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秋风过后的第十天,县组织部用了15台中巴车组织我县副科以上的干部参观我县杜甫墓。还好,今天天气晴朗,天空万里无云,凉爽的山风不时从车窗的两边吹进车里,让我们这些参观杜甫墓的人顿觉心旷神怡、快乐无比。杜甫墓位于我县的安定镇小田村中县坪境内,它是经全国文物部们多方考证从八座杜甫疑墓中确认的中国唯一一座杜甫真墓。 我们乘车从县城出发沿106国道往南走大约16公里的路程就到了杜甫墓。从修建106国道始道路两旁就栽种了许多的香樟、梧桐、油凿等树,这些树的年龄也有了将近20 年之久,这些硕大树木是不大落叶的,所以现在看上去还是绿油油的,它们高大碧绿的如擎天柱一样的树枝遮住了秋日仍然灼热火辣的阳光,路的两侧不时还栽种有花带,这许许多多五颜六色的花草也大饱了我们这些游客的眼福,眺望远山和近景,我们就自然而然的不会感到闷热和烦燥,心情也就十分的愉快了。 记得还在我读初中的时候,老师组织我们进行过一次拜谒杜甫墓的活动,在我心灵的影印中杜甫是一个善良、正直而又忧国忧民的伟大爱国诗人,他一生写了无数的诗。同时,他的一生是颠沛流离,疾病附身的,尤其是他到了晚年更是体弱多病且又十分的孤独和贫困,最终因战乱和贫病交加而离世。 由于当时战乱频发,使得他的生存生活变尤为得步履为艰,最后归乡无望,病死在平江县境内。他写的好诗我仅凭脑海中残存的微弱记忆就能背出许多来,他写的诗被称为是史诗,其诗从艺术的角度高度概括了整个唐朝历史的兴衰。下车后我恍如梦境地、心情沉重地往前走着,不一会我终于看到光绪十年重修的“杜公祠”。这时的杜甫墓大门关闭已久,这坟茔大约平日也少人问津,我们只得从旁侧围墙已经坍塌拆毁的缺口进去。 祠堂后面的小山丘上,有一栋建于多年前的房舍,门楣石匾上嵌刻有“杜甫诗社”四字。管理墓园的老人领我们走到诗社外侧围墙的一扇小门边为我们打开侧门让我们进去。在一座小小的山包之上,有几株青松翠柏和高达10多丈的毛栗的守护他的墓庐,微风吹过,此时已有树叶在飘落凋零,有的落在我们的车上和我们这些游客的外衣上,这时我的脑海立刻闪现出少陵野老的著名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来。 杜甫墓坐北朝南,青石墓碑正中镌文为“唐左拾遗工部员外郎杜文贞公之墓”,这就是我们的千秋诗圣最后的安息之所了。秋风吹来,墓草萧瑟。墓前的香炉小小,炉中残留三四根燃尽的香头,也不知是何方来客对他的祭奠。杜墓至今萧条冷落,周边的杂草已开始桔黄,一个小小的土堆成了他最后的极小栖息之地。这与他宏大的理想“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形成了多大的反差呀! 这次到杜甫墓参观拜谒同学生时代去那儿参拜杜老先生之陵寝的情景还是有很大差别的,今天除了我们这些全县的副科干部来这儿外,另外还来了10多辆小车,加上一些坐摩托来的一共有100多人,其盛大场景也可谓是热闹非凡的了。这次通往墓地的路不是先前来时让人难走的泥巴小路,而是宽、平、直的水泥路,并且还有一个拿国家固定工资的解说员为我们做导游,这个大学刚毕业的年轻貌美、身材高挑匀称的女导游善解人意的微笑着详尽地为我们介绍了杜甫的生平和他一生所受到的各种各样的磨难,以及他在诗词领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以及他对中国诗词艺术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参观完后,我又一次体会到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对我们的先哲贤人发自内心深处的无限敬仰之情和爱戴之心。 一位诗词界的至高泰斗之所以终老和葬身在我们平江这么个偏僻的小县城,椐县文物局的领导说是我们平江(以前称昌江)的人民风淳朴,热爱诗词歌赋这些艺术,当时的县令看到杜甫经济异常拮据、生活十分困难还接济了他三年的食粮,他死后还为他在小田购置了现在的这一方小小的墓地,让他的身体和灵魂得以平静的安置在他魂梦牵系的这一片热的故土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