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咖云集的2019世界互联网大会召开首日,百度CEO李彦宏语出惊人,认为“人工智能不仅不会毁灭人类,反而可以让人们获得永生”。 “永生”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话题。古往今来,历史上有不少的帝皇不甘于身体的衰老,通过“炼丹”等各种方式寻求“永生”。当然,限于技术和人类身体机能的演化,他们无一例外的失败了。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在网上所发表的言行内容是可以无限保存,可随时被人检索出来,具有史料价值。 这也让人质疑,李彦宏传达的“数字化永生”,会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永生”方式吗? 语出惊人,AI可让人类获永生 铁打的乌镇,流水的大佬。虽然每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嘉宾都不一样,但大咖们的判断和观点,却总能成为互联网未来发展的方向。 连续参加了6年的李彦宏,在首日的主旨演讲上语出惊人,认为“人工智能不仅不会毁灭人类,反而可以让人们获得永生”。李彦宏表示,每一个人说的每一句话,干的每一件事儿,甚至你的记忆、情感、意识都可以数字化存储下来,放在网盘或者其他的云端,你的思维方式可以被机器学习出来,遇到新问题,通过技术作现实还原,就可以与后人超越时空对话。 “永生”的字眼引起了网友的热议。对此,有不少网友对这种永生表示不屑,认为永生的只是程序,这种永生不过是变成一堆数据;有的认为,这种“固化的永生”很可怕。也有一些网友则持开放心态,期待科幻片里的场景可以成为现实;有的表示,在网络上获得精神永生也还不错,人工智能发展将超出你的想象。 从数字化生活到数字化永生 2019年8月30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据《统计报告》统计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61.2%。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的普及,数字技术正在改变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数字技术在给人们带来生活和工作方式的巨大变化的同时,也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具备了更多的数字化特征,如移动支付、网购、共享汽车、智能空调器、智能音响等,这种由数字技术和数字化产品带来的全新的更丰富多彩和具有更多自由度的生活方式称之为“数字化生活”。 数字生活的特点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智能化、个性化和网络化,而这三方面将是继PC、基础网络后数字化发展的又一个全新的阶段,成为未来信息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随着“ABCD”概念(人工智能AI、区块链Blockchain、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大数据Big Data)的不断升温,数字化工具成为人们生活中难以分离的部分,人们的生活中充满了数字化工具的使用。如C端的智能音响、智能电视、VR眼镜等智慧生活产品;B端的裸眼3D电影院、无人驾驶汽车、智能监控系统;数字政府的智能监控系统、数字信息采集等。 无处不在的数字化工具带来的是无处不在的信息收集技术。在大数据时代,人们的一言一行或都被记录下来。如你在淘宝购买了什么价值的产品,机器可预测你正处于什么样的经济状况;打开百度地图,系统即可知你去了什么地方,住在哪里;呼叫小米音响做事情,系统即可知你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生活习惯等。 正如李彦宏在演讲中所说,未来每一个人说的每一句话,干的每一件事儿,甚至每个人的记忆、情感、意识都可以数字化存储下来,放在网盘或者云端。当有问题时,便可以通过VR技术等作现实还原,与后人进行超越时空对话,实现“数字化永生”。 世界首个“数字人类” 随着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在21世纪初便有学者开始研究数字化永生。 2013年,在俄罗斯千万富翁Dmitry Itskov发起的“2045全球未来国际会议”上,未来主义者、谷歌首席工程师Ray Kurzweil预测,到2045年,技术将超越人类智力产生一种超级智能,也就是发生所谓的奇点,这个奇点就是“数字化永生”。 