活,创作一批反映石油工人的作品。著名作曲家、沈阳音乐学院院长李劫夫也接到了通知,要求他务必在3月20日到黑龙江省的萨尔图报到。由于身体的原因,学院准备找一位年轻人陪同李劫夫一起“北上”,经李劫夫提议,由秦咏诚陪他同去。
结束三天体验生活,秦咏诚回到招待所,油田党委宣传部为他们准备了一批反映大庆油田和石油工人工作生活内容的歌词,希望作曲家们谱曲。在老作曲家们挑选完后,秦咏诚也挑了挑。这时,一首歌词跳入眼帘,是石油工人薛柱国写的《我为祖国献石油》。歌词形象生动,人物鲜活,将石油工人豪迈、乐观的情绪和战天斗地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描绘得入木三分。秦咏诚灵感乍现,思如泉涌,在招待所食堂里,仅用了20分钟,就写完了这部作品。
受歌词意境启发,歌曲前奏采用了明快而富有弹性的节奏,跳动起伏的旋律线,好像满载着石油工人的列车驰骋在祖国的锦绣河山,从大西北风驰电掣般地驶向千里之外的大东北。“头顶天山鹅毛雪,脚踏戈壁大风沙,嘉陵江上迎朝阳,昆仑山下送晚霞”这四句形象地描绘出石油工人转战南北、四海为家的豪情斗志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高潮部分“我为祖国献石油,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秦咏诚别出心裁地将第一拍处理成休止符,把“我为”两个字从弱拍上开始,以突出下一小节在强拍上“祖国”的“祖”字。然后在“献石油”的“油”字上,旋律则采用了迂回式的上行,音域上形成了大跨度的十度音程。在歌曲的最后四小节“我的家”三个字的处理上,秦咏诚还巧妙地借鉴了中国戏曲音乐的拖腔。
    广大石油工人都熟知秦咏诚这个名字,并亲切地称他为“石油工人作曲家”。1994年,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原石油工业部)授予秦咏诚“石油工人作曲家”荣誉称号。据《老年生活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