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展览】最全、最精的陆俨少大展来了!三个场馆让你看懂陆俨少

 zdjphoto 2019-10-23

10月23日,“穆如·晚晴——纪念陆俨少诞辰110周年专题展”将在龙美术馆、上海中国画院美术馆、陆俨少艺术院同时拉开帷幕。展览规模空前,不仅数量之巨、作品之精,而且展览以学术的角度,全面、立体地还原了陆俨少艺术的一生。

龙美术馆西岸馆展览现场

上海中国画院展览现场

陆俨少艺术院展览现场

从早年摹古到自然写生,再到自我面貌的创作。既有陆俨少早年临摹王蒙、唐寅等古人的作品,又有陆俨少五六十年代的自刻印章;既有黄山、雁荡山、闵江等实地写生,又有惊险奇崛的峡江题材;既有珍贵的杜甫诗意图,又有壮阔潇洒的毛主席词意图;既有巨幅《罗浮新颜》、《沁园春·雪》、《三峡图》,又有精彩无比的《古今山水人物册》、《唐宋诗意山水册》、《山水清音册》。

大家认识陆俨少是从“峡江”、“杜甫诗意”开始的。此次展览特别安排两个章节来呈现这两个主题,“江山如此多娇”展示了11件峡江系列作品;“云山发兴”展出了19件杜甫诗意图。

在“峡江系列”中,陆俨少艺术院藏的这件《三峡图》称得上是陆俨少先生晚年峡江系列的代表作。此作画于1987年,时闻国家在筹建三峡水电站,这便勾起了陆俨少对早年游历三峡的记忆。凭着记忆,一气呵成地完成了此画。画作完成时,陆俨少让摄影家蔡斯民拍下了他与《三峡图》的合影,可见陆俨少对于此画的满意程度。

图片横向浏览

陆俨少《三峡图》  纸本设色  91.5×354.5cm 1987年  陆俨少艺术院

此画尺幅巨大,留白、勾云、墨块、勾水等技法运用自如,奔腾的江水,流动的朝云,动态的山脉走势,使读者观之如有一副动态的画面呈在眼前。在笔墨的表现上,笔墨愈发老辣洒落,江水以陆式勾水之法写就,旋波洄洑,壮丽奇诡,两岸危岩峭壁,笔墨磊落洒脱,运笔轻重缓急,提按转承,山脉的蓄势由左上角而下,由高而缓。山石之上林木、云雾掩映,林木以中锋勾其枝干,再以点叶写就而成,布局安排错落有致,朝云则以勾云之法,由左至右,通贯全幅,与山势、流水相呼应。使观者览之,峡江之险,犹若眼前。

陆俨少对峡江为何如此钟情?这与陆俨少早年经历有关。

陆俨少《巫峡高秋》47×68.5cm 1978 年

陆俨少《峡坼云霾》137.7×68.8cm 1984 年

1946年,带着抗战胜利后的喜悦,陆俨少急切地想回到故乡。但是由于船票紧张,也没办法购到机票和车票,陆俨少决定携一家九口搭载运输木材的木筏顺江而下。一路川江水急,礁石林立,峡滩险涂,凶险万分。这种特殊的经历让陆俨少先生有了领悟峡江险水的过程,对于这段经历感受,在他的晚年《自述》中曾写道:“山石之奇,长林古木,各家各派,无不齐备。至于各滩,因滩石结构不同,水势亦无有相同者,真是千变万化,各尽其致”。他还引用杜甫的诗来形容这次经历“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可见峡江经历对于陆俨少先生的绘画是有着多么重要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画水是最能体现陆俨少“峡江”画成就的艺术语言。谢稚柳先生曾评价陆俨少画水“古今画水莫若予”,徐邦达先生亦誉其为“五百年一人而已”。陈佩秋先生也说“陆先生画水、画旋涡,由里而外,笔总是拎得起来,真正做到了骨法用笔!”

陆俨少 《杜甫诗意图》43.5×27cm

陆俨少对“杜甫诗意”有着难舍难分的情愫。因为陆俨少与杜甫有着同样的入川经历,被哮喘折磨的痛苦,和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两人可谓“同病相怜”。同时他又被杜甫的诗文和人格魅力所折服,他看的最多的也是杜诗,所以陆俨少把杜甫又当知己,又当师长,一生深爱杜诗。

龙美术馆(西岸馆)“云山发兴”场景照

1959 年,陆俨少完成了《杜甫诗意百开册》。70年代末遗失了30 多幅,1989 年陆俨少又予以补全。而在1991年6至7月间,陆俨少重画《杜甫诗意图百开册》中的16开,目的是取代1989年所补之“纸笔不佳者”。该册完整集合了陆俨少早中晚年的山水面貌,从中可见陆俨少中年的工致缜密、灵气 流溢的风格与晚年变法后的雄健豪放、简约浑厚之气象。但他并没有用新作替换旧作,如今所见百开册仍是1989年补足之册,而1991年新作,捐给了陆俨少艺术院。如今陆俨少艺术院藏有《陆俨少杜甫诗意图》30件。

陆俨少 《杜甫诗意图》 (杜甫诗意百开册早年散佚作品)43.5x27.5cm x10

此次在龙美术馆展出的19件杜甫诗意图,其中,《陆俨少杜甫诗意册》十开为早年散失的三十五开中10件,它们历经周折,从海外流转回来,十分珍贵;7件是陆俨少艺术院馆藏,另外2件是陆俨少生前挚友收藏,“云山兴发”便承载了陆俨少先生与杜甫诗意的聚散离合。

