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云南省县级名称全收录(26)

 江上一沪翁 2019-10-23

云南省,云南即“彩云之南”“七彩云南”,另一说法是因位于“云岭之南”而得名。开元十六年(728年)唐王便封阁罗凤为“云南王”。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设云南行中书省,“云南”正式作为滇域的名称确定下来。又称云、滇。

 

昆明市,“昆明”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写作“昆”、“昆弥”或“昆淋”。早期并非城市名称,而是居住在中国西南地区即今日的云南西部、四川西南部的一个古代民族的族称。宋宝祐二年(1254年),元灭大理,在鄯阐设“昆明千户所”,“昆明”始作为地名出现,延续至今。

呈贡区,“呈贡”系彝语“扯过”、“柴谷”的谐音。“扯”或“柴”意为谷,“过”或“谷”意为海湾、坝子。“呈贡”意为“盛产水稻的海湾坝子”。

盘龙区,因盘龙江自北向南纵贯全境而得名。

五华区,因境内五华山得名。

官渡区,区因滇池古渡口“官渡”而得名。宋大理国时,高氏于蜗洞置治所,建官渡古城、法定寺。

西山区,因境内西山得名。

东川区,唐中叶设东川郡,隶属四川。以位于川东得名。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改土归流划归云南。

安宁市,唐武德元年(618年)东川人阿宁牧牛砥出盐井,特改连然县为阿宁州,阿与安音近,又改安宁。

晋宁县,因晋在在此设宁州而得名。《郡县释名》云南卷上:“晋隆安初置晋宁州,州为晋所宁也。”晋宁得名以此。

富民县,元至元四年(1267年)置黎灢千户所,十二年(1275年)改千户所立富民县,境内农作物一年两熟,自食有余,故以“富民”称之属中庆路。

宜良县,民国《宜良县志》卷3载:“纪良,山名。在城西北十里,州因山名焉。”后讹为宜良。

嵩明县,《元史·地理志》载:嵩明州“治沙札卧城,乌蛮车氏所筑,白蛮名为嵩明。昔汉人居之,后乌、白蛮强盛,汉人徙去,盟誓于此,因号嵩盟。今州南有土台,盟会处也。”

石林彝族自治县,1998年10月8日批准将路南彝族自治县更名为石林彝族自治县。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民国《禄劝县志》卷4:禄劝“甸名洪农碌券。部无郡所。后以夷名不雅驯,改碌券为禄劝”。按,洪农碌券系彝语,意为“硬石头很多的坝子。”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唐天宝九年(公元750年),蒙氏立六诏,寻甸因新丁讹为潯甸部,寻甸之名始见于史书。元至元八年改称浔甸府、州。民国1912年以此地多水患,故众议删去水点,改为寻甸。

曲靖市,《大明一统名胜志·云南曲靖府志胜》卷2说:曲靖军民府“盖举曲州、靖州之名合而用之”。

麒麟区,因麒麟山而得名。为爨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宣威市,清雍正五年七月,取原宣威关之名设宣威州,裁原土司安于蕃所辖各营火地面自高坡顶以上属沾益,以下属宣威。

马龙县,“马龙”系彝语“麻笼”的转音。“麻”意为兵,“笼”意为城,含义为“(土司)驻兵的城”。

沾益县,元至元十三年(1276)置沾益州,后乌撒土司归顺元世祖,遂设沾益州,“益生民以骏德雅化同登”。联着藏“沾益”名,此联解释了“沾益”一名的含义。

富源县,该县东南110公里老厂乡地藏煤、铜、锑、钨、硫硝石等矿甚丰,民国间曾名富源乡,故县取名富源。

罗平县,元置罗雄州,以罗雄部为名。(万历)十五年,罗雄酋者继荣叛,《罗平县地志》称:“乱事平后,遂将罗雄之'雄’改为'平’,名曰罗平,以志其平乱之功云。”

师宗县,《元史·地理志》:“师宗州,在(广西)路之东南。昔爨蛮逐僚、僰等居之,其后师宗据匿弄甸,故名师宗部。”今师宗县即以师宗部为名。

陆良县,清乾隆《陆凉州志》卷1《星野·气候附》:“凉之风气和平,无甚严寒酷暑,即当夏令稍阴雨便清凉。春秋多风,隆冬少雪,大都阳燥之气多,阴湿之气少,四时花开不断。”当时邑人牛星辉以“凉”字意薄,倡导改“凉”为“良”,更名陆良县。

