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元宵月正圆 引子
2019-10-23 | 阅:  转:  |  分享 
  
01元宵月正圆引子调寄鹧鸪天万里黄河万里长,桑田沧海总感伤。忽来一场寒彻骨,方得梅花扑鼻香。天碧碧,水茫茫,渔樵晚归话凄凉。人间多少不平
事,都被诗人写几行。话说明季洪武年间,元宵之夜,时时烟花,处处箫管。唯独城郊的灵谷寺,虽然红灯高挂,却很少有香客往来。只有院中沙弥
,不时在长廊走动。寺中方杖是一位中年人,法号一灯大师。此人天生善良,为人厚道,出生在殷实的书香之家,生活富裕又宽松。后因社会动乱,
父母亡故,兄弟姐妹失散,这才出家为僧。此人学识渊博,精通易术,与张三丰交往深厚。不过,一灯法师为人低调,故而影响力较张三丰低些。元
宵之夜,法师以经书为伴,翰墨为乐,倒也不甚孤独寂寞,逍遥自在。今夜月正圆,一灯大师回忆往事,夜不能寐。他步出大厅,来到院内。院中的
一棵桂树,树荫遮住了长廊与东厢房的连接处,月华从树荫中透过来,照得石磴反光如镜。大师叹了口气,想当年初来时,桂树身细如拇指,如今已
经参天。树犹如此,人生何堪。于是低吟道:“利欲贪时官吏沦,藏书能字不为贫。山歌小曲听多少,富贵荣华过眼云。朝写字,暮编文,读书万卷
笔有神。老天眷顾山松寿,世间虚多我自真。”调寄鹧鸪天正当大师刚刚吟罢,只听一人大笑道:“师兄好雅兴!”大师回头看时,原来是好友张
三丰来访。不由得喜出望外。两个人在月光下,谈古论今,好不快活。张三丰,何许人也?张三丰,原名叫做张全一,也叫张君宝,张三丰是他的号
。张三丰游历到宝鸡,见境内有连成一片的三座山峰,就给自己改名为张三峰,后人慢慢演变成了张三丰了。此人长得又高又大,大耳朵,圆眼睛,
浓密的胡子,活像济公活佛。张三丰对儒、佛、道三教,都有很深的造诣。上通天文,下通地理,尤其精通易术、经商术,武功也相当了得,并创太
极拳。在当时是一位很神秘的人物。不过此人隐藏山林,连皇帝想见他一面都难,更不用说普通的百姓了。两个人谈天说地,非常快活。张三丰道:
“师兄词中说,‘老天眷顾山松寿,世间虚多我自真。’师兄也称得起这个真字了。我也有一首鹧鸪天,你听听如何?”说罢吟道:“少私无欲不沉
沦,不慕富贵不厌贫。高官厚禄见多少,青云不堕有几人?少说话,多编文。讨厌庸俗不迷神。寿命长短天赐定,不求福禄只求真。”两个人说说笑
笑,看看月上东楼,院内有些凉意,便进入僧房内叙谈。再说这南京当时有三大寺庙,分别是灵谷寺、报恩寺、天界寺。这灵谷寺地形是“左群山右
峻岭”之间的一片谷地,山有灵气,谷有合水,故而命名为“灵谷禅寺”。朱元璋曾经当过和尚,因此对禅寺非常重视,隔三差五的对禅寺进行巡视
,并敕封寺名“灵谷禅寺”。灵谷寺大门是一座三拱门的门厅。大门正南有一个月牙形放生池。大门后的过雨道是无梁殿。坊前置一对汉白玉雕成的
貔貅。墙后是松风阁,建于几十级台阶之上,九楹二层,外有回廊,四周红柱环绕,二楼为中空式。阁后甬道正中置宝鼎一座。上刻“名鼎垂勋”四
字。宝鼎向北是灵谷塔。无梁殿东有大雄宝殿、大道觉堂、观音宝阁、藏经楼、弥勒殿等建筑。俗话说无巧不成书,在这元宵之夜,百姓们都沉浸在
欢乐中时,而朱元璋这位皇帝却愁容满面。他最喜欢的太子朱标逝世了。而皇孙朱允炆年纪幼小,且羸弱,想把皇位传给朱允炆,其他皇子位高权重
,害怕皇孙驾驭不住,因此苦恼。这时他想起自己曾出家为僧时的方丈一灯大师,从龙兴寺来到灵谷寺做了方丈,就想到灵谷寺预测一下吉凶。因此
,趁元宵之夜,悄悄地带上孙子朱允炆和太监郑和,三个人打扮成普通百姓模样,来向方丈予测一下吉凶祸福,也不便带侍卫,就匆匆忙忙前来灵谷
寺求神问卜。当朱元璋领着孙子朱允炆来到院内时,小沙弥报与方杖。虽然是微服私访,当朱元璋一行人来到寺院,一灯大师也一眼便能认出来。一
灯大师认出是当今皇帝,知道一定有大事相问。他知道朱元璋这个人生性多疑,一句话说不好,便会带来杀身之祸。而张三丰头脑灵活,且学识渊博
