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钧瓷拍卖市场成交行情

 博搜艺术 2019-10-23

在禹州市博物馆珍藏的多件唐代壶、碗、瓶等器物上的斑彩同神 西山下白峪出土的器物上的斑彩一样,其中多是常庄乡老官崖村龙佛寺水库出土,这些蓝斑彩应该说是钧瓷的前身。由此可以说明钧瓷在唐代时是处于初级阶段,而到北宋则已昌盛发展。《钧州志》有“钧器始贡于五代,后汉。北汉高帝……”的记载。一般史有 :“……后崇子录钧与契丹进贡器于禹州名钧窑,色蓝为上物故名也”。上述下白峪、赵家门、老官崖村蓝斑彩唐钧的发现和北宋以前五代后汉,北汉皇 室,将钧瓷作贡品献宝表明,钧瓷就已闻名于世了,所以钧瓷应始于唐而盛于宋。

  真品宋钧都是釉水肥厚,似翠如玉,有很强的玉质感的。伪品则很难做到这一点,做不出似玉一般的温润灵动之气。常常是色泽死板,或釉面过亮。元钧的玉质感差一点,釉质较粗,烧成后多有气泡和棕眼,釉面光泽度较差。釉色以天蓝、月白居多。有的为了伪造出土效果,故意在器物上做上很多土锈粘斑。其实,钧瓷因为地理条件关系,出土器釉面上一般很少有土锈粘结,大都是光润细腻的。因此,凡发现粘结很多土锈的钧瓷要多一分小心.

  北宋钧窑紫斑盌应是宋钧爱好者皆知的一件拍品,是近期北宋钧窑器物成 交的一大亮点,在2018年4月份位于香港拍卖,成 交价为2412万港币(折合人民币2077万),内外浸满全身的紫红斑自然窑变,作为以铜红釉为着色剂而声名远播、独树一帜的钧窑来说,也可谓是登峰造极。

  宋代钧瓷大多施满釉,且器底多涂褐色(俗称芝麻酱色)护胎釉。鼓钉洗、花盆和盆奁以及盘类以支钉支烧,其他则以垫饼烧造。宋钧胎质细腻致密,呈灰褐色,吸水率低,瓷化程度高,叩之其声铿锵圆韵悦耳。从胎质断面可以看出,纯净无杂质,很少有空隙,很少出现釉层剥落等现象。民窑钧瓷釉色多以天青为主,也有月白、天蓝、葱青官窑钧瓷则以运用金属铜窑变呈色之美妙著称。民窑钧瓷较之官窑钧瓷胎釉略薄,但是都能做到施釉厚薄得当,所见瓷器流釉、粘足的极少。元钧施釉更厚,而且因其施釉不到底,故在胎釉分界处应见明显的垂釉如蜡泪的现象。元钧品种单一,器物多大件,给人以笨重之感。其特点具体表现为:胎釉皆粗,釉厚而不匀,厚的则过度,釉流下垂处聚釉达到了“垂若蜡泪”的程度薄釉露胎处则又可看到胎上的轮指和刀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