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种历史剧中,只要涉及到宫廷生活,就必然会有太监的出现。可以说,太监是封建王朝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群体。可能,他们的出身非常不好,但是,受到皇帝的提拔之后,他们也会有一定的权力,更有甚者,甚至能左右国家的朝政。 比如说,秦朝时期的赵高,明朝时期的魏忠贤等,都是权倾朝野的太监。清朝晚期的大太监李莲英,虽然,并没有太大的权力,但也十分有名。 有人说:“清朝半壁江山,都坏在李莲英手里了。”平心而论,李莲英权诈贪婪,是个罔顾大体只知利己,太后老佛爷跟前一条忠奴而已,若跟明朝的刘瑾魏忠贤瞒上欺下祸国殃民的一代权监来比,那还未免太抬举他了! 很多人都知道,他是慈禧太后的心腹,并因得了慈禧的欢心而左右逢源。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清朝政府在慈禧去世之后,仍然为李莲英修建了坟墓。 李莲英是汉族,出生于道光二十八年(公元一八四八年),是河间府(今河北省河间市)人,在兄弟四人中排行第二。李家在当地的生活十分艰难,李莲英的父亲只是一个没有正经职业的社会游民。家中贫困,为了维持生计,李莲英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净身,然后入宫了。 清朝晚期,虽然国家的国力江河日下,日渐衰弱,但是,皇族还是拥有着众多的太监。李莲英刚刚进宫时,只是一名在景仁宫当差的普通太监。当时,朝中掌权的不是皇帝,而是慈禧太后。等到太后身边的大太监安德海死后,李莲英才得到了侍奉太后的机会。 李莲英做事一直小心翼翼,来到慈禧身边后更是谨小慎微,如履薄冰。他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他很快了解了慈禧太后的脾气秉性,并费尽心思地讨好太后。并且,李莲英是多方讨好,谁都不得罪,慈禧太后认为他办事得力,很快地便将他提拔了起来。 到了光绪二十年(公元一八九四年)的时候,李莲英已经成为了清朝宫廷中最有权势的人。慈禧太后非常重用他,甚至,不惜违反祖制。雍正皇帝在位时,为了防止宦官势力太大,曾规定:太监的官职不能高于四品。但是,他却被慈禧太后赏赐了二品的顶戴花翎。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李莲英炙手可热的程度。 备受宠信的李莲英,自然遭受了不少朝臣的不满。当时,有位名叫朱一新的御史,弹劾李莲英大肆敛财,结交地方官员。跟着醇亲王一起巡视海军时的所作所为,更是大逆不道。慈禧太后得知后,专门唤来醇亲王询问,这才明白了实际的情况。 之前,大总管安德海仗着慈禧太后的宠幸,根本不将法律放在眼里。他擅自出宫,在山东招摇过市,耀武扬威,终于被勇武刚正的山东巡抚丁宝桢按律斩杀。李莲英将这个事件牢记在心,时常提醒自己不能得意忘形。之后,他跟着醇亲王一起巡视海军时,李莲英更是特别注意。 总是穿普普通通的衣服,坚持不住华丽的地方,只和醇亲王呆在一起。醇亲王回见有关官员时,他远远地在一旁待着,坚决不见任何官员。有些人知道他是慈禧太后身边的红人,一直想送他金银珠宝以求行事方便,没想到连他的面都见不到。 慈禧太后从醇亲王口中得知了具体情况后,降了朱一新的官,以示惩戒。同时,也更加地信任李莲英了。就这样,李莲英凭借自己的小心谨慎,避免了一场祸患。 当时,清廷中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深谙政治斗争的李莲英,本着圆滑的原则,周旋在两人之间,谁都讨好,谁都不得罪,所以,两人都对李莲英信赖有加。慈禧太后有时找他谈话,能谈至深夜。光绪皇帝总是夸他忠心护主,甚至,尊称他为师傅。 后来,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为躲避战乱,逃到了保定。 由于匆忙而行,很多东西事先都没有准备,所以,很多人的生活都非常窘迫。当时,众人的目光都放在了实际掌权的慈禧太后身上,而忽略了光绪皇帝。寒冷的冬天,光绪皇帝在睡觉时连一个铺盖都没有。刺骨的严寒下,他冻得瑟瑟发抖,难以入眠。 李莲英伺候完慈禧太后,来到光绪这里请安,发现这等情景后不禁痛哭失声。他抱着皇帝的腿,哭泣流涕,自责不已。然后,李莲英立即将自己的铺盖送给了光绪皇帝,让他使用。光绪皇帝看到此情此举,十分感动,以至于回到北京后仍时常记起李莲英的忠心。 宣统元年(公元一九零九年),李莲英离开了皇宫。当时掌权的隆裕太后,每月特意赐给他六十两银子。甚至,在他死后,清廷还出了一千两银子,为他购买墓地。这时,已经绵延了二百多年的清王朝已经是摇摇欲坠了,它的灭亡也只在旦夕之间。 七十年代之时,李莲英的坟墓遭到挖掘,一名教师被委派下去清理,结果,下去打开棺材以后发现他的棺材里只有一颗头颅和一条长辫子,尸体身躯无缘却无故消失了,具体去向无从考证,但是,李莲英的碑文上面介绍其尸身是完整的。 这其中,最大的可能就是:李莲英生前得罪人太多了才导致死后才身首异处。之后,李莲英埋葬有头无身记录的档案保留在当今的清廷档案里面。 参考资料: 【《大太监李莲英》、《李莲英死亡之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