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似乎很擅长将生活中的丑用美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学画的朋友大概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外面写生时,总喜欢找些残垣断壁之类的对象来画,那些整齐排列的高楼大厦是很难入艺术家的“法眼”的。找模特也喜欢找那些结构和服饰很有特点的人,如果没啥特点,再漂亮也激发不了艺术家的创作兴致。 但是,艺术家并非天生就对生活中的“丑”情有独钟。有一些表现丑的艺术甚至在古代还很受排斥。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观点更为偏激:“如果哪位诗人一定要表现丑,那我就会毫不留情地将他驱逐出去!”可见用艺术的美去表现现实生活中的丑,并非一开始就受人待见的。 ![]() 在很长时期内,人们对丑的审美特性的研究始终是一个薄弱环节,丑多是被作为美的反面或陪衬,在研究美的本质时也是一笔带过。总之,生活中的丑在艺术表现中很难登上大雅之堂。 毫无疑问,大众对于那些表现生活美的艺术一定是更为青睐的。诸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安格尔的《泉》等经典作品,大多是艺术地再现了生活中的美。但是,这并非是艺术美的全部内涵。 艺术美应该是艺术家对现实世界的审美反映和审美创造凝聚,并通过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在涉及艺术美时,不能仅仅局限于再现生活中美好事物,而不顾及现实中丑恶的东西。 艺术有着极大的兼容性,它既包含了对自然美和现实美最真切的关照和美化,又包含了对生活丑的透视剥露和审美转化。虽世有丑物,但用艺术的手法表现,可使丑以特殊方式被接受。 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体会艺术美的独特魅力。 什么是“美”?美的东西留给人的印象应该是优雅、善良、完整的。但是现实生活中并非都是美的存在,总会有很多事物都是残缺和不和谐的。 我们画画时总是强调比例要准确,在美学理论中,也常以比例作为身体之美的基础。如果比例失调了,无疑会破坏审美平衡,产生了残缺或失衡感,一般就会被视之为丑。 如何将现实生活中的丑转化为艺术美?这是艺术理论研究中一直在探讨的话题。 从希腊时期的鬼神形象、超自然主义的怪异生物、十七世纪的现实主义和讽刺漫画极度夸张的形态等等艺术品,其实都是艺术家对"丑"的主观表现,从中我们可以领悟到现实生活中的“丑”转化为艺术美的方法。 艺术大师罗丹有一幅代表作《欧米哀尔》,塑造的就是一个年老色衰的妓女形象。曾经的风华不再,变成这样一个干枯、瘦弱、难看的老女人,佝偻的驼背,枯瘪的乳房,满是皱褶的肚皮,形体之“丑”无以复加。 面对这样一位现实生活中“丑”的对象,罗丹强调的是艺术要以真为美。正是通过罗丹真实地、艺术地描绘出这样一位老妓女的形象,这件作品才能被誉为“丑得如此精美”,并被奉为经典之作。 总之,艺术美丽是离不开真实的,要把生活改造成艺术美,并不是要改造生活丑的性质,而是要把丑描绘得逼真传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