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由“唐诗七律第一”之争看宋朝诗坛的唐诗鉴赏标准

 昵称32901809 2019-10-22

由“唐诗七律第一”之争看宋朝诗坛的唐诗鉴赏标准

我们都知道,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当中,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而唐诗绝对是这众多遗产当中的瑰宝和精品,鲁迅先生就说过:“我认为一切好诗都被唐人做完,没有孙悟空一筋斗十万八千里的本事,大可不必动手”。

  • 我们要说些什么

虽然唐诗的成就无可否认,但是不同的年代对唐诗的看法也是不一样的,每个朝代的评选委员会选出的好诗人都不一样,历史上就有一出关于“唐人七律第一”的辩论,这次论争主要涉及到了三首诗,包括崔颢的《黄鹤楼》,沈佺期的《独不见》,杜甫的《登高》,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由“唐诗七律第一”之争看宋朝诗坛的唐诗鉴赏标准

唐诗

这样的辩论本身虽然意义不大,但是从这其中透露出来的不同时代的文学观念却是值得注意的。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力推《黄鹤楼》的严羽以及严羽所处的宋朝的唐诗鉴赏观念以及宋朝饭圈的热点事件“李杜之争”。

接下来,进入正题,让我们一起揭开宋朝唐诗学的神秘面纱吧。

  • 《黄鹤楼》—严羽的古意风骨

咱们首先来说挑起这场论争的大诗论家严羽,可能有的朋友还不了解这个人,他是南宋的著名诗歌评论家、批评家,在中国的诗歌评论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被称为宋元明清诗话第一人,生前主导诗坛,身后影响了明代诸多理论家,影响极为深远。他的著作《沧浪诗话》更是极为有名,研究诗歌评论的人不读此书几乎是会被人嘲笑的。

由“唐诗七律第一”之争看宋朝诗坛的唐诗鉴赏标准

说回主题,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写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那么,他的理由是什么呢?暂且不论他的学术思想,先看这么一则小故事,史书《唐才子传》载(崔颢):

后游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及李白来,曰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

就是说崔颢游黄鹤楼的时候题下了一首诗,后来李白也来这个地方游玩,看见此地美景,刚想题诗一首就看到了崔颢留的诗,自愧不如,也就没有写什么诗句了。

由“唐诗七律第一”之争看宋朝诗坛的唐诗鉴赏标准

严羽

这故事说明什么呢?崔颢的这首《黄鹤楼》连李白都自叹不如,而严羽又十分喜欢李白,所以他极有可能是从这一方面发现了这首《黄鹤楼》。然而,单以此来断定严羽是因为喜欢李白才推崇这首诗显然太过与武断了,接下来我们就结合诗歌和严羽的美学思想找一找实打实的证据。

先看诗歌原文: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虽然他说这首诗是“七律第一”,但是这首诗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律诗”,只收古体诗的《唐文粹》中也将这首诗收入,说明其还保留着一些古体诗的特征,因此有人评论说:“此诗前半散行,用古调作律体者”。此外,这首诗前面四句中,平仄与正规的平起式不合,三、四句不用对仗,“黄鹤”一词又连用了三次,这些都是与律诗,甚至是一般的诗歌,在体式和作法上不能相容的。

由“唐诗七律第一”之争看宋朝诗坛的唐诗鉴赏标准

崔颢《黄鹤楼》

难道严羽和崔颢有亲戚?帮他走后门儿做了一波儿宣传?当然不是,看一看严羽的美学思想你可能就能明白了。

他的《诗评》中说“太白发句,谓之开门见山”,说明他比较喜欢开门见山,而这首诗开头就写“黄鹤”怎么怎么样,刚好符合这一标准。而《登高》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这种云里雾里的就不符合他这标准。

《诗评》中还有类似对李白的评论体现出了他的诗歌主张:“观太白诗者,要识真太白处。太白天才豪逸,语多率然而成者”,也就是说,他比较认可李白写诗时候的那种一气呵成的感觉。恰巧,这首诗又符合这个标准,气势充足,前三联写景,后三联写情,由景入情,毫不拖沓。

《诗评》中又说:“汉魏古诗,气象混沌,难以句摘。”这说明他欣赏汉魏古体诗的那种雄浑的气象,而不是寻章摘句的那种雕琢。《黄鹤楼》一诗历来因末句气象雄浑著称,刚好又符合这一标准。

由“唐诗七律第一”之争看宋朝诗坛的唐诗鉴赏标准

古意风骨

最后,他自己也总结说:“建安之作,全在气象,不可寻枝摘叶。灵运之诗,已是彻首尾成对句矣,是以不及建安也”。谢灵运写诗爱用对句,刻意营造一些对仗的句子,虽然读起来很舒服,但是并不如建安时期的诗歌,就是因为建安诗歌有磅礴雄浑的气象。

由此我们大体可以总结出他的美学思想:他所欣赏的盛唐诗歌,并不是杜甫那种精细纯熟、形式完美的律诗,而是那种含有汉魏时期风骨气象的诗歌。而所谓“气象”,则导源于曹丕的“文气”说,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文以气为主”,推崇的是文章体气的高妙、壮大,也就是一种体现在诗歌里的壮阔的布景以及情感,类似于现在所说的“一眼万年”那种感觉。

与崔颢一样,李白的诗歌也包含很多古体诗的特征,保留了许多汉魏古体的成分,并且,李白写的律诗极少,从李白现存的诗歌来看,有十分之八都是古体诗,近体诗中,五律还有九十首,七律只有可怜的十首,质量还参差不齐。

由“唐诗七律第一”之争看宋朝诗坛的唐诗鉴赏标准

李白

这样看来,李白和崔颢的审美趣味和创作风格算是相近的,况且这样看来,虽然严羽在书中对李白和杜甫都大加赞赏,但是还是对李白有所偏爱的,所以我们姑且可以认为宋朝资深唐诗饭圈人士严羽是李白一派的粉丝,那么,宋朝其他人都是怎么想的呢?