古今人物山水册(12开)29×34cm×12

龙美术馆所藏《古今人物山水册》,是陆俨少1961年所画。这套册页共十二开,可以说对传统山水画法的总结,而且不拘于门派,南北二宗具有涉猎。既有学习宋人燕文贵、郭熙的图式皴法,又有拟写元人王蒙、倪瓒的笔意;既有唐伯虎坚硬爽朗的树石,又有石涛灵动活泼的笔墨。这套册页显然不是对临,而是陆俨少基于30年代在南京看到的故宫藏画。由此看见,陆俨少过人的记忆力和高超的理解能力。

(古今人物山水册)之一

有意思的是,此套册页虽为仿古,其中两开出现了今天的事物,一为水文站,一为夜诊。尤其是夜诊中的自行车让整幅画既滑稽又活泼。然而,这新元素的注入却与传统画面融合地恰到好处,毫无任何违和感。

(古今人物山水册)之二

为何陆俨少这么画,也许他在第十二开的题跋中,接着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阐述了原因:

“石涛有云:笔墨当随时代,此一句是顶门棒喝。因思予以前自谓学古人,实则仅仅得其糟粕而已。一千年来,山水画中颓废出世思想与今时代精神宁有些子凑合否乎?此犹水火不能相容,而予恬然自安,不思其过,又复侈言笔墨,夫所谓笔墨者,充其极不过优孟衣冠,今时亦何用此古人之翻板?离开思想内容,不反求诸本,孤立以言笔墨,未见其有当也。学古人要为今用,故必有所创,创而后能合,往者已矣,迷途知返请自今始。”

陆俨少《人物画图》

中国画院有丰富的陆俨少作品馆藏。此次展览中,上海中国画院展出了陆俨少现实题材作品近30件,50-60年代的人物画69件。

其中,50-60年代的人物画是为入藏上海中国画院以来第一次集中亮相。这些人物画大部分都刻画人民生活、劳动的情景。有女焊接工人、社员,有解放军战士、收割水稻的农民,有小孩与老人,还有少数民族。陆俨少还在画稿上写道:

“唐宋以前的画家,都是山水人物兼擅并能的,到了明清以后,才把它机械地分开来,画山水的多半不能画人物了,要知道劳动创造世界,在山水画中处处可以碰到劳动人民和他们所创造的事物。如果离开了他们,不去反映它,山水画是不能想象的。所以在这组画稿里将以较大的份量来描绘劳动人民和各种生产工具、伟大建设等,以资示范。学者掌握了这些,山水画才能较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

陆俨少《与滩争田》1964 年

陆俨少《 引水上山》 138×68 1964年

陆俨少现实题材的中国画创作于五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末,虽说是响应国家号召,艺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但这些作品亦不失为陆氏山水精品。这一时期的陆俨少有许多出去写生的机会,因而他的笔下常常会出现钢铁厂、造船厂、水电站、临海农场,出现一大会址、海防、井冈春色、烈士纪念广场,还有林荫大道、疗养院、人民公社、新安江风貌。他把传统中国画的笔墨运用到了描写新事物上,二者不但不矛盾,反而被陆俨少结合地恰到好处。如《雁荡耕牧》、《与滩争田》、《引水上山 送肥到社》描绘的是劳动人民进山开垦耕田、促进生产的新中国景象。而从其构图、笔墨技法上都是从传统中来。浑厚的山水皴法,精致的人物画线条,远山云雾缭绕的处理手法,无不让人感到这分明传统的山水画。

雁荡山

陆俨少《灵峰耸秀图》1963年 48x34.5cm

70年代末以后,陆俨少先生开始变得忙碌起来,繁忙的工作之余,他有机会去雁荡山、井冈山、桐庐、黄山等风景名胜区写生。尤其是雁荡山,陆俨少曾反复画过。

陆俨少《雁荡山图》42×152cm

从众多写生作品来看,陆俨少先生将传统山水技法运用到自然山川是多么的恰到好处。而且为了将不同地方的独特性表现出来,他不拘一法,南北各家各派都有借鉴与融合。不仅如此,有时画中他还会借鉴西画技法。

陆俨少《书法》

  陆俨少  书法《书李太白诗》18×137cm 1977 年作

陆俨少艺术院二楼书法册页专题展中展示了难得一见的陆俨少艺术院馆藏陆氏书法册页。这套册页原本一百四十开,展览从中挑选六十开。这些书法册页大约创作于70年代,所写内容为唐宋诗词。

陆俨少先生书法少由魏碑入手,后转习王字一脉,参之以杨凝式、苏轼、米芾、杜牧诸家之长,数十年潜心探临,各去其短,遂自成面目。晚年用笔追求锋在笔中,结体去方为圆,取沉着痛快意,线条“劲拔而绵和,圆齐而光泽”。取法无不来自前人却又让人不能察辨其所从出,是其山水画之外的又一大成就。

陆俨少艺术学术研讨会

此外,10月23日,还将在龙美术馆(西岸馆)举办两场学术研讨会,上午的专家主题发言与下午的专家圆桌会议,分别对陆俨少的书画成就与艺术风格展开主题发言与研究讨论。欢迎广大艺术爱好者与专家学者参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