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 唐·李贺《马诗二十三首》 输12 ▲猴钮双耳铜熏炉 铜, 是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之一, 《汉书·律历志》中记载: “铜为物之至精, 不为燥湿寒暑变其节, 不为风霜暴露改其形”。 在古代传说中, 黄帝被认为是华夏民族的始祖, 关于他采铜铸鼎的记载很多, 如《史记·封禅书》载: “黄帝采首山铜,铸鼎於荆山下。” 《史记·孝武本纪》载: “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也。”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 铜器都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在古代文人的笔下, 铜器也备受推崇, “铜”字在古诗歌中出现的频率较高, 唐·李颀《琴歌》曰: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 宋·许玠有诗曰: “轩辕百练今湮灭,扬州青铜却奇绝。” 明·王稚登有诗曰: “青铜千岁化玄玉,声如金磬清悠然” …… 铜器, 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作为中国九大古都之一的大同, 铜器制作历史悠久, 伴随着大同走过了千年的岁月。 尤其是明清之际, 兴盛的宗教文化、精湛的制铜技艺, 以及独特的地理位置, 使得大同铜器在岁月积淀中精彩纷呈, 蔚为壮观。 大同铜器, 在吸纳传统青铜器艺术精髓的基础上, 又融入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 在岁月磨洗的敲打錾刻中, 将大同的灵魂熔铸其中, 赋予了更多的人文内涵, 既体现了中原传统文化工艺, 又蕴含着北方游牧民族的人文特征, 成就了与他地铜器同质而异趣的别样风貌。 ▲大同古代铜造艺术博物馆 今年国庆期间, 继山西青铜博物馆之后, 又一座以铜为主题的博物馆试开馆, 即大同古代铜造艺术博物馆, 它是大同博物馆的又一座分馆。 文博山西相关文章 ▼ 该馆坐落于 大同古城县楼北街11号、12号两处四合院, 占地面积998.5平方米, 为明清风格, 设有七个展厅。 展馆主题为: 铜耀大同——明清大同铜造艺术陈列 分为四个单元: “古韵新风” “炉火纯青” “燕闲清赏” “奢华铜享” 全面展现大同铜造艺术与文化的发展历程。 ▲展厅内部 第一单元:古韵新风 明清时期,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承载着“礼治”功能的青铜器逐渐平民化。此时铜器不同于夏商周时期具有严格的制作规范及用途,铜器的制作与使用范围都有了很大的扩展,结合了时代文化与地域风格,明清铜器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制作风貌。 这一时期的大同铜器不再拘泥于古,而是取古之意以铸新器。一边从主题、形状、材质、工艺等各方面极尽仿古之能,一边又拓宽了这些铜器的用途,不但将其用于庄严的祭祀活动,还更多地用于宗教供奉和陈设,礼制的庄严逐渐被世俗情怀取代,从维护三代礼制转为关注现世生活,铜器具有了更加多样化的功能,尽显法古悦新之象,使用空间和欣赏内涵都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甬钟 清代 高24.8、铣宽18,通高34(带挂钩) 1952年大同市文管会从土产公司收集 ▲饕餮纹铜鼎 明代 1952年大同市文管会从土产公司收集 ▲兽面纹提梁卣 清代 口径7.1,腹径15,高19,底长7.6,总高32 大同市博物馆藏 ![]() ▲夔龙纹铜方罍 清代 高81、口长21,最宽处47,底边长25 大同市博物馆藏 ![]() ▲双耳蕉叶纹铜尊 明代 大同市博物馆藏 ![]() ▲云雷蕉叶纹兽首足铜甗 明代 大同市博物馆藏 ![]() ▲太平有象铜尊 清代 大同市博物馆藏 ![]() ▲四耳铜簠 清代 1957年9月省文管会拨交 ![]() ▲蕉叶纹铜觚 明代 1955年2月20日大同市政协移交 ![]() ▲参展铜器 第二单元:炉火纯青 “朱火然其中,青烟颺其间”。从古至今,无论作为国之重器,还是文房香具,处处都有铜炉的身影。铜炉历史悠久,早在汉代,民间就已有了焚香所用的“博山炉”,至明清时期,铜炉的制作到达顶峰,尤以“宣德炉”享誉中外。 