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让秦国真正崛起的人物,诸葛亮都向他学习,可惜鲜为人知!

 百家杂评 2021-02-23

关于秦国崛起,最广为人知的人物就是商鞅,李斯的《谏逐客书》和司马迁的《史记》都有指出了这一点。

《谏逐客书》: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然而,商鞅为秦国打了胜仗, 却为何要将河西之地又送给魏国?固然有魏武卒,以及庞涓击败商鞅的因素,但更重要的原因在40余年之后,司马错一语揭开,即“今王地小民贫”,无力支撑秦国占领河西之地!

说到底,商鞅变法,只是加强了朝廷对全国资源的集中掌控,实现了不健康的“国强”、“兵强”,但秦国依然是“地小民贫”,与关东国家相比整体实力还是不足。

那么,让秦国真正富强和崛起的到底是谁呢?就是上文提到的司马错!

商鞅让秦国更有秩序,资源掌控利用能力更强,但秦国地盘就那么大、人口就那么多,商鞅变法带来的提升,总归有一个限度。

就好比种田,商鞅变法让秦国田地产出增加了10%—20%,但绝不可能翻倍,因为以当时的科技条件来说根本达不到。

然而,司马错却让秦国真正富庶和强盛,所采取的办法就是消灭蜀国,既消除背后隐患,又获得天府之国相助。

316年,位于四川的巴国和蜀国互相攻打,都向秦国求救。《史记·张仪列传》记载,“秦惠王欲先伐韩,後伐蜀,恐不利,欲先伐蜀,恐韩袭秦之敝”,因此犹豫不决。

张仪主张应先攻打教训韩国,再攻打蜀国,所谓“亲魏,善楚,下兵三川,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于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可见,张仪认为先攻打韩国,有利于奠定秦国王霸之业。

然而,司马错却力排张仪之议,认为秦国地小民贫,尚不具备成就王业的条件,宜从易处(攻打蜀国,而非韩国)着手,增强国力。而且,攻打韩国将导致诸侯联合对抗秦国,攻打蜀国则既可得其人力、物力以充实军备,还可占据有利地势顺水而下攻打楚国。

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今王地小民贫,故臣愿先从事于易........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焉。

国富需要广其地,强兵需要富其民,秦国打下蜀国,可以“广国富民”,这才是秦国崛起的真正原因!而且,司马错认为蜀国“有桀、纣之乱”,秦国灭之师出有名,可为秦国积德。

最终,秦惠王采用司马错之策,灭了蜀国之后(次年灭了巴国),《资治通鉴》中记载,“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更为惊人的是,秦国消灭巴蜀仅仅只过八年,就取得了重大成果。

《华阳国志·蜀志》:司马错率巴、蜀众十万,大舶船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指汉水)伐楚,取商於之地,为黔中郡。

可见,秦国不仅获得了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还消灭了背后隐患,以及获得一个攻楚的战略要地。有钱、能打、没有后顾之忧,这样的秦国才真的可怕,而不是司马错之前“地小民贫”的秦国。

因此,从长远来看,秦国占据天府之国后,才真正崛起,真正奠定王霸之业,后来发展证明了司马错眼光。40年后的长平之战中,通过巴蜀栈道,白起获得了源源不断的粮草供给;秦始皇一统天下,都离不开巴蜀的丰富资源,比如巴蜀的寡妇清,就对秦始皇帮助非常大。

五百年之后,东汉末年的诸葛亮,复制了司马错的观点,《隆中对》中提到“益州(巴蜀)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就是劝说刘备占据巴蜀之地。那么,诸葛亮到底学的是刘邦,还是司马错呢?

明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四中记载:“读此,始知诸葛公乃有粉本。后贤信诸葛公亦烂读《国策》(“司马错论伐蜀”出自《战国策·秦策》),则其烂读,可无俟再劝也。”可见,金圣叹认为诸葛亮学的是司马错。其实,刘邦诸葛亮的攻略四川之策,鼻祖都是司马错。

令人遗憾的是,谈及大秦帝国的崛起,人们习惯性的认为商鞅变法,而真正的关键司马错却鲜为人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