,自己不便出面,便让张三丰应对。因朱元璋没有见过张三丰,所以,张三丰可以假装不认识,这样,就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张三丰也不推
辞,就坐在案子前,朱元璋领着孙子上香,但并不向佛像跪拜。径直来到案前,向张施礼。张三丰还礼,口念:“阿弥陀佛!”问:“施主所问何事
?”朱元璋说:“问问孙子的前程?”张三丰示意朱元璋抽签。朱元璋说:“请大师测字!”说罢用手指沾水在廊柱上写了一个‘灯字’。张三丰说
:“一灯大师远游未回,我暂时代理方丈主持僧事。因学识浅陋,给施主测字,可能有误,请施主见谅。这灯字右为登,登字写在廊柱,预测此孙久
后必登大宝,无人可及。不过柱为木制,木生火,灯字拆开左边也为一火字,这说明火太盛,柱虽坚固,须要用心保护,小心灯烛,方保无忧。一旦
失火,廊房难保!”朱元璋闻言大惊,寻问破解之术。张三丰闭了双眼,口中念念有词,好大一会,道:“佛有好生之德,也不难。须准备一套僧具
,还有袈裟等物。世间万物皆有定数,不可预知。阿弥陀佛!”说罢,双眼紧闭,再不言语。朱元璋见状,也不便亮明身份,只好向张三丰辞别。你
道这张三丰是何等样人,元宵之夜,见朱元璋领着孙子朱允炆前来,一定是让孙继承大统,但又不放心,所以才前来问卜。张三丰见朱允炆天生善良
,又过于赢弱,恐怕久后有变,所以说出以上的话来。待朱元璋走后,一灯大师便从内室走出,两人相视一笑。一灯大师对张三丰说道:“朱元璋此
来,定有大事。不然,怎会在元宵佳节前来问卜”?张三丰笑道:“凡事都有定数,乐极生悲,否极泰来。今夜还会有两起人来”?一灯大师诧异道
:“怎见得”?张三丰道:“此时正是戌末亥初,君先临,臣必随,财必损。易经云,乾为天乾上乾下,上九曰“亢龙有悔”,何谓也?子曰:
“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话未完,沙弥秉报,又有一老一少前来
求卦问卜。一灯大师更是惊讶!只见一老一少两人来至大厅,一灯大师与张三丰案子前坐定。见那来人是一位中年人,大概四十多岁,面貌堂堂,身
边的童儿,也十分的乖巧。上香,跪拜后,来至大师案前。那男子说道:“弟子姓王名迁,凤阳人氏,在金陵开一爿小店,现在天下初定,为小儿淡
庵问一问前程”?一灯大师示意抽签,那王迁和朱元璋一样,也是来拆字的。随即在地上写了一个灯字,让大师预测。一灯大师道:“我的这位师兄
,最善测字,让其测测如何”?王迁曰,诺。张三丰望了一眼灯字,只见字体端正秀丽,知道此人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再看其子,也十分俊俏可爱
。于是说道:“此灯字,右为登字,登字写在地上,此子一定登科,平步青云,前程锦绣。将来一定成为国家栋梁。地为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
木,当然富贵。不过,金克木,木生火,灯字右旁为一火字,必定有一场争斗。官场如战场,战场自然有损伤。俗话说,高有高的危险,低有低的平
安。凡事都有两重性,不得不慎”。王迁求大师破解之术,张三丰笑道:“破解之法,说难也难,说易也易,这为官之本在于当官一任,造福一方;
为官之理在于造福于民;为官之德在于清廉;为官之义在于明法。只要记住这四句话,可也”!王迁便向箱子里投下数枚银元,向两位大师拜谢而去
。待王迁父子走远,张三丰笑道:“这时我的徒儿也快到了”!话音刚落,沈万三领着儿子沈荣走进寺院内。沙弥报与一灯大师。张三丰说道:“师
兄,我的预测怎么样”?一灯大师大惊,道:“师弟真乃神人也”!那沈万三领着儿子沈荣,来见一灯大师,见张三丰大师也在,忙向前行礼,一面
又让沈荣向张三丰叩拜。张三丰道:“不必多礼”!又道:“尊翁在这元宵夜携子前来,一定有大事问卜”?沈万三道:“不瞒大师说,因天下初定
,为讨得皇帝欢心,倾尽家财为金陵修筑城墙,不但得不到嘉奖,反而受到处罚,一家发配到云南去。听说云南闹饥荒,又靠近大海,海盗非常猖獗
,去了一定凶多吉少!求大师问问前程如何”?沈万三说完,随即拿出一枚铜钱,上面贴有一灯字,让大师拆字。张三丰笑道:“果然是元宵之夜,