会泽县,雍正五年(1727年)置会泽县,因境内金沙江、牛栏江、小江、以礼河等数水汇合而得名,隶云南省。

玉溪市,因横贯玉溪市区的珠江源头之一的玉溪大河(州大河)河水澄碧透亮,如玉带潺潺流淌在万亩田畴之中而得名。

红塔区,红塔区因山体顶部耸立有元代所建白塔而得名,红塔原名白塔。位于云南省玉溪市东南约二公里的文笔山上,元代始建,清代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重建。1958年将白塔涂为红色,更名为“红塔山”。

江川区,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南诏向东兼并黎州等地后,设河阳郡。郡治下设江川县,“江川”之名始此。因“绛”与“江”同音,故取名江川。

澄江县,1913年,废澄江府改为河阳县,后因与河南省的河阳县重名,改为澄江县,据《云南郡县释名》澄江府条称:“府城南受星云(抚仙)湖,泓涵清澈,一碧万顷,澄江之后以此。”

通海县,现在的通海县由原通海、河西两县合并而成。传说昔日水涝不通,元代有神僧以杖穿穴泄水而得名;河西县因县治在杞麓湖以西而得名。

华宁县,《云南省(伪)民政厅<有关各县更改县名>宋卷》说:“有谓华盖山为黎县主山,山上有宁寿寺为县中名胜,拟即根据于此,定名为华宁县。”可见华宁是取县境主山“华盖山”有山上的“宁寿寺”二名首字为名。

易门县,元初设洟门千户所,属巨桥万户府,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为易门县属中庆路。《元史·地理志》中记载“县西有泉日洟源,讹作易六”,易门因讹传而得名至今。

峨山彝族自治县,原名嶍峨县,《清史稿》记载:“县治东北嶍山,其后峨山,县以此得名”。嶍山、峨山连为一脉,古人取两山名之首字连用得县名,即“嶍峨县”。1930年嶍峨县改名峨山县。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读史方舆纪要》卷115临安府宁州新平县:“明朝为丁苴白改夷所据。万历十九年,夷酋普应春叛,讨平之,置新平县。”取“新近平定”之意。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清光绪《全滇纪要·疆域纪要》第一元州直隶州“河道”称:“礼社江流至鄂嘉后即为元江,盖即州名所自始。”是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以境内元江为名。

昭通市,清雍正九年(1731年),对昭通实行改土归流后,统治者为了标榜其功绩,企图“青史留名”,摧垮当地土著的心理防线,云贵总督鄂尔泰认为“乌蒙者不昭不通之至也”“举前之乌暗者易而昭明;后之蒙蔽者易而宣通”改“乌蒙府”为“昭通府”。

昭阳区,2001年撤销县级昭通市成立县级昭阳区。

鲁甸县,鲁甸为彝语地名,意为彝族居住的平坝,清雍正五年(1727年)改土归流,在鲁甸境内置古寨巡检司,清雍正九年(1731年)修筑鲁甸城,设鲁甸厅。

巧家县,据《巧家县地名志》记载:“系初开辟时一夷人之名,附城一带,先年系渠领有,此士身殁,后人几以此二字命其领土,设县治时,亦即以此二字命名。”(另说:“巧家”二字,系开辟初当地的彝族头领“曲古都家”的简称“曲家”,后演变为“巧家”)。

盐津县,因产盐设渡而得名,历史上曾设渡于城北之盐津坝,原名为盐井渡,清雍正五年(1727年)改土归流,次年置云南乌蒙府大官厅。1731年改名昭通府大关厅盐井渡巡检。民国二年(1913年)改设大关县,民国六年(1917年)从大关县中分设盐津县。

大关县,由大关厅演变而来。雍正六年(1728年)于大关屯置厅。大关一名的出现,最早载于《清史稿.地理志.云南>>:“雍正六年设大关通判,九年设府同知,驻此,移通判驻鲁甸。”大关县名是因地形命名的;大关其本意是关口,关隘,关卡,关塞重叠,“要经五尺道,必闯数十关。”

永善县,雍正六年(1728年),清廷镇压米贴彝民,改米贴(彝语为打仗出名的地方)为永善,意在安抚百姓,使其“弃恶从善,永为良民”。

绥江县,雍正十年(1732年)为永善县分署,设县丞。1909年在分县地置靖江县(正县),因与江苏靖江县同名,宣统二年(1910年)改称绥江县,寄寓江边两岸民众和平安宁之意。

镇雄县,嘉靖五年,废除芒部土司的世袭,改芒部土府为镇雄府,据《镇雄地名志》的解释“境内多雄关要塞,其治所为一方重镇,援引古为'屈流之大雄甸'之'大雄',改芒布部为镇雄。”