明代宣德炉的铸造揭开了中国制铜史上的新篇章,其在合金配制、熔炼、铸造及表面处理技术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仅代表着宣德时期铸器的最高水平,也标志着我国铜器铸造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其在造型上参照了三代青铜器与宋代瓷器的经典器形,用料讲究,制作精良。典雅圆润宣德炉和制作精巧的其他香炉,既得沉香氤氲之妙,又寓盎然意趣其中,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 ▲猴钮双耳铜熏炉 明代 高21、径20厘米 大同市博物馆藏 ![]() ▲卧象盖蛇耳象鼻足嵌宝石铜熏炉 明代 大同市博物馆藏 ![]() ▲狮钮盖铜熏炉 明 高48厘米 大同市博物馆藏 ![]() ▲冲天耳铜香炉 ![]() ▲桥耳铜香炉 ![]() ▲象鼻耳铜香炉 ![]() ▲狮耳宣德炉 明代 ![]() ▲云龙纹双耳铜炉 清 大同市博物馆藏 ![]() ▲双耳象足铜香炉 明代 大同市博物馆藏 第三单元:燕闲清赏 明清时期,铜器中所含礼制成分逐渐减弱,铜器由庙堂走进生活,成为了生活中的一种器皿或是供人们赏玩的艺术品,各式各样的陈设器应运而生。 大同铜器在继承传统工艺优秀成份的同时,又将外来文化因素融合贯通,铜器的制作融合了当地的生活情趣、民俗民风,各种象生造型精妙雅致,文房用具构思巧妙,形制多样。其中不仅有取用古器样式赋予新意之器,也有不少独出心裁的动物造型,衍生出不少佳铸之器,精美的陈设用品及文房用具将造型艺术、生活实用、时代理念融于一体,陈设堂室,典雅时尚。 ![]() ▲展厅内部 ![]() ▲兽形铜笔洗 清 长19,宽6.3,高9 大同市博物馆藏 ![]() ▲掐丝珐琅花卉纹瓶 清代 1957年9月山西省文管会拔交 ![]() ▲狮钮铜印章(一套三件) 清代 征集 ![]() ▲铜仙鹤 第四单元:奢华铜享 明清时期,大同铜器跟随“万里茶道”的兴盛享誉中外。精湛的制铜技艺以及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大同成为当时北方重要的铜器制作、贸易中心,大同铜器名冠全国。史料记载,清时大同城区铜器商铺林立,涌现了各有绝技的近百户铜匠。当时钟楼院巷街制铜作坊达七十余家,周边县、乡也多有铜器作坊。传统的铜制品成为大同特色的工艺品,大同铜作铺号驰名全国。 铜器以其便携、耐用、易保存的优点深受草原民族的喜爱,地处北地的大同,历来是多民族融合之地,受草原民族的影响,铜器一直倍受大同民众的喜爱。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本奢华的铜器逐渐走进了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涵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与当地的民俗民风相融合,使用铜器己经成为大同文化中的一部分,渗透到民众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构成了当地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 ![]() ▲铜手炉 清代 高9.5,最大腹径16 大同市博物馆藏 ![]() ▲铜双耳投壶 明代 大同市博物馆藏 ▲力士托盘铜灯 清 大同市博物馆藏 ![]() ▲龟鹤铜灯 清 捐赠 ![]() ▲“大同麻寿财造”铜壶 民国 征集 ![]() ▲铜鞋拔子 征集 ![]() ▲太子佛铜坐像 清代 大同市博物馆藏 ![]() ▲参展铜器 ![]() ▲参展铜器 ![]() ▲吉祥天母 清 长11,宽4.5,高14.8 大同市博物馆藏 亚洲铜 . 海 子 亚洲铜,亚洲铜 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 我也会死在这里 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 亚洲铜,亚洲铜 爱怀疑和爱飞翔的是鸟, 淹没一切的是海水 你的主人却是青草,住在自己细小的腰上, 守住野花的手掌和秘密 亚洲铜,亚洲铜 看见了吗?那两只白鸽子, 它是屈原遗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 让我们——我们和河流一起,穿上它吧 亚洲铜,亚洲铜 击鼓之后, 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做月亮 这月亮主要由你构成 云中观奇 大同市博物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