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刀石传神,率真写意——浅谈黄荣肖像印艺术

 石安说 2020-05-23

人称“黄师傅”的篆刻家黄荣先生个人肖像印主题展近日在河南南阳举行。这次展览是黄荣近年肖像印风的一次全面展示,作品多达600余幅,可谓洋洋大观。

图:黄荣肖像印艺术展

最早见识黄师傅的肖像印是在《篆刻》杂志上,当时买的几本杂志里都有选登他的人物肖像印作品,有抗日英雄人物、文化名人等等,刻得精致传神,由此留下深刻印象。后来在肖像印大家张耕源先生发起的肖像印人社群里,对黄师傅其人其艺渐增更多了解,佩服其所刻人物肖像往往形神兼备、栩栩如生,所见之余赞叹其把握人物形神的扎实功底及精熟了得的手下刀功。

图:黄荣和他的肖像印艺术展

吾观黄师傅人物肖像印,往往以深厚人物素描功底为依托,以精熟刀法为手段,捕神定形,精构巧琢,所刻人物惟妙惟肖,形神兼备。近年所刻,更增奇崛之气,画面更趋恣意张扬,线条更显狂放,行刀更加爽利,渐次神显形隐,时人称其印风为“人物肖像表现印象派”。

图:黄荣刻肖像印一组(齐白石、星云)

当代肖像印泰斗、西泠印社理事兼肖像印研究室主任张耕源先生对黄荣有如此评价:“黄荣先生的肖像印作品形神兼备、先声夺人、气势磅礴,并且个性鲜明,已成一派。”并特意为此次展览题写“文教之光,印记伟绩”展名。

图:张耕源题写“文教之光,印记伟绩”

令人佩服的是,黄荣先生并非艺术“科班”出身,他大学专业是数学系,如今却能在肖像印领域取得大成就,可称有异才之士。

艺术领域的“斜杠现象”在古代并不鲜见。古代艺术大家,往往不以艺术为职业,艺术通常只是他们正式职业以外的“逸兴雅好”(职业艺术家如宫廷书画家得艺术大成且留名青史者反而少见)——这一方面和古人日常以毛笔为书写工具有关,另一方面书画对古代文人士大夫们几乎算是业余“标配”,更重要的是艺术往往是一个人修为学识和多面才华的综合体现。

图:黄荣刻肖像印一组(张大千、吉狄马加

宋代苏轼论书法之时有云“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这道理普适于各艺术领域。“工夫在诗外”,对艺术家而言,技艺之外,人生阅历、学识修为等“非专业能力”更多影响乃至决定其艺术成就的高度。所谓“广益于外,内修于中”,古代通常只有集大成者才可能有艺术上的大作为。

在书画印成为纯粹艺术门类的当代,毛笔宣纸退出日常文书舞台、书写由纵式改为横式、古文被白话文所取代……,加上经济社会的大环境等等,艺术家要文理兼修,广博精取,在职业以外做出“令人感动”的艺术成就却是不易之事。

图:黄荣自刻肖像印

而黄师傅却迎难而上,在肖像印方面孜孜以求,近年创作甚勤,累计刻有人物肖像印达数千方之多,仅中外文学家肖像印就刻有三百余方。他刻过的人物肖像印系列还包括中外著名国家领导人、抗战英雄、十大元帅、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世界电影大师、中国高僧大德、中外作家、诗人、画家等等。

这些年来,他通过手中一把4毫米篆刻小刀,以驾轻就熟、举重若轻的刀石功夫和对人物形神的出色把握,创作出一批又一批生动传神的人物肖像印,显声于印坛。作品先后参加上海全国首届起艺大展、深圳文博会黄荣印像“一带一路”国家领导人肖像印展、当代中国艺术家作品布拉格十人邀请展、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中国书法美术名家作品展、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黄荣印像”IP艺术作品个人展、贾平凹文学艺术馆个人展等等,又出版《黄荣印象》、《刀疯》等专著。所刻肖像印作品被中国印博物馆、广州鲁迅纪念馆、杭州徐志摩纪念馆等众多机构收藏。

图:黄荣刻肖像印一组(鲁迅、徐志摩、袁隆平、屠呦呦)

这两年来,黄师傅的肖像印风更趋前卫。他尝试用更大胆和更自我的笔触来揭示所刻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在印面上,则对人物刻画更偏于重神轻形,由似走向不似,意图通过看似更“错乱”的线条和块面去表达人物内心深处的隐秘世界,揭示事物本源和“真相”。观其近作,会给人一种疏远感,不是之前那种熟悉的气息,这或许正是其个人印风转变上“拨云见日”的前奏。

图:黄荣刻肖像印一组(毕加索、奥登、康德、任正非)

这条路走得并不会很容易——纵观古今中外,诸多艺术大家在展现其先锋前卫的作品风格之余,仍然需要以被视为体现传统的作品面貌来拱卫其荆棘前行之路。“根植传统,创新求变”渐变式创新是最易被大众接受的,但革命式的破立则需要更大的勇气。就这点而言,黄师傅前进的步子迈得似乎有点大。“不破不立”,或许艺术界也是需要有人有这样的勇气的。

说了黄师傅的肖像印,顺便提提黄师傅的文字印。其文字印印风和其近期肖像印风格一脉相承,受西方现代美术尤其印象派美术影响较甚,注重解构式的表情达意,又因其刀法精熟,刀锋所向,彰显率性恣意,有大写意之风。篆法和章法亦前卫,字法上不论大小篆之界河,谋篇布局虽尚汉风,然而却非是从汉印中来,而是取益于汉画,这或许和黄师傅擅刻肖像印有关,又或和其诸多交往相善的先锋派艺术师友之间相互启迪有关。

图:黄荣文字印一组(古往今来、春风化雨)

故观其文字印,无论印面设计还是线条,往往打破常规排列,突出印底与印文的交融,由此产生斑驳、沧桑的视觉冲击力。

此外,可以一提的是,近来黄荣率先提出“手绘印”概念。据他所言,其制手绘印的由来纯属偶然。刻印须起印稿,而印人通常是以毛笔在纸上画印稿或直接于印石上画稿。但去年某时黄师傅偶然在手机上下载一款画图软件,并发现手机上设计印稿别有意趣,于是开始尝试用画图软件画印稿。

图:黄荣手绘印一组(一心不乱、造像、征服、高兴万岁)

在此过程中,他发现画图软件画稿时,由于全凭手指在手机屏幕上滑动而产生线条,这种线条的特殊表现及结果的不准确性带来自然生拙的印稿设计效果,别具一格。他以为此种独立的视觉艺术欣赏起来亦别有趣味的,遂命此类印作为“手绘印”。

在我看来,黄荣先生在肖像印乃至文字印方面的探索是率真而大胆的,既言破立,总需有勇于尝试吃螃蟹者。“肖像印也好,文字印也好,一定要有印的独特语境。在我看来,刻印不同于其他艺术的体式,不管如何创造,只要不改变它的语境,我认为都是可以的。”黄荣自言的这句话或可为他治印路上勇于不断探索的最好诠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