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石景山:公元295年六月洪水冲毁戾陵堰

 璇琮坑 2019-10-22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引《遏表》云:“晋元康四年君少子骁骑将军、平乡侯弘,受命使持节、监幽州诸军事,领护乌丸校尉、宁朔将军。遏立积三十六载,至五年夏六月,洪水暴出,毁损四分之三,剩北岸七十余丈。上渠车箱,所在漫溢。追惟前立遏之勋,亲临山川,指授规略,命司马、关内侯逢恽内外将士二千人,起长岸,立石渠,修主遏,治水门,门广四丈,立水遏五尺。兴复载利,通塞之宜,准遵旧制。

       上文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引用了晋元康五年(295年)十月十一日立于戾陵堰旁的《遏表》的文字。记载了晋元康五年(295年)夏六月洪水冲毁了立积四十六载的戾陵堰,刘靖之子刘弘指挥修复的事情。

     《水经注》原文是“立积三十六载”,有误,因为魏嘉平二年(250年)始修戾陵堰,到晋元康五年(295年)正是46个年头。明清及当代《水经注》校勘的学者并没有注意到这一错误。

       公元295年洪水毁损了戾陵堰的四分之三,只剩下戾陵堰北岸七十余丈(约170米)。戾陵堰有北岸,也说明戾陵堰是岛状的堰体。以往专家学者认为戾陵堰是建在古永定河(㶟水)上的滚水坝,认为戾陵堰直截整条河道,河水从其上面漫过去。这其实是对《水经注》记载的戾陵堰“直截中流”的误读造成的,由成语“中流砥柱”和诗词“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意思,就会明白,所谓“中流”指的是河流的中心区域,“直截中流”是说戾陵堰截住了河流中心区域,戾陵堰砥柱中流。另外水经注》云“水自堰枝分”一语也印证了戾陵堰是岛状的堰体,可见戾陵堰与都江堰金刚堤的形制是一样的,都具有分水、分沙的作用。

      “上渠车箱,所在漫溢”,是说这次洪水漫溢到车箱渠的上端渠首段的两岸,表明车箱渠渠首段的两岸并不高。从修复时“起长岸,立石渠”来看,是在车箱渠两岸加筑石护岸,也印证车箱渠原本并不深。从“治水门,门广四丈,立水遏五尺,准遵旧制”的记载来看,水门和水遏也在这次洪水中毁坏了,因此导致车箱渠容不下过量的洪水,才会造成洪水漫溢到车箱渠渠首段的两岸。

        1982年常征先生在龙首山西侧工地发现长200多米、宽30米、深3米的石槽,这应当就是车箱渠的渠首段,它西南至东北向,西南接永定河北岔,所谓“北岔”是永定河在此形成沙洲,也就是河心岛,河道在此分岔,河流经沙洲北侧谓“北岔”,经沙洲南侧谓“南岔”,修丰沙铁路时铁路从沙洲上经过,为了不架桥便把“北岔”填埋。魏晋时车箱渠两岸的地面在今地面十几米深处,而今地面比那时高出这十几米,是因为元代末期重开金口河失败,为了不让永定河从石景山与龙首山、龙首山与黑头山之间通过,将这两处垭口封堵,其后随着附近永定河的河床不断淤积逐年抬升而垭口不断土石封堵抬高,即使垭口通公路、铁路也不能降低垭口的高度,为了交通方便缓坡通过垭口,垭口的周边也相应的人为填土垫高,所以才造成戾陵堰及车箱渠渠首段深埋今天地面地下。

         西晋元康五年这次大洪水,导致戾陵堰、车箱渠的局部损毁,而戾陵堰与当时的蓟城相距仅有3华里,戾陵堰的损毁直接威胁到高梁水所经过的蓟城的安全,从公元295年-300年间新蓟城选址在今西城区修建来看,与这次大洪水冲毁戾陵堰有直接关系。也许大洪水冲毁戾陵堰带给当时人们的启示是:戾陵堰并不是坚不可摧的,有可能被另外一场不可预知的大洪水冲毁,为了安全,另建新蓟城势在必行。

        今天我们在北魏《水经注》中及唐人司马贞《史记索隐》中都有“蓟县故城”的记载,就是在西晋这次大洪水过后蓟县治所从老蓟城迁到新蓟城之后,才称呼老蓟城为“蓟县故城”的。公元295年六月洪水冲毁戾陵堰
                                                   图1

公元295年六月洪水冲毁戾陵堰

                                                             图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