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静观门德尔松与海顿的羁绊

 youxianlaozhe 2019-10-22

原标题:门德尔松与海顿的羁绊? 


2019年,是两位大师的纪念双整年——门德尔松诞辰210周年,海顿逝世210周年,想知道门德尔松与印象主义的关系?


想知道他与贝多芬、海顿间的千丝万缕?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门德尔松与他前辈们的故事:

跨越时空的百年之约


莫奈《鸢尾花》


门德尔松的音乐是抒情风景画式的,是继承了古典主义严谨的结构逻辑内核,也糅合了浪漫主义的幻想与抒情。“音乐能给灵魂带来千般好处,这是词语办不到的。”

于门德尔松而言,谈论音乐是极为困难的,相较于有些意蕴暧昧且含糊的语言来说,他更倾向于用音乐表达情感。因此在这个人人都创作钢琴小品的时期,包裹着诗意、歌唱性且蕴含着丰富表达的钢琴曲集《无词歌》横空而出。

分为八卷出版的48首《无词歌》形式精致、小巧,旋律精美、优雅,没有歌词却可以对每个人说出同样的话,唤起同样的感觉。也因此无论是在《无词歌》诞生的年代还是200年后的今天,这一钢琴小品始终以其平易近人而诗情画意的气息而广为流传。

对门德尔松而言,古典主义的均衡、对称都凝练出他对音乐创作的审美,而巴洛克的对位与宗教精神则更令他神往。因此门德尔松以作曲家之外的另一个身份——指挥家,在1829年3月11日他改编并执棒指挥了巴赫这一部在其生前并未得到重视的鸿篇巨作《马太受难曲》。


正是距离这部作品诞生的百年后,这场成功的演出再一次将世人的目光投射到这位巴洛克的音乐巨人身上,引发了浪漫主义时期的“巴赫热潮”,而这一天甚至作为巴赫被“重新发现”的日子被载入史册,门德尔松与巴赫的名字也就此被关联了起来。


门德尔松对巴赫的致敬不仅在于《马太受难曲》的复兴,也存在于钢琴作品的创作中。巴赫在《平均律钢琴曲集》中将“前奏曲与赋格”的复调音乐形式推向巅峰,这一套在24个大小调上的实践成为复调作品中不可逾越的杰作。

随着主调音乐的兴起,“前奏曲与赋格”的形式似乎被悬置在了巴赫的作品中,直到1827年,第一集《平均律钢琴曲集》完成的105年后,门德尔松选择继承巴赫的风格特点,以传承巴洛克的对位创作手法完成了《六首前奏曲与赋格》(Op.35)的第一首。

以音乐为名的题献


作为音乐作品的副文本,“题献”常常隐含了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其中包含的情感意涵也将音乐家或是音乐事件互相关联起来,“题献”也常常是作曲家表达崇拜与敬意的最完美的方式。


门德尔松的《严肃变奏曲》有别于《无词歌》的小巧,这部结构较为庞大的钢琴作品是门德尔松充分展现其创作才华与古典修养的严肃作品。

1841年为纪念贝多芬并筹集贝多芬纪念碑的资金,门德尔松创作了这首名为《严肃变奏曲》的钢琴作品,而在变奏曲这一体裁中,巴赫的《恰空舞曲》或许是最被人熟知的作品之一。

“恰空”是一种固定和声的变奏曲形式,而正是这首巴赫创作于小提琴上的单行谱的短小作品,却以跨越了时空并不受乐器的限制,写出整个具有最深邃思想和最丰富的情感世界。

钢琴作品中“题献”的情况则更显著的见于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创作中,32首钢琴曲中大部分的作品都被附上了题献给朋友、老师、爱人的副标题。其中献给他波恩时代给予他经济与内在精神双重支撑的朋友华尔斯坦伯爵的《第二一号“黎明”奏鸣曲》,成为贝多芬最负盛名的钢琴奏鸣曲之一。

在这首钢琴奏鸣曲中,以“音乐从一个小核心中动态地成长起来”的音乐发展手法也更加清晰作为音乐逻辑发展的方式被贝多芬运用,而古典音乐语言更被充分的运用与延伸,追溯其源头,正是贝多芬对他的老师——海顿创作方法的传承。

自1792年至1794年,贝多芬追随海顿进行创作学习,仅两年的学习也最终因海顿繁忙的工作与创作观念的分歧而“不欢而散”,但1796年贝多芬首次公开发表了钢琴三重奏以题献给自己的恩师海顿,可见贝多芬与海顿始终在音乐创作上的互相尊重与惺惺相惜。

作为“交响乐之父”与“弦乐四重奏之父”的海顿,在键盘音乐的创作上仍然是无法忽视的,钢琴作品的创作与海顿而言是更为私密而直接的表达。

创作于海顿62岁高龄的《C大调钢琴奏鸣曲》是其最具难度也是最有代表性的键盘作品之一,这部写于晚期的作品仍旧秉承了海顿热情、别致的音乐风格,以及始终对于钢琴以及奏鸣曲形式的探索,这也正是海顿持久而不断进步的创作生命。

(图片来源于橄榄古典音乐及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