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龄留学如火如荼。 然而,有这么一句话刺痛了不少家长们的心: “留美的热闹是北上广深的,二三线的城市则什么都没有” 的确,二三线城市的申请者们是压力最大的学生,因为他们不仅要跟当地的申请者们竞争,还需要跟一线城市拥有得天独厚教育资源的“天之骄子”们一争高下。 除此之外,留学讯息的模糊,教育资源的稀少,不专业的指导,仿佛让申请顶尖美高的路更加艰难。 然而,就算外部条件再不好,二三线城市的家长们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法子来帮助孩子走上“正轨”。不得不说,二三线城市的留学家庭或许是最忙碌的那一批。
“孩子出国,全家掏空是常态。毕竟是能一下掏空家里大半积蓄的决定,花上半年时间来做一个决定很正常。” 如果你见到一位操着外地口音出入留学机构的家长时,十有八九这不是她咨询的第一家公司,甚至也不是拜访的第一个城市。 为了帮助孩子确定一个“靠谱”的留学机构,花上一个月收集信息,请上两个月假到全国各大机构亲自“上门”咨询的家庭不在少数。福建的家长到北京、甘肃的家长到上海,横跨一个国家就为了看一眼机构的实际情况,有些甚至只为了听上一场讲座。 对于家长们来说,每一个机构都有可能成为孩子的申请助力,每一场讲座都可能蕴含着申请秘诀,即便是大海捞针,家长们也要去试一试。 毕竟,出国留学费用对大多数二三线城市的工薪阶层来说是一笔不菲的支出,而且有可能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未来发展,所以家长对留学选择表现得相当理性和谨慎。 尽管近年来一线城市的留学市场趋于饱和,二三线城市开启了留学热浪,留学中介机构的资源也在逐渐下放。但谁也保不准有些机构只是为了分一杯羹,资质挂靠现象严重,有些连营业执照也没有。所以在选择上,二三线城市的家长更加不能掉以轻心。 (资质“挂靠”:被挂靠方通过出租、出借资质证书等方式,允许他人以本单位名义承接工程,并收取管理费。) 相比于一线城市的咨询家长,远道而来咨询的家长们脸上总会有着一丝疲惫。你永远不知道这些家长的手机里会有几百个留学咨询群,关注了多少公众号,日程表上记录了多少趟需要赶的飞机,第二天会在哪个城市。 留学资源相对匮乏的二三线城市家长们,总是在不留余力的收集着一切可以帮得上孩子申请的信息。
“我自己什么样我知道,但牛也吹了,钱也花了,不考了难道?我妈的皱纹和我爸的皮带都不同意!”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放在二三线城市的孩子们身上同样适用。 对于他们来说,起步可能晚了一些。在北上广深,很多学校从幼儿园开始就教英语,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尤其是口语表达都非常流利。一些来自于一线城市的国际学校学生,甚至有英语交流比中文交流更加到位的情况。 反观非一线城市的学生,尽管很努力学习,但是由于底子较薄,整体水平依然不高。 除此之外,学生个人特点不突出也是一大劣势。学生的课外活动、兴趣爱好比较单一,例如在体育上面比较集中在足球、篮球、乒乓球,在艺术上多数学生选择钢琴和小提琴。 尽管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沿海城市开展海上运动、内陆城市发展室内运动,但由于资源限制,能学到项目、参与学生的数量也都是有限的。 美高申请最看重的两大因素无非是“成绩”+“能力”,然而这正是二三线学生最缺少的部分。就在这种困局里,“迁徙式”申请群体,出现了。 迁徙式申请者,不存在寒暑假,寒暑假通常用来前往一线城市突击。可能是补课学习,亦或是前往周围的特色城市拓展运动项目。 以帆船为例,内陆的孩子很难做到每周都进行训练学习,不少孩子会在暑假时前往深圳的帆船俱乐部进行突击学习,吃住都在附近,每天进行高强度的训练外还需要远程补习文化课。 补习到凌晨然后第二天再起来前往训练场,十四五岁的孩子已经习以为常。 二三线城市的孩子比起一线城市的孩子,更努力。 很坦诚地说,非一线孩子能出国学习的机会比一线城市的孩子少很多,一旦有这样的机会,他们都会十分珍惜,高度配合老师们要求,从不会放过任何一点提升自己的可能。 既然无法像一线城市孩子那样合理的安排好自己的时间,所以只能够付出双倍的精力和时间来追赶。二三线城市的孩子比起一线城市的孩子,思考更多。 无论留学的决定是否是自己提出,看着为了它奔波,自己节衣缩食却永远不拒绝孩子所有需求的父母,孩子们总是会尽一切可能的努力、开心、争取更好的成绩让父母安心。 然而正是这些辛苦的点点滴滴,开始让美国招生官把目光放在二三线城市孩子的身上。 一线城市的留学资源饱和,竞争十分激烈,一些学生想要走捷径,成绩造假,代写文书等情况时有发生。而美国的招生官自然知道一线城市的一些“把戏”,在审核一些城市的申请材料时,总会更加严格的筛选,生怕遇上“空壳学生”。 而二三线城市的学生吃苦耐劳、情商较高、懂得感恩、让他们眼前一亮。美国考官对那些在劣势环境下凭借信念和努力取得骄人成就的人,有着天然的尊敬。
近年来,赴美留学人数持续增多,顶级私立高中的追逐已经不再限于一线城市的学生。 许多美国名校录取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学生人数下降,而是把目光投入到了二三线城市的学生,这是机遇。
1. 申请规划赶早不赶晚: 申请最怕在拖延,许多同学都是吃了信息落后的亏,导致在进行实际操作时很容易错过提交时间。 如果学生准备初三去申请,那他从初二甚至初一就要去开始规划,这样有个充分的准备时间,不会让学生在真正申请时手忙脚乱。 2.学校和城市不知名,那就说清楚 大部分美国招生官可能只知道北京、上海的一些名校,如果没有像人大附、XX实验中学这样响当当的名头,那么就在申请时附上学校的简介,让招生官了解自己的学校。 城市也同样如此,因为需要和北上广这些大城市的学生来竞争,所以可以利用自己城市的特点,作为提升自己的优势条件。 比如成都的文化产业、江苏的历史底蕴在国际上的都是备受关注的,在申请时也可以谈一谈对此的参与理解,也是十分加分的。 3.利用申请前空隙,塑造自己的个人项目 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由于非一线城市的学生非常缺乏个人项目,可能只是一些简单的义工活动,打打球,画画弹钢琴。 一个好的个人项目很可能成为学生申请时的一个奇迹,很可能因为一个突出的个人项目而被学校录取。 并且,不管是来自一线还是非一线城市,每个孩子都有属于他自己的独特魅力,家长们需要在申请过程中不断地去挖掘,将最好的一面展现给招生官们。 4.培养自己国际化的背景 在申请时,招生官同样看重申请者有没有国际化的经历和背景,在国际学校不是那么普及的二三线城市,申请家庭们会将目光放在各种夏校、国际活动、国际赛事上。 需要打破壁垒的不仅是家长,在家庭可以接受的程度上让孩子走出去,多参与,多接触外面的世界,孩子才是申请的中心。 写在最后 其实,一线城市有一线城市的焦虑,其他城市有其他城市的苦恼。 然而无论是一线城市,还是二三线城市的申请家庭,盼望着孩子能通过出国留学“拥有一段美好的时光,有更好的发展”的心思是相同的。 只要是为了孩子未来,父母付出再多也是无怨无悔的。 只要能让父母安心,孩子愿意更努力的抚平他们焦虑。 其实,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一个美好的未来,而努力着。 —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