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道》五台山论道,求的是何种“心安”?

 伟天英 2019-10-22

以前跟不少网友就《遥远的救世主》这本书进行过一些讨论,关于“五台山论道”从书面逻辑来看确实是为了讨一个“心安”,但讨心安的原因却是各有其说,主要有三种倾向。

《天道》五台山论道,求的是何种“心安”?

一是基于意识形态,不管是为了“送礼物”,还是“扶贫”,丁元英深知这次出手,必将是拔刀见血,误伤无辜。从他甘愿受罚也要退出私募基金这一点来看,他的目的不在物质,也不在其他,只是求一个心安,而这次出手,不但没止住私募基金带来的不安,反而雪上加霜,所以这是他的一种自救的意识;

二是基于文化的对称,在中国佛教文化是可以教化人心,是可远离一切贪嗔痴的。而这一次所谓的“扶贫”,是因为承诺送芮小丹的礼物开始的。他深知这个礼物,对芮小丹来说是精神的,是神奇的,是美好的。而丁元英的认知,在起心动念处也是这样想,但现实规划运作过程中,却容不得他太感性,他必需要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还有随之而来的各种风险,基于这一点他是“狼性十足”的,而造成丁元英这种两面性的根源,便是他对芮小丹的嗔爱。”远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他爱了,他的执念便是他的因果,因果的根源在性,性在悟,悟在”阿迷陀佛“;

《天道》五台山论道,求的是何种“心安”?

三是基于社会认知,丁元英知道,这次的运作,从商业运营角度来讲,是胜券在握的,但他同时又知道,从社会文化、行业发展角度来讲,这就不是一个丁元英可以掌控的了。格律诗一面世,业界内多了个新生,按照生老病死的规律推演,一定是在业界的某一地方又多了一个”旧人“或”病人“,这原本是自然规律,但格律诗的出现,加快了这种格局的变化,也就打破了某些人的逻辑节奏,必然会发生一些突发状况,这种结局对社会的影响不知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正如林雨峰所说”毁掉了一个民族品牌“,但这决不是丁元英的初心,矛盾于此。

到底是何种原因,不去过多考究,总而言之,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公司,做任何事都是会从这个维度去衡量的:内心、他人、社会。

《天道》五台山论道,求的是何种“心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