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垃圾分类之箭在弦上 北京真的准备好了吗?

 时间变成水 2019-10-23

Tips:

     《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修正案(草案送审稿)》公示,这意味着不久后,北京也将进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根据资料显示,此次修订共计二十多条,从惩罚力度、管理分工再到责任主体的管理上,北京垃圾分类可谓是“大换血”,具体如何实施呢?

2019年10月14日,北京市司法局和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发布对《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修正案(草案送审稿)》(简称“管理条例”)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时隔7年,北京在垃圾分类新时代下修订了这一2012年就开始实施的《管理条例》。

随着全国各地进入垃圾分类的攻坚战役,结合实际情况,北京增加制定各区生活垃圾处置总量控制计划,明确各部门责任,统筹协调,综合管制,从而力求实现系统化解决垃圾混合处理难题,有哪些亮点呢?

罚款力度:从个人到单位,一个都不落下

垃圾分类强制时代,重点就在于处罚的力度和增加了信用处罚。《管理条例》意识到前端分类的重要性,为确保源头减量,增加了个人等混投混放的罚款条例,此外,餐饮经营单位、餐饮配送服务提供者和旅馆经营单位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也会受到相应的罚款。具体如下:

分工精确:你管你的我管我的,相互配合

从上图可以看出,产生生活垃圾的个人、单位和收运公司均有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负责;餐饮等相关经营者由市场监管部门负责;旅馆等经营者由文化旅游部门负责,每个领域都由专门的部门来管理,保证实效性和及时性。

整个垃圾分类过程中,政策规章等制定、监督和执行处罚等责任主体,北京也进行了明确,并要求城市中的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做好生活垃圾管理的相关工作。

源头减量:明确责任主体,减量从这些人下手

实践证明,从垃圾产生的源头抓起是关键,尤其是一些近年来发展火爆的行业,比如快递、餐饮、住宿和外卖等。因此,北京从个人、企事业机关单位、电子商务企业、快递企业、餐饮服务业和住宿经营企业抓起,减少垃圾产生量,引导使用环保用品或材料。

厨余垃圾的产生量是其他三类垃圾无法匹及的。除去每家每户在家里产生的厨余垃圾外,大型蔬菜果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物流配送中心等的产生量更是治理好厨余垃圾的关键,推行精彩上市、按照标准配置垃圾就地处理设施是北京采取的几大措施。

既然推进垃圾分类的重点在前端分类,保证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准确投放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区别于以前仅通过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平台或教育机构等配合宣传垃圾分类,现在的垃圾分类宣传形式更多元,而且注重线下点对点、面对面的宣传推广。

来源:环保在线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