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觅经记】焦循:开方解《易》,正义《孟子》(下)

 真友书屋 2019-10-23
其实焦循的这些发明,后世学者对此有褒也有贬,比如王引之对他的《易通释》就大为赞赏:“凿破混沌,扫除云雾……皆至精至实。”(《王伯申先生手札》)但是,郭嵩焘却对焦循的这个研究成果大不以为然,他在《周易释例序》中说:“圣人明言《易》之书,不可为典要,惟变所适,焦氏著《易通释》,其辞博辨不穷矣。而颇病其舍本义,而专意于互卦,参伍以变,错综其数,未闻错综其言也。汉儒之释经也,强经以就己之说。焦氏之弊,以《易》从例。今之《释例》,以例从《易》,无当于《易》之高深,而以经释经,由象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义,亦期不以己意为歧说,以乱经而已矣。”

郭嵩焘认为,焦循的研究方式是舍本逐末,这种行为就等于是“乱经”。然而作为近代今文经学大家的皮锡瑞,却对焦循的解《易》方法大为赞赏,皮在《经学通论》一书中说:“焦氏说《易》,独辟畦町,以虞氏之旁通,兼荀氏之升降,意在采汉儒之长而去其短,《易通释》六通四辟,皆有依据。《易图略》复演之为图,而于孟氏之卦气,京氏之纳甲,郑氏之爻辰,皆有驳正之,以示后学。《易章句》简明切当,亦与虞氏为近。学者先玩《章句》,再考之《通释》、《图略》,则于《易》有从入之径,无望洋之叹矣。”

如上所言,皮锡瑞乃是今文经学家,由此可知,焦循的解经方法借鉴了今文经学家的惯常思维方式,这种方式当然令皮最为赞赏。相比较而言,还是章太炎的评价较为公允:“焦循为《易通释》,取诸卦爻中文字声类相比者,从其方部,触类而长,所到冰释,或以天元术通之,虽陈义屈奇,诡更师法,亦足以名其家。”(《訄书·清儒》)

焦循撰《孟子正义》清光绪二年衡阳魏氏刻《焦氏丛书》本,书牌

焦循撰《孟子正义》清光绪二年衡阳魏氏刻《焦氏丛书》本,卷首


焦循的另一大研究成果则是对《孟子》的研究,他在完成《雕菰楼易学三书》之后,就把自己的主要精力用在了研究《孟子》一书上,而后他写出了《孟子正义》这部名著。虽然说这是他晚年的治学方向,然而对于《孟子》一书的研究,早在他20岁时就有了这样的愿望,他在《孟子正义》一书的序言中说到:

循传家教,弱冠即好《孟子》书,立志为《正义》,以学他经,辍而不为,兹越三十许年。于丙子冬,与子廷琥,纂为《孟子长编》三十卷,越两岁乃完。戊寅十二月初七日,立定课程,次第为《正义》三十卷。至己卯秋七月,草稿粗毕。间有鄙见,用“谨按”字别之。廷琥有所见,亦本范氏《榖梁》之例,录而存之。

看来,这个心愿在30年后才开始着手。其具体办法是让儿子协助自己搜集资料作《孟子长编》,这个工作持续了两年,而后经过一番排列组合,撰写出了《孟子正义》三十卷本。

焦循为什么要选择《孟子》一书进行研究呢?他在《孟子正义·识语》中做了如下解释:“古之精通《易》理,深得伏羲、文王、周公、孔子之旨者,莫如孟子。生孟子后,而能深知其学者,莫如赵氏。惜伪疏舛驳乖谬,文义鄙俚,未能发明其万一,思作《孟子》一书。”

焦循撰《孟子正义》三十卷,清道光五年焦氏半九书塾刻本,书牌

焦循撰《孟子正义》三十卷,清道光五年焦氏半九书塾刻本,卷首


焦循的这段解释很有意思,他认为最懂《易》的古人就是孟子。看来,他作《孟子正义》一书也是跟他研究《易经》有着很大的关联性。焦循又说,后世学者深深懂得这一点的人,就是汉代的赵岐,因为赵作过《孟子章句》一书。但焦循认为,赵岐的这部书有不少的错误在,所以他就以赵的《孟子章句》为蓝本,重新写了一部书。对于写此书,焦循的确下了很大的工夫,按其在《孟子正义》卷首上的说法:“博采经史传注,以及本朝通人之书,凡有关于《孟子》者,一一纂出,次为《长编》十四帙。逐日稽考。”

可见,后世所有研究《孟子》的著述,焦循把它们都收集到了一起,其先做了部头很大的长编,然后再仔细地考研哪些材料可用。对于本书的编写过程,他的儿子焦廷琥在《先府君事略》中说:

戊寅十二月初七日,开笔撰《正义》。自恐懈弛,立簿逐日稽省,仍如前此注《易》。简择《长编》之可采与否者,有不达则思,每夜三鼓后不寐,拥被寻思,一一检而考之。语不孝曰:“著书各有体,非一例也。有以己见贯串取精,前人所已言不复言,余撰《易学三书》及《六经补疏》是也。有全录人所言,而不参以己见,余辑《书义丛钞》是也。有采择前人所已言,而以己意裁成损益于其间,余撰《孟子正义》是也。”

看来,他们每天都在做这项工作,日日工作到后半夜,即使躺在床上,仍然在考虑所得材料的取舍。

针对焦循撰写《孟子正义》的思路,刘建臻在《清代扬州学派经学研究》一书中总结出了如下两点:

