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 在电报与生命之间 你选择了前者 今日 这盛世如你所愿 是对你最好的告慰 在《故事里的中国》舞台上胡歌、刘涛重现《永不消逝的电波》10月13日下午 胡歌突然在微博账号上 发了这样一段文字 同志们,永别了! 我想念你们! 跟很多网友一样 先是被胡歌的这句话吓了一跳 接着,毫不犹豫地在 这条微博下面点了“赞” 因为几乎所有听过这句话 背后故事的人 都会忍不住泪如雨下…… 1958年,中国第一部谍战片 《永不消逝的电波》引发全国轰动 在影片的结尾 孙道临扮演的地下工作者李侠 在敌人冲向秘密电台的最后一秒 一口吞咽了电文 在特务枪口的包围下 发送出了最后一份情报…… 他向千里之外的战友敲下 “同志们,永别了! 我想念你们!” 这一幕 不仅让几亿观众哭成了泪人 更成为中国影史一个经典画面 61年后,李侠、何兰芬 这对从假扮夫妻 到最终相爱的谍战伉俪英雄的故事 被胡歌、刘涛搬上央视舞台 再次重温这个故事 我们跟很多观众一样 从头哭到尾…… 然而,很多人可能不知道 银幕上的李侠、何兰芬 他们的爱情 他们的战斗 他们的牺牲奉献 并不是虚构的 而是有真实的人物原型…… ∆ 电影《永不消失的电波》剧照 很少有人知道,在1千多公里外的西柏坡,有一名年轻的报务员,在收到李白的最后一封电报后,用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去追寻一个答案: 70年后,当年的报务员也已是耄耋之年。她给李白拍去了一封穿越时空的回电。 1948年12月30日凌晨,就在人们酣然入梦,准备迎接新年来临时,上海一间寓所的阁楼里,李白借着昏黄微弱的灯光,在电键上快速敲击着……发出一封电报后,他摘下耳机,长舒了一口气。 此时,距离李白一千多公里外的西柏坡,16岁的报务员苏采青,收到了李白的这封电报。 ∆ 李白使用过的电键、耳机 当年,为了保证安全,工作纪律极其严格。每个报务员都只知道对方是何处电台、多长时间联络一次、联络的频道和呼号以及如遇危险时的警示信号,其余不能问也不能说。 ∆ 苏采青年轻时照片 苏采青实习后的第一个任务,是联络上海的一个地下电台。尽管不知道对方是谁,甚至连性别、年龄也不知道,她却很快感受到对方技术干练,发报手法熟练、流畅,绝不拖泥带水。 这个人,就是李白。 ∆ 1938年在上海的李白 1937年10月,李白受党组织派遣赴上海潜伏,建立秘密电台,化名“李霞”。从此,一座无形而坚固的“空中桥梁”在上海与党中央之间架设起来。 与苏采青取得联络后,李白很快发现她是一个新手。凭借自己娴熟的技术,他常常在工作中慢慢引导苏采青。 如果自己的电报不急,李白就会让苏采青先发。苏采青如果有报,就会发'msg'(我有报),李白就会回复'please'(请发)。如果苏采青发得很慢,李白就会发'quickly'(快一点)。 由于电波受空中干扰大,一个频率上可能有几千几百个电台,仅7瓦功率的收报机让李白收报变得难上加难。但李白却很少让苏采青重复,总是十分快速就记录下全部内容。有这样一位亦师亦友的同行,苏采青感到幸运而愉快。 两个月后,1948年12月30日凌晨,李白发出了一封对四个月后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突破国民党防线起到重要作用的电报——国民党军队长江布防图。 但这一天却很反常,信号联通后,李白并没有如往常一样请苏采青先发报,而是自己抢先发出了电文。就在苏采青抄录下第一段电文后,耳机里突然安静了下来,陷入漫长的停顿。 ∆ 李白使用过的两台发报机 起初,苏采青以为李白只是像往常一样,遇到了敌人的侦查车。但这一次,事情好像并没有这么简单。一段时间后,李白再次与苏采青取得了联络。苏采青还没来得及询问情况,发报的速度便陡然加快,十分焦急,全然不似以往。顾不得多想,苏采青赶忙聚精会神将电报抄录下来。 'END'(结束) 终于,苏采青从耳机里听到了这个标志结束的电码。但下一刻,她听到的不是平时工作完毕后道别的信号'GB'(英文'再见'缩略词),而是十分急促的三个'V'字电码: 嘀嘀嘀哒、嘀嘀嘀哒、嘀嘀嘀哒。 