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蒋勋:《兰亭序》为何能成为“天下第一行书”?

 标准生活 2019-10-22

01


《兰亭序》是收录在《古文观止》中的一篇名作,一向被认为是古文典范。

据说,那日王羲之和好友在“兰亭”饮酒咏唱,最后决定把这一天即兴的作品收录成《兰亭集》,要求王羲之写一篇叙述当天场景的“序”。据说,王羲之已经有点酒醉了,提起笔来写了这篇有涂改、修正的“草稿”成为书法史上“天下行书第一”的《兰亭集序》。

《王羲之观鹤图》

次日清醒后,王羲之甚不满意其中有大量涂改部分,又认真写下了几篇,发现还是没有原来的气韵,就保留了这份“草稿”为原稿。

02


王羲之死后,据唐代何延之在《兰亭记》中记载,《兰亭集序》这篇名作原稿收存在王羲之第七世孙孙智永手中。智永是书法名家,也有许多墨迹传世。他与同为王氏后裔的慧欣在会稽出家,梁武帝尊敬他们,建了寺庙称“永欣寺”。

唐太宗时,智永百岁圆寂,将收藏的《兰亭集序》交由弟子辩才保管。

唐太宗喜爱王羲之的书法,收藏了许多传世名帖,自然不会放过“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何延之《兰亭记》中说到,唐太宗曾数次召见已经八十高龄的辩才,探询《兰亭》下落,辩才都推诿说:不知去向!

于是,大臣房玄龄推荐了当时做监察御史的萧翼给唐太宗,认为此人才智足以取得《兰亭》。
左右滑动欣赏 孙晓婷 作品 

萧翼伪装成落魄名士书生,带着宫里收藏的几件王羲之书法杂帖游山玩水,路过永欣寺,拜见辩才,论文咏诗,言谈甚欢。盘桓十数日后,萧翼出示王羲之书法真迹数帖,辩才看了,以为都不如《兰亭》精妙。

萧翼巧妙使用激将法,告知辩才《兰亭》真迹早已不在人间,辩才不疑有诈,因此从梁柱间取出《兰亭》。萧翼看了,知道是真本《兰亭》。却仍然故意说摹本。

《萧翼赚兰亭图》


辩才把真本《兰亭》与一些杂帖放在案上,不久被萧翼取走,交永安驿送至京师,并以太宗诏书,赐辩才布帛、百米数千石,为永欣寺增建宝塔三级。

何延之的《兰亭记》记述辩才和尚因此“惊悸患重”,“岁余乃卒”。辩才被萧翼骗去《兰亭》,不多久便惊吓遗憾而死。

唐太宗取得《兰亭》之后,命令当代大书法家欧阳询、禇逐良临写,也让奉承素以双勾填墨法制作摹本。欧、禇的临本多有属于自己的风格,奉承素的摹本忠实原作之轮廓,却因为是“填墨”,流失原作线条流动的美感。

不同的之字

何延之的《兰亭记》写到,贞观二十三年(六四九年)唐太宗病笃,曾遗命《兰亭》原作以玉匣陪葬昭陵。


03


《兰亭》是一篇还没有誊写工整的“草稿”,因为是草稿,保留了最初书写的随兴、自在、心情的自由节奏,连思维过程的“涂”“改”墨渍笔痕,也一并成为书写节奏的跌宕变化,可以阅读原创者当下不经修饰的一种即兴美学。

与后世临摹的版本比较,这些保留下来的“涂”“改”部分,笔随心行,摆脱了形式的限制拘束,更向往于完成简单真实的自己。如果重新誊写,一定消失不见,也就不会是原始草稿的面目,也当然失去了“行草”书法真正的美学意义。

《兰亭》真迹不在人世了,但它确立了汉字书法“行草”美学的本质——追求原创当下的即兴之美,保留创作者最饱满也最不修饰、最不做作的原始情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