彝良县,《彝良县地志资料调查表》:“彝良在昔为乌蒙部所领之易良蛮部地,易亦作益。元置芒部路军民总管府,领益良州,即其地也。命名'彝良’,盖取良善之意耳。”1913年置县。

威信县,古名卫靖司,谐音更名为威信,取国家宣威立信与民之意。1936年设县。

水富县,1981年8月14日,国务院批准成立水富县,将原水河,水东,安富三公社各取一字合称“水富”。

保山市,明置保山县。因县治西有太保山,故名。1983年设市。又称永昌。

隆阳区,《九隆山记》记载:“保山县西之九隆山,历史上得名最古,有名胜古迹。西至沙河,东临郡治,横广四公里。” 以九隆山得名。

腾冲市,元置腾冲府。据《徐霞客游记》:“以地多藤,元名藤州。”“冲”,意为滇西户门,是通往印缅交通要冲。1913年设县。

施甸县,元代称石甸,明改为施甸。1962年析置施甸县。“甸”似为彝语,意为“坝子”、“平地”。

龙陵县,1913年设龙陵县。原名勐龙。勐龙系傣语,意为陵墓区。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改称龙陵,为傣语意译,并引申为皇帝墓或龙脉大地。

昌宁县,1935年设昌宁县。取“昌盛安宁”之意命名。

丽江市,清置丽江县。据《云南通志》:“江名丽水,源出吐蕃界,共龙川犁牛石下,本名犁水,讹犁为丽。”1961年改今名。又称巩本知。纳西族名称叫“巩本知”,“巩本”为仓廪,“知”即集市,丽江古城曾是仓廪集散之地。

古城区,因南宋丽江古城得名。

永胜县,《云南省各县疆资料》:“永北之名,因永宁,北胜而起。”然永北有永远败北之意,故改名永胜,以求祥瑞征兆。1934年改永胜县。

华坪县,清置荣坪县。1912年改为华坪县。以华荣庄,旧衙坪各取一字而得名荣坪县,1912年改华坪县。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以玉龙雪山得名。

宁蒗彝族自治县,1936年设宁蒗设治局。由元时永宁府、蒗蕖州二名各一字而得名。1959年改今名。

普洱市,清置宁洱县。1950改普洱县。因普洱山而得名。

思茅区,1913年设思茅县,因思茅村而得名。

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宁洱曾是一片水湾,是哈尼先民——濮人聚居的地方,称为“水边的寨子”,哈尼语发音为“普洱”。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1916年设墨江县,因阿墨江而得名。江因阿木人居此而得名阿木江,后变为阿墨江。1979年改今名。

景东彝族自治县,清置景东厅,1913年改景东县。县西有景董山,以在景董山之东而得名。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1913年置威远县。1914年改景谷县,因县西有景谷江而得名。1985年改今名。

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明置镇沅州,因沅江而得名,取威镇沅江之意。1913年设县。1990年改今名。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1929年由元江、墨江、宁河等县析置,故名江城县。1955年改今县。

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1954年设孟连傣族拉枯族佤族自治区。因旧为孟连长官司地,故名。1959年改今名。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1914年置澜沧县,因县有澜沧江而得名。1959年改今名。

西盟佤族自治县,原属澜沧县,1965年以澜沧的西盟区设今县。县因区得名。—说县在西盟山区,故名。

临沧市,1913年置缅宁县,1954年改临沧县。因临澜沧江而得名。

临翔区,以区政府驻地凤翔街道而得名,又称勐缅、缅宁、临沧。

凤庆县,1954年改顺宁县为凤庆县。县治驻凤山镇,故县以镇为名。

云县,明置云州,1913年改云县。因彩云为名。一说县在云岭之南,故名。

永德县,1963年析置永德县。县有德党镇,故取名永德。

镇康县,元设镇康路,因镇康河得名。1913年改县。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1929年置双江县,因澜沧江纵于东,小黑江横亘于南,在东南角上汇流,故名双江。1985年改今名。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明设耿马安抚司,1952年设耿马县。1985年改今名。“耿马”的“耿”系傣语,意为“地方”、“地域”。“马”为汉语。即“有马的地方”或“跟着马找到的地方”。

沧源佤族自治县,1937年设沧源设治局。因在澜沧江支流之源而得名。1952年设沧源县,11964年改今名。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德宏”是傣语的音译,“德”为下面,'宏'为怒江,意思是:“怒江下游的地方”。