第一,焦循认为:“《孟子》之恉,赵氏得之矣。”所以,全书就用赵歧的一家之注。第二,着力反映和总结清人的学术研究成果。焦循以为清人对经学以及《孟子》的研究,在“性道义理”、“六书九数”、“推步”、“水道”、“乐律”、“礼制”、“训诂”和“版本”八个领域都远远超前人,故在《正义》中,“兼存备录,以待参考”凡六十余家。

焦循的这部著作在后世依然受到了学者的关注,比如刘师培在《经学教科书》中夸赞《孟子正义》说:“近儒治《孟子》者,亦空言性理,惟黄宗羲《孟子师说》为稍优。若焦循《孟子正义》折衷赵注,广博精深,而戴震《孟子字义疏证》解析义理,黜宋崇汉,亦近代之奇书也。”

焦循撰《论语通释》清光绪间德化李氏木犀轩刻《木犀轩丛书》本,书牌

焦循撰《论语通释》清光绪间德化李氏木犀轩刻《木犀轩丛书》本,卷首


焦循跟当时的著名学者阮元是亲戚关系,因为焦比阮大一岁,故阮管焦叫“姐夫”。由于二人有着很好的交往,而阮元也特别了解焦循在学术上所做出的成就,所以他在《雕菰集》的序言中对焦循的一生作出了很高的评价:

焦君与元年相若,且元族姐夫也。弱冠与阮齐名。自阮服官后,君学乃精深博大,远迈于阮矣。今君虽殂,而学不朽。阮哀之切,知之深。综其学大指而为之传,且名之为通儒,谂之史馆之传儒林者,曰:斯一大家,曷可遗也。

焦循出生在扬州府甘泉县黄珏桥焦氏老宅,此处即是今日的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县黄珏镇焦庄。到达扬州之后,在当地包下了一辆出租车,而后去寻找焦循故里和墓。

在来扬州之前,我已经查过一些史料,但所得资料说法不一。有的文献上说,焦循故里位于今天的方巷镇,也有的直称在黄珏镇。我向司机请教:这两个地方是否为同一处?他说,并非如此,因为这一带区域划分几经变化,他也不确定我所找之地究竟在哪里。

我先让司机向黄珏镇方向开行,而后边走边问,没成想被路人指挥到了一条很窄的小道上,这条道完全无法掉头,司机只好慢慢地向前开行,没想到穿行了几百米后,竟然看到了黄珏镇焦庄的标牌。

从名称上推想,焦庄很可能是因为出了焦循这位名人,方才有了这么一个村名。但司机对我的猜测表示不首表,他说也有可能本村姓焦的人家多。究竟谁说的对?我们只好去找一位评判者。而在停车不远处,看到了一位坐在家门口抽烟的老者,于是走上前向他提出了我二人的疑问。老人沉吟了一下说,自己不知道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但是焦循就出生在这里,并且也葬在他家门前的水塘边。

这种问一答二的结果让我高兴,我马上又问焦循墓的具体方位在哪里。老人说,那些年修水塘就把焦循墓挖走了,现在村中焦循故里也无迹可寻。这真是先喜后悲,没想到墓不在了,故居也找不到具体的方位。然而老人却颇为豁达,他说:“找到旧居又有什么用,只要他住过本村就是本村的骄傲。”这句话倒是很哲理,虽然寻不到焦循故居,但来到了他的故里也算是一个结果。

然而我依然惦记着焦循墓搬迁到了哪里,对于这一点,老人却说得很清楚,他用当地话仔细地向司机讲解,同时用手笔划着如何前行就能找到焦循墓的具体位置。遇到这样的好心人,我和司机都很高兴,于是我郑重地向老人表示了谢意,而后回头照下了他家的门牌号,具体地名为“黄珏镇黄珏村焦庄组6号”。

驱车回到黄珏镇上,然而如何继续前行,司机说他已经记不清刚才老人所说的具体走法,可惜我听不懂当地话,无法补充他的回忆,没办法,只好在镇上重新打问。

抽烟的老人告诉我,焦循墓原来就位于这个水塘附近

焦循旧居也了无痕迹


在镇东南打听焦循墓所在,问过几人,均不知,司机用当地话跟一老者攀谈,终于搞清楚了焦循墓的具体方位。然而开行到这一带时,只能停在一条新修之路的侧旁。穿过一排沿街所盖的新居之后,是一片面积很大的麦田,在麦田的中央远远看去,有一片长满蒿草的小高地,我本能地觉得那里应当就是焦循墓,于是穿行在地梗上,向那片小高地走去。

告诉我焦循故事的老人家门牌号

红底白字的文保牌

处在一片小高地之上


这个过程需要过一条不窄的水沟,好在我还能飞身跃过,而后在那片小高地上果真找到了焦循墓。墓的前面新砌着一排石制栏杆,栏杆上立着邗江县文物保护铭牌。然而这个铭牌乃是红底白字,这样的搭配大多是用在喜庆的场合,把这样的牌子摆在墓前,为我寻访以来首见。

立文保牌的时间不知是否与焦循墓搬迁的时间相同

另一侧的情形


墓丘四周种着几棵松树,整个墓丘上长满了一人多高的野草,我鼓了几次勇气也没敢踏入草丛中。墓的侧边是一个不大的水塘,我能听到几声里面的蛙鸣。

不明白何以将其迁移于此

为什么将焦循墓迁移到这样一个地方呢?这样的迁移是否有着特殊的说法?可惜我未能找到知情人,来了解这其中的缘由。

墓旁的水塘


拍照完毕后,原路返回到车上,刚才那位指路的老人还在跟司机站在车旁抽烟聊天,老人告诉我:三十年前在这里进行运河改造工程,在修船码头的工程时,无意中挖出了焦循墓,于是就将墓迁到了此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