张灯结彩,灯火通明,连施主都测这个灯字。前二位施主,一个把灯字写在廊柱上,一个写在地上,今又把灯字写在铜钱上,这一定与钱财有关。常
言道,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虽然遭遇不兴,钱财还会复来的。不过,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有利也有弊。虽然木生火,倒也无大
碍。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而辍广,君子不为小人匈匈也辍行。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
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智慧的人会将财富作为仆役,愚笨的人会成为财富的仆役。皇帝最怕富可敌国的人。你修城墙,本来是好事,可在皇帝眼里
,你就是一个富可敌国的人,当然不高兴了”!沈万三请求破解之法,张三丰道:“人说金钱是许多东西的外壳,却不是里面的果实。它可带来食物
,却带不来胃口;带来药,却带不来健康;带来相识,却带不来友谊;带来仆人,却带不来他们的忠心;带来享受,却带不来幸福和宁静。凡事适可
而止,不可强求。今日元宵之夜,先来君,后来臣,最后是来有财人。注定你们三个是有缘人,要好好珍惜。”一灯大师道:“人说家,简单温馨好
;人,自然顺眼好;爱,淡然绵长好;财,丰衣足食好;事,十有八九好;业,适合自己好。阿弥陀佛!灯者,明也,元宵之夜,三施主均以灯问卜
,都是与灯有缘人。灯红酒绿不为美,灯火辉煌方为上。上至君王,中至将相,下至富豪,能为世人照照亮,指指路,功德无量。”沈万三道:“多
谢大师指点迷津,来日一定重谢!”说完,沈万三拜辞一灯与张三丰,领着儿子走出大厅。再说这朱元璋领着孙子朱允炆从大厅走出后,并没有马上
离开,而是瞻仰这灵谷寺,孙子朱允炆,年幼好玩,他离开朱元璋,到院子里各处观看。而朱元璋心事重重,故而落在后面。郑和紧跟主人身后,不
敢远离。再说王迁与沈万三领着各自的儿子出来后,也没有离开,而是相互寻问姓名,坐在亭子里亲切地交谈起来。淡庵与沈荣因年龄相近,并不感
到生疏,好像朋友一样,说说笑笑,玩得甚欢。两小孩离开各自的父亲,一块儿玩耍,不一会又遇到了朱允炆,三个小孩聚在一起,似久别重逢的朋
友,无拘无束,很是融合。三个十多岁的孩子在一块,不像成年人那样,心无城府,无话不说,无话不谈。后来互相问姓氏年龄,朱允炆说,我姓朱
,十四岁,元月生,名叫炆炆。王淡庵说,我姓王,十四岁,四月生,名叫庵庵。沈荣说,我姓沈,今年十四岁,七月生,名叫荣荣。朱允炆,说:
“我们都是同年生人,实在是太巧了,我们能成为朋友吗?”王淡庵,说:“当然可以了!还恐高攀不上呢!”沈荣,说:“你们是大哥,二哥,我
就是小弟了。”接着沈荣又说:“听人说,异姓兄弟,还要拜天地发誓言呢!”朱允炆说:“那好,今天是元宵佳节,花好月圆,我们就对着月宫娘
娘发誓吧!”于是三个小孩,学着大人的样子对月而跪,一齐说道:“元宵月正圆,一齐祷苍天。结义为兄弟,终生心不变。”三个孩子念了誓言,
便在各庙房观看,他们看了观音菩萨像,千手千眼菩提,还看了如来佛像。沈荣道:“听师傅说,佛祖释茄穆尼原来是一位王子,为了普度众生,放
弃了帝位成佛的,成佛时说道,天下之大,唯吾独尊。”王淡庵道:“有的人一开始便出家为僧,后来做了皇帝的。有的人是半路出家的。家父说人
生难料,命运一半在天,一半在人。”朱允炆道:“我的师傅姓周,教我安邦治国的道理,治国之本在于民,在于信,在于道。圣人云,水则载舟,
水则覆舟。”沈荣道:“我的师傅姓张,他的学问可大呢!教我如何做人,如何致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王淡庵道:“你们的师傅都很有学问