  • 宋朝唐诗圈的“李杜之争”

由于宋朝文坛在开国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唐诗的创作理念所笼罩,还找不到自己的前途,所以宋朝唐诗圈在当时十分繁荣,到后来宋词的形式正式确立,按理说唐诗的热度应该下去了,但是此时唐诗理论学逐渐成熟,唐诗圈仍旧生机勃勃,这里面就有很多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1. “李杜优劣”论

热度最高的话题当然就是比较李杜优劣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早在中晚唐就已经产生了,挑头的是大诗人元稹,他在《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中狠狠地夸了杜甫一顿,除此以外他还明目张胆地贬低了李白,说他在写诗排律方面比不过杜甫。

自元稹提出这种论调之后,后世就展开了广泛的评判李杜的运动。在北宋建国初期,至少到元丰以前,研究李白,称赞李白的人还比较多,这一时间段内还有很多人为李白整理诗集,比如乐史、宋敏求、曾巩等人,但是等到王安石一说话,这种情形就彻底变化了。

由“唐诗七律第一”之争看宋朝诗坛的唐诗鉴赏标准

李白—白日放歌须纵酒

王安石说了什么呢?他先是对李白的人格发出诘难:“识见污下,十首九首说妇人与酒”,当然这种只论人不论艺术论调很难让人信服,所以他又针对李杜二人的艺术风格进行了一番点评,说李白的诗歌“豪放飘逸,人固莫及”,但是也就止于此了,没有多大变化;而杜甫的诗歌“悲欢穷态,发敛抑扬,疾徐纵横,无施不可”,后边又说他无人能及等等这一类彩虹屁。后来他编《四家诗选》把杜甫排在第一,把李白排在第四,其心中的高下便立见了。

当时身居高位的王安石说出这种话无异于对文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至于此后扬杜抑李的论调一直占上风。像后来苏辙就很支持这种观点。他说“唐诗人李杜称首,今其诗皆在,杜甫有好义之心,白所不及也”,在他心中李白也是比不上杜甫的。除此以外,持这种论调的还有吴可、晃以道等人,他们说:“看诗且以数家为率,以杜为正经,余为兼经也”、“李则楚也,亦不得与杜并矣,况余子哉仁”,都是把杜甫排在第一位的。

2.“李杜并尊”论

除了以上所说的尊杜抑李论之外,宋朝还出现了“李杜并尊”论,也就是认为李杜一样牛,两个人都粉。在北宋前期,这种论调的代表人物是欧阳修和王禹偁。欧阳修曾经将李杜二人比作“凤凰与麒麟”,还说“杜甫于白得其一节,而精强过之。至于天才自放,非甫可到也”,这意思就是二人各有千秋,谁也不比谁差。

由“唐诗七律第一”之争看宋朝诗坛的唐诗鉴赏标准

李白与杜甫

王禹偁则说“篇章取李杜”,“谁怜所好还同我,韩柳文章李杜诗”,两者都是他学习的对象,他也并没有指出谁更牛。在他们以后,有同样看法的还有苏轼,范仲淹等人,苏轼曾经说“杜子美、李太自以英伟绝世之资,凌跨百代,古之诗人尽废,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亦少衰矣”。

虽然有不少大咖都认为二者同样重要,但是这种呼声始终低于“李杜优劣论”,如上文所说“李杜优劣论”中喜欢杜甫的又占上风,从北宋开始,杜甫诗集的注本就越来越多,南宋时期竟然形成了“千家注杜”的盛况,其热度远远超出了李白,像严羽这样喜欢李白的,已经成为个例了。

3.杜甫成为第一“爱豆”的思考

那么,为什么宋朝人推崇杜甫远远超过李白呢?这还得从李杜二人所代表的文化特质说起,杜甫一生坚守着自己的儒学思想,心怀天下,有“再使风俗淳”之大情怀,这正好与宋朝初期儒学复兴的趋势相吻合,这种时代精神可以被概括为张载的“横渠四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而反观李白,他所代表的是魏晋以来个人意识张扬的精神,强调浪漫、放荡、自由。这不但不符合儒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更是与后来“程朱理学”中“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念格格不入,这就导致许多学者不从艺术上抨击,而是从人格上对李白进行非议,这样看来,他在宋朝文化圈火不起来也是情有可原的。

由“唐诗七律第一”之争看宋朝诗坛的唐诗鉴赏标准

总体来看,宋朝的文化气息是内敛的,而李白是外向的,所以在这场锦标赛中,他才会败给杜甫。

  • “李杜”之外

从咱们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这宋朝人,虽然对前朝诗歌有着极其复杂的态度,但是大部分还是欣赏杜甫的,这与当时的时代精神有关,我们也无可厚非。不过大家千万不要以为,宋朝人只是喜欢“李杜”,我们只是拿他们俩做一个代表,其实宋朝唐诗圈讨论的诗人远不止这俩人,极力推崇白居易、元稹的都不乏其人。

那么现在,你对唐诗的流传与理解是不是有了更广泛的认识呢?

篇幅限制,略有不详,若有谬误,敬请指正,感激不尽。

参考文献:《唐才子传》,《宋人论唐诗研究》,《宋人唐诗观研究》,《从唐人七律第一之争看文学观念的演变》,《杜诗详注》,《全宋文》,《李白研究论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