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咬文嚼字:「辛追」变「避」,「马王堆老太太」的名字搞错了?

 昵称32901809 2019-10-22

(一) 模糊的印章照片

最近在头条读到《三联生活周刊》发表的一篇文章《马王堆汉墓帛书,迟到的解读和颠覆》(2019年第41期),文章中称:

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墓主名字并非叫「辛追」,复旦大学的文字学家对印章文字重新研究发现:

「辛追」两字其实是一个「避」字,此前因为照片不清楚,被误读成「辛追」二字。

此话题在网上引起了热议,有1.5亿阅读量:

咬文嚼字:「辛追」变「避」,「马王堆老太太」的名字搞错了?

我很仔细的撸过多遍马王堆汉墓的发掘报告,的确如《三联生活周刊》的文章所言,【马王堆老太太】身份的那枚印章有腐蚀和破损。

不知道是不是当初受技术所限,考古发掘报告中印章的印刷图片,非常不清晰。

如下图:

咬文嚼字:「辛追」变「避」,「马王堆老太太」的名字搞错了?

【马王堆老太太】墓葬也即最先发掘「马王堆一号汉墓」,老太太的丈夫——利仓、儿子——「(豕希)」的墓葬分别为「二号、三号」墓葬。

咬文嚼字:「辛追」变「避」,「马王堆老太太」的名字搞错了?

咬文嚼字:「辛追」变「避」,「马王堆老太太」的名字搞错了?

引自【注1】

根据随葬的文物如:封泥、印章、遗书等等,确定了三位墓主的年代和身份,也即西汉初期的长沙轪侯。

西汉轪侯世系如下表:

咬文嚼字:「辛追」变「避」,「马王堆老太太」的名字搞错了?

表引自【注2】

所以,【马王堆老太太】也就是西汉长沙一世轪侯的夫人,二世轪侯的母亲,身份非常显赫,也可以说是新中国考古中的「明星人物」——

「不腐之身」,「巨型棺椁、光洁如新的漆器、49克的素纱蝉衣」等等.......珍贵随葬物品堆积如山,基本上都耳熟能详,就不多讲了。

咬文嚼字:「辛追」变「避」,「马王堆老太太」的名字搞错了?

老太太陪葬物中有一件精美的漆器——【单层五子奁】,确定老太太名字的印章就放置在奁中,这也是老太太墓中唯一的一枚印章:

咬文嚼字:「辛追」变「避」,「马王堆老太太」的名字搞错了?

图引自【注3】

咬文嚼字:「辛追」变「避」,「马王堆老太太」的名字搞错了?

图引自【注4】

咬文嚼字:「辛追」变「避」,「马王堆老太太」的名字搞错了?

书影引自【注5】

因为这枚印章非常不清晰,所以,1972-1973年湖南博物馆撰写发表的两份考古报告:

  •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发掘简报》
  •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发掘详报)》(上、下册)

从始至终都没有称一号墓主为「辛追」,在考古报告中,这个模糊不清的字是用方框「口」代替的。

如下考古报告的截图:

咬文嚼字:「辛追」变「避」,「马王堆老太太」的名字搞错了?

图引自【注6】

咬文嚼字:「辛追」变「避」,「马王堆老太太」的名字搞错了?

图引自【注7】

1982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马王堆汉墓》只是说「似为『追』 」字:

咬文嚼字:「辛追」变「避」,「马王堆老太太」的名字搞错了?

咬文嚼字:「辛追」变「避」,「马王堆老太太」的名字搞错了?

书影和图引自:【注8】

2011年,湖南博物馆参与马王堆发掘的考古学家傅举有编写的《马王堆汉墓不朽之谜》,很明确将其称为「妾辛追」。

咬文嚼字:「辛追」变「避」,「马王堆老太太」的名字搞错了?

书影引自【注9】

湖南博物馆的官网【马王堆汉墓】电子展厅是「妾辛追」:

咬文嚼字:「辛追」变「避」,「马王堆老太太」的名字搞错了?

图引自:注10

我不确定是哪一年、哪位学者的考证成果,非常明确肯定称【马王堆老太太】为「辛追」,因为这需要非常费精力作【文献回顾】。

但可以肯定,起码在八十年代的,称「老太太」为「辛追」,还不是那么非常确定。

但并没有认为「辛追」为一字,始终认为似三个字「妾辛追」。


(二)「妾辛追」还是「妾避」?