这是事先约定的警示信号,表明对方正处于危急情境! ∆ 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 苏采青心中警铃大作,顾不上关机,她连忙跑向台长报告这一情况。来不及等待台长回应,她又跑回电报机前,戴上耳机细细守听。 她守在电报机前,双手牢牢按住耳机,生怕漏掉一点声音。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希望对方仅仅是有惊无险!她无比期待能再听到对方发来的讯号,哪怕只是几声呼叫,也能够让自己心安。 但她却再也没有听到过,那熟悉的发报声。 1948年12月30日之后的漫长岁月里,苏采青心里始终有一个疑问:'我的对方到底怎么了?他是谁?'因为彼此都是情报员,身份保护异常隐秘,她的追寻迟迟没有答案。 1958年,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上映,无数观众第一次知道了主人公李侠的原型——李白烈士的故事。 ∆ 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照 苏采青看过电影后,觉得很亲切,但没想过和自己有什么直接的联系。 直到2005年的一天,苏采青在一份报纸上读到一篇题为《<永不消逝的电波>原型——李白》的文章,文中描述的情节和自己在1948年末那晚的经历极其相似!苏采青激动地剪下了这则报道,将它小心翼翼地贴了起来。 她在报纸的空白处写下:'这就是记忆中的那一晚,我作为中央社会部的报务员,正与我的对方———上海地下工作者某同志联络时,对方突然发出三个'V'的电码,之后音讯全无。原来他遭到敌人的杀害!' 然而,尽管报道描述的情景极为相似,但苏采青依然不能排除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其他台的可能。那一晚给自己发报的人,真的就是李白吗? 时间又过了三年。2008年,苏采青得知,当时的中央社会部长李克农早在上海解放第三天,就专电时任上海市长陈毅,要不惜代价查明李静安同志(李白化名)的下落。至此,时隔60年,苏采青终于知道,她当年联络人的名字——李白。 ∆ 苏采青在李白烈士故居纪念馆 两年后,在位于上海的李白烈士故居纪念馆里,苏采青注视着李白的遗像,久久不愿离去。在李白烈士生前工作的小阁楼上,苏采青双手抚过当年他曾使用的桌台,用置于桌面的电键打出了三个'V'字的电码——那是62年前李白发出的最后信号。两位从未曾谋面的战友终于跨越时空的阻隔,在这里重新聚首。 ∆ 李白被捕前穿的长衫 原来,1948年12月30日那个隆冬的寒夜里,当李白发出了他生命中最后一封电报后,敌人的枪口就出现在他面前。 当时,曾有领导提醒李白,由于有叛徒告密,建议他当天不要发报。但李白毫不迟疑地拒绝了,他坚定地说:'电台重于生命,有报必发!' 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中,李白冒着生命危险按时发出了那封重要情报后,发报机内的余温尚未散去,国民党特务便破门而入。 5个月后,他被敌人秘密杀害于浦东戚家庙,年仅39岁。 在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里,李侠(原型即为李白)坚定地说:'为了中国的解放事业,我是光荣、自豪的,我已经看见新中国了,我看见了!' 在狱中与妻儿诀别的最后时刻,他温柔地对妻子说:'天快亮了,我所希望的也等于看到了!' ∆ 李白写给妻子的最后一封信 今年,也是李白烈士牺牲70周年。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故事里的中国》节目现场,87岁的苏采青再一次坐在了她熟悉的发报机前,她再一次在电键上一下下敲击着——70年后,苏采青终于发出了她当年未能回复的电报: 静静地听着这电报声,仿佛又回到1948年,那个惊心动魄的凌晨。多希望,您没有离去;多希望,能亲口对您说出这句话。 详细内容点击观看 ↓↓↓ 1948年 在电报与生命之间 你选择了前者 今日 这盛世如你所愿 是对你最好的告慰 永别了,同志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