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丁北故乡行

 闲看落雨 2019-10-23

本文参加了【乡愁】有奖征文活动

 
丁北故乡行
文:梅林
诗:闲看落雨

      今年的清明节前,我们兄弟姐妹五人同老家的亲戚相约于三月二十五日共同上坟扫墓。早晨八点多我们赶到贺兰县见到学礼堂哥后共同赶往丁北老家。
  家族的坟地在丁北村的唐徕渠边。这次来扫墓的有三家长辈的子孙;在丁北村的是大爹的子孙和三爹的子孙,我们是在银川二爹的子孙。到坟地后三家的子孙各自在长辈坟前祭拜。有亲戚带来鞭炮燃放,学礼哥建议以后不再放鞭炮,祭祀品也不要太多,每家在一处烧些纸,不要每座坟都烧,别再守旧规矩了,心意到就行了。
      这次与老家的亲戚相聚是我们多年梦寐以求的团聚。我们在银川的兄弟姐妹几人在六几年至八几年还时常来老家,后来由于忙于工作和家庭就一直没来。这次的团聚是学礼哥积极地与大家联络促成的,学礼哥夫妻是我们家族的领军人物。我们的父辈都已辞世,我们这辈人多数已儿孙几代了。今天见到的亲戚共有二十多人,多数是年长的,还有几个能抽出时间参与的年轻人。多数儿孙辈忙于工作和学习没能来。今天出乎意料地能见到这么多的亲戚,得益于现代通讯的发达,人人都有手机。还得益于四通八达的公路和城乡多数家庭都有了私家车。
      扫墓后,大家到丁北村大爹的三儿子学兵家呆了一会,然后到姚伏镇的一家餐馆聚餐。姚伏镇,本地人一直称为“姚福堡”,本地大量屯堡的名称来源于明代屯田驻防军官的名字。姚福堡是明洪武初设,已有六百多年了。
  农业的收入同城市相比一直是剪刀差。在同哥、弟们的谈话中得知,现在农民种粮除去各种费用及成本所得的利润很低。种菜种几样总有一种菜价跌到一毛钱都没人买,只能弃之于田间地头。养鱼定价权在鱼贩子,利润也很低。大爹的五个儿子有两个早年进城谋生,三爹家也是五个儿子有一个进城谋生,在城市的这几家人现在都已买房,生活条件高于在农村的弟兄们。在与亲戚们的交谈中得知,现在还在农村种田的都是年龄大的人,年轻人几乎都迁移到城市工作。比我年岁小些的堂弟们几乎都是两个孩子,有一个堂弟只有一个女儿,我问为什么不要二孩或三孩,他们的回答是养育孩子成本太高,儿女成年后不再务农要进城,要供养他们上学和在城市买房。
      这些坚守在农村的兄弟姐妹们不愿放弃祖辈们生存的这片热土,在他们的脸上看到的是对生活从容平静的表情和对这片土地的眷恋。以一个堂弟家为例;他家有三十多亩地和六十多亩鱼塘,他们夫妻俩种菜种粮养鱼年收入约七、八万元。两个孩子在城市工作。堂弟还担任生产队的队长。我同堂弟交谈时,感到他对生活表现出平和的知足常乐的心态。大爹的四儿子学锋弟两个孩子也在城市工作。他和妻子种地养鱼还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在这次聚会中,他充分发挥了担任十几年基层领导的组织能力,在聚会中几次讲话倡导大家不要守旧规矩,每家人都要做好自己份内应做的事,还要团结帮助儿孙们共同过好生活。他的讲话切合实际,很务实,鼓励大家积极向上,使大家深受鼓舞,大家一次次地鼓掌并伸出大拇指点赞。他是个能使大家有凝聚力的核心领导。
      大家又商量了有关老坟的问题。近年来唐徕渠提边的坟墓已迁移了不少,我们的老坟迟早也要面临迁移的问题,学礼哥建议如遇迁移坟墓应该就地把坟头平了就行,“富不迁坟,穷不改门。”应该入土为安一切从简。再说后代人会逐步离开农村进入城市,都会随遇而安不会再回老家安葬。如需扫墓到老坟地祭拜就行了。大家都认为这个方法最好了。
  这次与亲戚们的相聚重温了多年久违了的乡情,在欢歌笑语中度过了愉快的一天。以后大家要常回家看看!

七律·返乡祭祖
同期拜祖返家乡,血脉亲缘意蕴长。
久别族兄情感厚,重温故土草花香。
清明祭扫人人赞,道理名言句句强。
父母生时多尽孝,继承传统续纲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