那么这个模糊不清的印章是「三字:妾辛追」还是「二字:妾避」呢?

咬文嚼字:「辛追」变「避」,「马王堆老太太」的名字搞错了?

复旦大学学者将有论文发表,详细的论证这个问题,也许论文中有更清晰的图片作为有力的证据。

在没有看到论文之前,我只谈一谈我的个人看法。

首先,我们可以做一个横向对比,基于两点:

  • 第一,我们知道「老太太」和夫、子,都是西汉初期的人,西汉初期和战国中、晚期的文字相差并不大。
  • 第二,汉承秦制,这个印章毫无疑问是秦系文字,字体近似印章的中缪篆。马王堆出土其他的印章、帛书都是秦系文字。

所以,我们只要和【战国中、晚期——西汉初期】的玺印文字对比一下,就大致可以判定。

首先我们搞清楚这两个字的偏旁构成,特别是这两字在战国——秦汉时态的字形形态。

「避、追」都是形声字,二者的形部都从「辵」,声符分别为「辟、」。

有些偏旁可能手机无法显示,我用截图的方式:

咬文嚼字:「辛追」变「避」,「马王堆老太太」的名字搞错了?

《说文》:避,回也。从辵,辟聲。《说文》:追,逐也。从辵,聲。

「辵」其实就是由「行」和「止」两个部首构成,「辵」在隶楷书阶段演变成「走之底」——辶。

以「道」字为例,我们来看「辵」的演变:

咬文嚼字:「辛追」变「避」,「马王堆老太太」的名字搞错了?

图引自:注11

「辟」有「卩、口、辛」三个部首构成:

甲骨文从「卩」从「辛」,西周金文增繁「口」部,到秦汉隶楷书阶段,「卩」渐渐演变成同意偏旁「尸」。

「辟」和「避」的古今字形演变:

咬文嚼字:「辛追」变「避」,「马王堆老太太」的名字搞错了?

咬文嚼字:「辛追」变「避」,「马王堆老太太」的名字搞错了?

图引自:注12

「追」的声符「」其实是「堆」的初文(当然也有争议,但在这里是表声的,就无关宏旨了)。

「」和「追」古今文字演变过程:

咬文嚼字:「辛追」变「避」,「马王堆老太太」的名字搞错了?

咬文嚼字:「辛追」变「避」,「马王堆老太太」的名字搞错了?

13

这枚临摹印章是反字,先做个镜像让字正过来:

咬文嚼字:「辛追」变「避」,「马王堆老太太」的名字搞错了?

目前,对印章中的「辵」「妾」、「辛」三个符号是没有争议的。

但问题是「辵」不并不清晰,我们先要将残缺的部分凑整齐。

我在著录汉代印章中字典中,找到与印章中「辵」写法最相似的几种写法,列举几枚如下:

咬文嚼字:「辛追」变「避」,「马王堆老太太」的名字搞错了?

注14

咬文嚼字:「辛追」变「避」,「马王堆老太太」的名字搞错了?

注15

可以将残缺的「辵」很好的补齐,如下图:

咬文嚼字:「辛追」变「避」,「马王堆老太太」的名字搞错了?

那么疑问就是在「三口一竖」这个部件,到底是个什么偏旁呢?

咬文嚼字:「辛追」变「避」,「马王堆老太太」的名字搞错了?

从我上文给出的古今汉字演变字形来看,「追」的上面部件「」,在战国秦汉阶段,没有见到过写成「三口一竖」的形状。

相反在秦汉文字中,「辟」的左半部写才成为「三口一竖」形状。

比如:秦代的《睡虎地秦简》「辟」「避」左边写成「三个口」形状:

咬文嚼字:「辛追」变「避」,「马王堆老太太」的名字搞错了?

咬文嚼字:「辛追」变「避」,「马王堆老太太」的名字搞错了?

《睡虎地秦简》(嬴政时代)成书跟马王堆墓葬(汉文帝时代)年代很近,基本上算同一时代的人。

缪篆字形追求方折,将「辟」左边写成「三口一竖」的形状,笔法上也合理的。

「追」字无论是在玺印还是金文、简牍中都只有两个「口」:

咬文嚼字:「辛追」变「避」,「马王堆老太太」的名字搞错了?