,我的老师是父母,听父亲说,还要给我寻一位老师呢?”朱允炆说:”那就请我的老师吧!“沈荣说:”请我的老师吧!“王淡庵说:“我可做不
了主,还是听父亲的吧。”朱允炆说:“我师傅说,不管当官也好,为百姓也好,为僧侣也好,只要社会平安,一切就好。”王淡庵说:“父亲说,
当官虽然有权有势,但想当官的人太多,明争暗斗,勾心斗角,没有当个教书先生好。长大了我想当个教书先生,我可不愿为僧。敲木鱼,伴青灯,
托钵化缘,天天念经,没意思。”沈荣说:“我也不愿为僧。听师傅的话,好好读书,做个大学问的人。经商做买卖,有了钱财生活才会好。到老了
就居住在山林里,好好研究学问,过着神仙般的生活!”朱允炆说:“你们的理想都很美,可我做不到。老师教我治国理政,要为百姓谋福。”王淡
庵说:“那是帝王的事,是大本领的人才能办到!如果处理不好,也是很危险的。”沈荣说:“当帝王有什么好,整日担惊受怕的,操心费力,一旦
乱臣贼子兴风作浪,生命也是很危险的。”朱允炆说:“如果我做了皇帝,一定封你们为卿相,因为咱们是兄弟,一定会支持我的。如何真有乱臣皇
位不保,非得当和尚才能保住生命时,咱们还能是朋友吗!”王淡庵说:“当然是朋友了!同甘共苦,共患难,才是真正的朋友呢!”沈荣说:“咱
们三人既然是朋友,不管是谁有难,那怕是死,也是要相助的!”朱允炆说:“现在天下安定,那样的事是不可能发生的!”三个孩子边走边看,见
寺院里有许多石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说起这石碑,从汉朝开始,碑刻逐渐多了起来。人们为了纪念先人,尤其是那些高人的丰功伟绩,纪录在碑
刻之中,便能一代一代传下去。石碑上的文字,大都是歌功颂德。后来,百姓们也用石碑纪念自己的祖先。王淡庵说:“家父说,这石碑的用途大着
呢!把祖宗的训戒刻在石碑上,可以永远地保存下来,让后人永世不忘。”沈荣说:“有些碑碣非常珍贵,也有些碑碣毫无价值。比如说,那些树立
在野外荒草中的石碑,上面只有名子与日期,并没有碑文,无人前来瞻仰与观看。即使看了,也只是个名子,并不知道墓中人有什么经历与业绩,还
不如不立。”朱充炆道:“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把那些做好事、有功德的人刻在石碑上,给世人树立一个榜样。”王淡庵道:“我觉得名利并不重
要,重要的是经验与教训。能把对世人特别有用的良言益语,刻在石碑上,那才真正有意义呢!”沈荣道:“朱大哥,如果你有刻骨铭心的话,是否
也要刻在石碑上呢?”朱充炆道:“如果我有特别特别要说的话,要告诉世人的话,刻在石刻上,那就显得太小气了。我要石匠刻在大山之中,刻在
悬涯峭壁上,那才叫大气哩!”沈荣道:“大哥好大的口气啊!”三个人说着笑着走着,不知不觉来到了灵谷塔。这灵谷塔好高。王淡庵说:“这么
高的塔,敢爬到顶吗?”朱允炆与沈荣都说敢,于是三个孩子开始上塔。再说朱元璋与郑和不到了无梁殿,这才发现不见了孙子朱允炆,急忙让郑和去找。郑和找了好多地方,只累得气喘吁吁。最后来到了灵谷塔,只得一级一级的向上爬。待上到最高一层时,我的天,发现了三个孩子,其中一个是皇孙朱允炆。郑和道:“我的主子,你让我找得好苦啊!你怎么敢上这么高啊!”朱允炆说:“怎么不敢呢?匠人能建这么高,他们才是最勇敢的人呢!”郑和道:“光有勇敢还不行,还要有智慧。”是的,智慧是最重要的。没有智慧是不行的。历史上,哪朝哪代长期平安过?人生能一帆风顺吗?答案也是否定的。孩子们的想法是天真的,摆在他们面前的路,是曲折坎坷的,社会也是动荡不安的。一首临江仙道出了他们的前景。词是这样的:不舍昼夜江河水,浪花送尽苍生。王子公卿与富翁,风雨几秋冬,转瞬万事空。富翁散财隐山林,卿相自愿书匠工,王披袈裟做了僧。初衷成旧梦,只有夜寒风。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1
献花(0)
+1
(本文系东天诗馆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