2019年7月,马斯克著名的脑机接口研究公司 Neuralink 发布了其首款产品——脑后插管。该技术将一条只有人头发丝 1/4 粗细的线路植入脑中,通过线上一系列微小电极和传感器,可从大量细胞中捕获信息并将其无线发送到计算机以供分析,将人们的思想“数字化”,从而达到与AI保持同步。据了解,马斯克的最终目标是将人们的思想转化为语言,随后通过键盘、鼠标等输入工具传入计算机中的过程。 除了研究成果外,关于“数字化永生”也有了实践。 2019年9月2日,世界首个“数字人类”诞生,78岁的美国作家安德鲁·卡普兰成为首个“数字人类”。 “数字人类”是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实验者的声音相结合,将本人的许多特质通过AI转化为数字特征。 卡普兰表示,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平日里就非常想和逝去的父亲对话。为此他愿做小白鼠,将思想意识幻化成为世界上首个“数字人”,留下自己的数字形象,在云端“永生”,永远陪伴他的家人。通过“数字人类”,在他离世之后,他的家人可以利用对话AI技术和智能硬件设备,与“他”互动聊天。 然而这种“数字化永生”,却拥有极大的隐患。 数字化绕不开的待解难题 在微博上,有不少网友对李彦宏的观点提出质疑,这种“数字化永生”是否会被系统改造从而被改变其原意? 数字化,就是将许多复杂多变的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数据,再以这些数字、数据建立起适当的数字化模型,把它们转变为一系列二进制代码,引入计算机内部,进行统一处理,这就是数字化的基本过程。 在2019年3月的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360集团CEO周鸿祎表示,“只要是人写的系统就会有漏洞,有漏洞就会被人利用、被人攻击,一旦出现问题,越是先进的系统带来的问题就会越多。安全是融合的关键,是整个数字经济发展最有力的保障。” 据美国权威调研机构皮尤中心2018年发布的《专家关于数字生活影响的故事》报告显示,在约1150名专家中,有47%的受访者认为数字化技术将造福人类,但同时有高达32%的人持悲观立场,认为未来十年,数字化技术对社会福祉的影响,可能伤害多过助益。 近些年来,Facebook等科技互联网企业泄露用户数据的内幕被揭开,个人信息应用和保护的界限成为世界舆论和社交媒体上热议的话题。而随着科技的发展,犯罪分子的手法也随之变化,层出不穷的诈骗手段也越来越高明,使人们无法分辨出真假,如近日真假难辨的“语音借钱”诈骗等。 除了个人信息在不知不觉中被泄露挪作商用、被犯罪分子获悉外,还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担心,对数字技术的重度依赖可能让个人和社会付出沉重代价,比如心理压力和自杀概率上升,在信息过载环境下专注力下降,最终影响整体幸福感。 皮尤的报告归纳了五种数字化技术带来的负面效应: 1、损害:人们的各类认知和思维能力受到挑战,如逻辑分析、记忆力、专注力和创造力等; 2、成瘾:很多网络商业本质上是通过激发多巴胺来提高公众黏着度; 3、分裂:震惊、恐惧和愤怒在网上得到包装和发泄渠道,进而推动分裂和不信任的社会情绪; 4、压力:信息过载、人与人信任缺失、面对面交往能力下降,所有这些会导致人们焦虑、抑郁、自闭等水平上升; 5、漏洞:字化技术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对各类信息安全的威胁不断更新换代。 虽则如此,专家们却也承认,数字化工具将持续占据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趋势是不可逆的,人类社会“正处于和数字化工具融合产生新的身份意识的开始阶段”。 对此,“未来今日”研究所创始人、纽约大学教授艾米韦伯(Amy Webb)强调,“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对代替我们决策的工具必须有透明监管。” 在社会上,各企业亦在努力维护人们的信息安全问题。如此次360的“全视之眼”0day漏洞雷达系统登上“2019年15大领先科技成果”。 据360方面介绍,0day漏洞雷达系统就是为捕获0day漏洞攻击而生的。该系综合利用冰刃安全虚拟机技术(ILSVM)、智能0day漏洞捕获等自研技术,在攻击的三个阶段均布置了多种全球独创的新型探测器,建立多维沙箱,依托360安全大脑的大数据和智能决策响应能力,及时有效捕获攻击。目前,“全视之眼”每天能感知到的异常行为已超5亿次。 历史的洪流滚滚而来,数字化生活已成为一种历史发展趋势,无可抵挡。在科技发展的潮流下,李彦宏所说的“AI可让人类永生”或将是具有可行性的另类“永生”方式。而这种方式,是好是坏,因事而变,因人而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