芒市,傣语为“黎明之城”,2010年7月,潞西市更名为芒市。

瑞丽市,1935年置瑞龙设治局。1952年改县。瑞丽江流经县境,故名。今瑞丽具有吉祥美丽的新意。1992年设市。

梁河县,1935年置梁河设治局,1953年改今名。因河而得名。

盈江县,1935年置盈江设治局,1952年改盈江县。境内有盈江,故名。

陇川县,1952年由设治局改陇川县。县东有陇川江,亦曰麓[lù]川江,故名。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因怒江由北向南纵贯全境而得名。

泸水县,1935年置泸水设置局,1952年改泸水县。以泸水得名。

福贡县,1935年置福贡设治局。1954年改县。县西有高黎贡山,取“幸福的高黎贡山”意命名。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1935年设贡山设治局,1954年改贡山县。1956年改今名。因高黎贡山而得名。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1912年设兰坪县,县治在白地坪。以原名“兰”和白地坪之尾字而得名。1987年改今名。

迪庆藏族自治州,藏语意为“吉祥如意的地方”。

香格里拉市,。香格里拉,是迪庆藏语,意为“心中的日月”。1933年,詹姆斯·希尔顿在其长篇小说《失去的地平线》中,首次描绘了一个远在东方群山峻岭之中的永恒和平宁静之地“香格里拉”。又称中甸。

德钦县,“德钦”系藏语,意为“极乐太平”。原名阿墩子,1935年以“德钦林”(林:藏语,意为寺院)之音,改称为德钦。

维西傈僳[lì sù]族自治县,清置维西厅,以在故维州之西而得名。1913年改维西县。

大理白族自治州,该自治州为古代大理的中心区域,故名大理白族自治州。

大理市,段思平建大理国,大理,即大治之意。一说大理系泰语,“大”意为“地”。一说大理为掸语稳渡之意。1913年设大理县,1983年设市。

祥云县,1929年设样云县。据《今县释名》:“汉武帝时,彩云见于白厓,县在其南,因名云南。”后改今名,取“吉祥的云南”之意。

宾川县,明置州,1913年设宾川县。因县西南有地名宾居,又邻金沙江,故名宾川。

弥渡县,弥渡古名勃弄川,相传古代是一片江洋浩瀚的水乡泽国,行者易迷津,故名“迷渡”,又称“弥渡”,清代为讳水患,改称弥渡。

永平县,汉永平中置博南县。元置永平县。以汉年号为名。

云龙县,唐初为匡州西境,蒙氏谓之云龙甸,元因置云龙甸军民府,明置云龙州,1913年改县。一说云岭和澜沧江横贯,故名。

洱源县,1913年置洱源县,因西洱河源出县北,故名。

剑川县,元置剑川县。县南有剑川,即剑湖之尾,曲流三折,形如川字,因名剑川。

鹤庆县,元置鹤州,因鹤川得名。后改鹤庆路,1913年改县。

漾濞彝族自治县,1912年设漾濞县。漾水、濞水合流为漾濞江,在县西。1985年改今名。

南涧彝族自治县,1965年设今县。县因水得名。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1913年置蒙化县,1954年改巍山县。因巍宝山得名。1960年改今名。

楚雄彝族自治州,该自治州因驻地楚雄而得名。

楚雄市,元置威楚县。明改楚雄县,设县时取楚地雄威远播之意。1983年设市。

双柏县,汉置双柏县。因建县时县衙门前有两株古柏而得名。

牟定县,元置定远县,《尚书》为髳人之地,诸葛亮经此,号为牟州。唐为髳州,亦名牟州。1914年取古地我“牟州”,“定远”之首字更名牟定县。

南华县,元置镇南州,1913年改为镇南县,1954年改南华县。因云南地居祖国的西南边疆,华字取其美丽的意思,故名南华。

姚安县,唐武德四年(621年)以其地民众多姓姚,因置姚州都督府。元取乱极思治,长治久安之意,置姚安路军民总管。1913年改姚安县。

大姚县,宋置大姚堡,有大姚河,源出镇南县北十八盘山,纳诸水入金沙江,县以河为名。元置大姚县。

永仁县,1929年由大姚县析置永仁县。取“永远施行仁义”之意。

元谋县,元置元谋县,元谋系傣语。“元”意为“飞跃”、“交配”,“谋”意为马,即俊马之意。“汉时居民以家马牧于山下,而元马之神自河出与之交产骏驹,居民神之。遂其为之立祠。“此地“灵泽所钟,常产好马,故命地为马”。县城北有元马河。元谋与元马意同。