咬文嚼字:「辛追」变「避」,「马王堆老太太」的名字搞错了?

图引自注16

所以,我倾向也许「妾辛追」真的读错了,而是「妾避」。

但是,有一点解释不通的是「避」字分得那么开,看起来像两个字呢?

其实,这可以很好的解释,因为西汉早期「辶」还没有形成,「辶」是西汉章草书经过「楷化」形成的一个部首。

这个印章上的「避」的部首,还是「彳」和「止」构成「辵」部,下面的「止」部的横划,不可能拉很长写到「辛」的下面。

咬文嚼字:「辛追」变「避」,「马王堆老太太」的名字搞错了?

其次,印章缪篆还讲究将印面尽可能的填满,一个字看起来像两个字,这是缪篆中很常见的现象,特别横向的印章。

如汉印「陈请士」、「蛮禾」中,字的界限并不那么分明,每个字占的位置并不是那么均匀,这是横向印章常见的一种现象:

咬文嚼字:「辛追」变「避」,「马王堆老太太」的名字搞错了?

咬文嚼字:「辛追」变「避」,「马王堆老太太」的名字搞错了?

不像上下结构的四字印章,每个字占据一个字位,泾渭分明:

咬文嚼字:「辛追」变「避」,「马王堆老太太」的名字搞错了?

在加上「避」构字偏旁过多,就算不是刻写在印章上,正常书写「避」字都看起来很松散,「止」的横划也到不了「辛」字下面:

咬文嚼字:「辛追」变「避」,「马王堆老太太」的名字搞错了?


三、汉代的「妾字印」

这种带「妾」字的汉代女性私印,出土和传世都比较多。我国的印学大师王献唐先生称之为「妾字印」【注17】。

如: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汉印【妾繻】:

咬文嚼字:「辛追」变「避」,「马王堆老太太」的名字搞错了?

还有诸如「二字印——妾徵、妾剽」,「三字印——妾未治、妾因诸、妾女恶、妾女宰」:

咬文嚼字:「辛追」变「避」,「马王堆老太太」的名字搞错了?

咬文嚼字:「辛追」变「避」,「马王堆老太太」的名字搞错了?

咬文嚼字:「辛追」变「避」,「马王堆老太太」的名字搞错了?

图片引自注18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纯粹的字形分析审查,「马王堆老太太」的漆盒中的那枚印章,是「妾避」的概率大过「妾辛追」。

所以,我支持复旦古文字专家的看法,对他们即将发表的论文也拭目以待,可能他们用了新的技术,如:红外线,得到了更清晰的图像。

其实,「马王堆老太太」是不是叫「辛追」或者「避」都值得怀疑,唯一证据就是漆盒中的那枚印章,印章是木制,玉石都不是,完全不符合「马王堆老太太」尊贵身份。

只因出现在陪葬品中,考古学家假设这个印章是老太太的私印。

最后还是要强调: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

参考文献

  1. 何介钧(1982). 马王堆汉墓. 文物出版社.页7-8
  2. 湖南省博物馆编. (1972).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发掘简报. 文物出版社.
  3. 同注2。
  4. 湖南省博物馆. (1973).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文物出版社.下册,163
  5. 同注4,上册,页93
  6. 同注4,上册,页129;下册,页168
  7. 同注2。
  8. 同注1,页6-7
  9. 傅举有. (2011). 马王堆汉墓不朽之谜. 浙江文艺出版社.页37
  10. 湖南博物馆,马王堆电子展厅,from:http://www./sites/default/files/statics/museum_exhibition/src/indexpc.html?albumid=59320444401143FCBE4DEA3CEC709FD6
  11. 李学勤等(2013),字源,天津古籍出版社,页133
  12. 同注11,页800,页125
  13. 同注11,页128、页1254
  14. 吴平,汉印文字汇编,广雅社,页663
  15. 罗福颐(1978),汉印文字征,文物出版社, 页2-15
  16. 高明. (1980). 古文字类编. 中华书局出版.下,页1134
  17. 王献唐. (1985). 五镫精舍印话. 齐鲁书社.页183
  18. 刘超. (2009). 汉代女性印章初探.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4(6), 69-7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