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瑾瑜匯】常州青城墩遺址考古成果首次發布,“江南第一龍”出土!

 睫毛上的风尘 2019-10-23

常州素有“龍城”的美稱,“龍文化”對龍城生活的影響無處不在。最近,青城墩遺址考古成果的發布,為常州“龍文化”再添一力證。

10月9日,常州青城墩遺址考古成果論證會暨中國龍文化學術研討會在常州市召開,崧澤文化高等級聚落青城墩遺址考古成果首次對外發布。來自全國各地的百余位專家對該遺址的文物保護和考古成果進行論證。


青城墩遺址的考古發掘,是國家文物局“十三五”時期重大考古研究項目“考古中國:長江下遊區域文明模式研究——從崧澤到良渚”的組成部分。該遺址位於常州市橫林鎮張村,南距大運河2公裏,距太湖20公裏,北距寺墩遺址12公裏,距長江24公裏,發現於二十世紀70年代,曾出土玉琮、玉瑗等良渚文化遺物。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為配合工程建設,南京博物院、常州市考古研究所、復旦大學組成聯合考古工作隊,對青城墩遺址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取得重要成果。今年3月,該遺址被公布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據考古勘探及發掘,青城墩遺址主要為新石器時代遺存,內外兩重壕溝和外圍多個遺址點拱衛中心土墩,共同組成了一處5000多年前(崧澤文化晚期至良渚文化早中期)的高等級聚落。遺址中發現有房址、墓葬,並出土新石器時代至歷史時期的玉器、石器、陶器、金銀器、瓷器、銅器等各類遺物500余件。

研討會上,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國國家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陜西省考古研究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20多家單位的考古專家,對青城墩遺址的文物保護和考古成果展開學術交流與探討。專家認為,青城墩遺址是以寺墩遺址為中心的環太湖北部崧澤-良渚文化聚落群的重要組成部分。所發現的崧澤文化時期的大型房址和墓葬,以及兩重環壕和重要遺物,是迄今發現的環太湖地區5500年至5300年間最高等級遺址之一,是良渚文明的直接源頭,與同時期的遼寧牛河梁、安徽淩家灘遺址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是長江下遊地區在中國文明起源階段的代表性遺址。

本次發掘成果是常州市近30年來在中國文明起源研究方面最為重要的考古發現,墓葬、房址、環壕等遺跡,以及結構完整的聚落形態等,為史前聚落研究提供了新的考古材料。同時,遺址中從崧澤文化、良渚文化至春秋、漢代、六朝、唐宋時期豐富的文化遺存,是江南地區歷史連續發展的實體遺存,具有歷史年表意義。

在常州青城墩遺址考古成果論證會暨中國龍文化學術研討會上,出土於青城墩遺址第71號墓的玉龍——龍首紋玉飾,被專家認定為“江南第一龍”。

被認定為“江南第一龍”的玉龍距今5300-5500年,為環形,外周雕刻龍首,以玉環為龍身,直徑1.2厘米,形象完整、造型精美,是環太湖地區崧澤文化最具審美價值、制作工藝最為高超的藝術品之一。專家們認為,它既是我國最早的一批龍形玉器,也是江蘇省年代最早的龍形文物,對於研究中國文明起源、龍文化起源以及中華民族信仰都具有重要價值。

此次玉龍的考古發掘,將常州龍文化的源頭往前推進了一大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