武定县,元为无定路,明改府,清置州,1913年改县。得自路名,取“武功平定”之意命名。

禄丰县,元置禄丰县。据《今县释名》:“旧为禄琫甸,白村乌僰蛮居之,蛮语石为禄,甑为琫,江中有石如甑,故谓之禄琫,伪为禄丰。”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以境内红河得名。

蒙自市,“蒙自”,一说以县西坝子边缘目则山而得名,汉语讹为蒙自。一说目则为昧则目音转,系蛮语,意为山竹。一说系苗语“苗族之家”之意。明为蒙自县,隶属临安府。

个旧市,清置个旧厅。曾称古臼,传说从前蒙自有一村,古时安装着大石臼。人们称此村为古臼村。一说“个旧”系彝语地名:原称“个纠”,意为“矿石众多”。一说“个旧”系“果觉”的谐音,系彝语,意为“以养作的饭食”。1985年设市。

开远市,1913年设开远县,取开拓荒远边疆之义。1981年改为开远市。

弥勒市,元置弥勒州。系唐时东爨乌蛮一个部落酋长的名字,后来用作部名,称弥勒部。县名弥勒,有寄托弥勒佛保佑之意。清改弥勒县。

建水县,元置建水州,清改县。因水得名。据《元史》:“建水古称步头,亦云巴甸,每秋夏溪水涨溢如海,夷谓海为惠,□为大,故名惠□。汉语曰建水。至元十三年改名建水州。

石屏县,元置石坪州,因宋石坪邑而得名。一说以县南石屏山而得名。1913年改县。

泸西县,因县城建在古泸川之西,故名。

绿春县,“绿春”取六村的谐音。因县城周围青山绿水,森林茂盛,气候温和,四季如春,故名。

元阳县,该县地处元江之南,此为少数民族聚居地,解放前属土司统治,建国后少数民族从黑暗统治下解放出来,见到了太阳,故名元阳。

红河县,因县城濒临红河南岸而得名。

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云南省金河行政委员区域地志资料册》载:“因城治在铜厂道路有金河一条,距城约三十余里,即以'金河’二字定名。”又《云南省伪民政厅<关于更改县名及设治局土名译音>案卷》平河行政区域平河县释名条称:“区内有平坝河,由紫溪流入新安,汇归老猛河,流绕全区境内,故名平河。”金平县系由金河、平河二设治局各取首字为名。

河口瑶族自治县,1950年设河口市。红、白两河流会于此,故名。1955年改河口县,1963年改今名。

屏边苗族自治县,因境内屏山(今大黑山)犹如边防屏障,巍然屹立于县城北缘,1933年,定名“屏边”,即屏障边疆之意。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该自治州以自治州人民政府所在地文山县为名。

文山市,清置文山县。以东文山而得名。

砚山县,1933年设砚山设置局。砚山以维摩山顶水池之特殊地貌形状像砚台而得名。1935年改砚山县。

西畴[chóu]县,1929年设县。据《西畴县地志》:“县属全境,分西洒、畴阳两区,取各区之首字,故命名曰西畴县。

麻栗坡县,1950年设麻栗坡市,1955年改县。麻栗坡,以附近生产麻栗树,而街市适建于山坡得名。

马关县,1914年设马关县。县境有马白关,因以为名。

丘北县,清置丘北县。因县北有邱北山而得名。据《邱北县志》:“邱,阜也,

高也。境内诸山,惟暮治峰极高,治城在暮治之北,故曰邱北。”

广南县,1913年设广南县。因广南昔为广南西路宣抚司属境,其地又当广西直隶州之南,故名。

富宁县,清设富州,1927年设富宁县,系因元时曾于此置过安宁州,后又将安宁州并入富州,故名。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双版纳”系傣语,“西”为“十”之意,“双”为“二”之意,“版纳”原意为“一千田”,是比县小、比区大的行政单位。“西双版纳”即“十二个行政单位”之意。古代傣语为“勐巴拉娜西”,意思是“理想而神奇的乐土”。

景洪市,1960年置景洪县。景洪,系傣语,“景”意为“城”,“洪”意为“黎明”,即“黎明之城”。1993年设市。

勐海县,1984年版《勐海县地名志》说,“勐海”系傣语地名。“勐”意为平坝或区域,“海”意为厉害或恶。“勐海”意为厉害之人居住、管辖的平坝或区域。

勐腊县,1958年合并为易武县,1960年改勐腊县。“勐腊”系傣语。“勐”为坝子,“腊”指茶。此地产茶,历史上是所谓“六大茶山”之一,故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