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引火下行”与“引水下行”(二)

 gouqinanren 2019-10-22

艾御享堂


引水下行,因为水的本性是向下行走为其长常,鼓励来没有“引水下行”一说。但水不能下行需要治疗也为其常,所以我们将临床一些治疗方法称之为“引水下行”,以发古人之幽,而证今人之不诬也。
因为“水曰润下”,说明水在体内可分为能润之水和能下之水。《名医方论》曰:“人身之水有二,一为真水,一为客水。真水者,即天乙之所生,客水者,即饮食之所溢。故真水惟欲其升,客水惟欲其降。”水向低处流是事物的本性,水在体内代谢,发挥主要作用的是肺、脾、肾。肺主治节,脾主传输,肾主开阖。而水流动的主要通道是三焦,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可能出现水积于身体某处而不能正常向下流动,而引发水肿、浮肿、腹肿等病变。“若肺气不行,则高原化绝,中州不运,则阴水泛流,坎藏无阳,则冰层内结,水终不能自行。”不能自行,就是不能按照其本性流动,就会出现水往高处走,或停留不走的现象,”也因此出现病态的水液停滞,造成因水而成之病。


水的“润”与“下”又相互关联影响,如《温病条辨.寒湿篇》就指出:“其在中焦也水停心下。郁遏心气不得下降,反来上烁咽喉,又格拒肾中真液”,不得上潮于喉,故嗌干而渴也。其在下焦,水郁膀胱,格拒真水不得外滋上潮,下焦水积,而肾脉不得通调,故亦渴也。”这说明客水停滞,不仅会出现水液代谢紊乱的一系列疾病,也会影响到真水的滋润功能,出现肌体不受濡养的一系列疾病。反过来,真水不能濡养经络脏腑、四肢百骸,也会影响到水液代谢能力。“引水下行”现在常用的有以下四种方法:
一、肃降肺气。肺乃水之上源,其宣散与肃降功能,除了与气的关系密切外,还与水的代谢关系密切。肺为娇脏、恶燥,大气成雾状转输,方能滋养脏腑,在表宣散则有汉,在下肃降,通调水道而有小便。若外邪侵犯,肺气宣降受阻,则水湿停滞,如风水为病之初期的越婢汤,就是针对风邪上犯,浮肿初起而设,不仅能宣散肺气,还能起到通调水道的作用。
喻嘉言曾说:“营卫虚则或寒或热之气,皆得壅塞其隧道,而不通于表里,所以在表之风水用之,而在里之水兼渴而又小便自利者,咸必用之。
二、通达脾胃。脾主运化水湿,有两个运行通道。1.将水液向上输送到肺脏;2.肺气肃降水液时,经过脾胃之地,脾胃将水液顺利地转输到肾与膀胱。若脾胃转输功能受阻,则出现水湿停留。其中脾胃虚寒,土不能治水,水妄行肌表,就会出现身重浮肿;脾胃中寒则不能化水,水停肠胃就会懒食不渴,二便不实。治疗上除化湿化痰,还需利水导湿。如《删补名医方论》中对实脾饮的分析中就说:“用姜附草果以温脾胃之寒,更佐大腹、茯苓、厚朴、木香、木瓜者,以导水利气,盖气者水之母也,土者水之防也,气行则水行,土实则水治,故名实脾也。

三、开阖关门。肾为水脏,主二便。水从二便出与肾的关系十分密切。温病学家提出的“利小便以实大便”,就是一个明证。另外,小便通利也是水液代谢的一个重要标志。除此之外,肾还将水中之清向上输送到肺,进行下一次的水液循环代谢,出现水液上行的情况。肾功能一旦受制,即“关门不利”,水湿就会泛滥。在风水治疗中,刚刚开始发病选用越婢汤,然而转手则用五苓散,起义就在于此。
四、温煦肾气。肾藏真水,真水上行,与心相交,由心入肺,由肺系上循咽喉,开窍于舌下玉英廉泉。若真水不能正常上行,或肾虚上行之水不足,会引起咽干舌燥。临床上常用增液汤为主治疗慢性咽炎,用的就是养肾水的方法。若寒湿阻滞肾经之时,火不煦土,气不化湿,水不成津,脾津不能上贯口舌,则邪水反而上犯口舌,出现痰涎增多表现。小儿流涎证,多由此引起。
又如,痰饮阻滞胸中之阳,其治主要也是温阳利水。《删补名医方论》中:“呼之气短,用苓桂竹甘汤之轻清以通其阳,阳化气则小便能出矣。吸之气短,用肾气丸之重降以通其阴,肾气通则关门自利矣。”
湿邪因雾因暑犯人,人因此上受。因饮食不调而中焦受邪,因湿地久居,而湿从下起。若能在治疗中恰当运用“引水下行”之法,往往可以做到条分缕析,以简驭繁,而取得满意疗效。

责编/小鱼

来源/中医药通报

内容仅供临床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

试针试药


ID:hnbfdycx

      

艾御享堂

版权声明:本文无需授权即可转载,但须保留原始信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