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朋友们齐聚忆路遥 | “纪念路遥诞辰七十周年”座谈会

 新华书店好书榜 2019-10-23



“卅年重聚说路遥—纪念路遥诞辰七十周年”
座谈会成功召开,老朋友们齐聚忆路遥

2019年10月22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第一会议室,由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陕西省作家协会、人民文学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卅年重聚说路遥——纪念路遥诞辰七十周年”座谈会成功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刘跃进,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张伯江,陕西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钱远刚,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周明、白描、曾镇南、白烨、李炳银、李国平、施战军、邢小利、厚夫等著名评论家,程光炜、王兆胜、赵勇、鲁太光、吴俊等知名学者,以及李建军、田美莲、周瓒、陶庆梅、杨早等当代室全体研究人员,参加了会议。著名作家、评论家阎纲先生因故未能到场,但发来了书面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建军主持

陕西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李国平主持
这次会议,是路遥老朋友们的一次相聚。与会的很多嘉宾,都是路遥生前的挚友、知音、同好。在路遥的写作过程中,他们与路遥交流探讨,为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开辟出了一条更为深广的道路;在路遥去世后的近三十年间,他们守护在路遥身后,为路遥的文学精神和理想摇旗呐喊。作为中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文学评论家、学者,他们认可路遥写作所昭示的精神和审美价值,并以挖掘和推广路遥文学写作的深度和经验为己任。

《路遥的时间:见证路遥最后的日子》

航宇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7月

今年是路遥诞辰七十周年,在这个特别的时间,大家相聚在一起,讨论路遥,纪念路遥,让路遥的文学精神继续发挥更强大的生命力。在座谈环节中,评论家们就路遥的文学成就与文学经验、路遥的创作与生活、《路遥的时间》所讲述的路遥生命最后的日子等议题展开了交流与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刘跃进

刘跃进:一个作家不在于写什么,而是看留下的作品是什么。在路遥的作品中我们不仅读到了现实主义的东西,而且还读到了浪漫的情怀。有时候我在想,在路遥身上有很多看得见的传承,包括对柳青的继承。我们读柳青的时候也有这种感觉,不仅仅是现实,也有理想的情怀。所以我觉得路遥这些作家有一个特点,尽管写的是苦难、奋斗,但是给人的永远是希望,是崇高和温暖。一个作品能达到这样的境界,能读,留下印象,就是永恒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张伯江
张伯江:路遥的作品是朴素而深沉,庄严又热情,表现的是充满诗意的崇高基调。这是李建军老师的原话,这代表当代文学编辑的心声。因为在路遥创作最活跃的时期,80年代,文坛追求的是角度的多样化、方法的多样化。多样化的追求不是坏事,但是现实主义作为一个最根本方向,还没有成熟起来;作为最打动人的力量,也还没有达到需要被抛弃的程度。

陕西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钱远刚
钱远刚:路遥是改革开放先锋,也是改革开放的参与者、建造者和书写者,他敏锐抓住改革开放的机会,中国社会伟大转型和关键的结点,对中国农村社会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分析和研究。他把自己融入国家利益和时代大潮中,深入火热的现实生活,用情、用心、用功书写改革开放新时代,这种文学创作精神反映了以柳青、路遥为代表的一批作家的精神风貌,体现了一个时代的陕西作家的责任担当。

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
臧永清:人民文学出版社跟路遥的关系非常深厚。一方面,从80年代初,我们的老主编们就开始与路遥合作,一直关注路遥的写作。另一方面,这些年来我们不光出版了路遥的作品,也在出版路遥研究的相关著作,包括厚夫先生的《路遥传》,到现在为止,发行已超过10万册。一本文学传记有10万册的销量,一是厚夫先生写得好,另外也能看出来好的合作关系能促进销售。
《路遥传:重新开启平凡的世界》
厚夫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1月
最近我们又出版了航宇先生的《路遥的时间:见证路遥最后的日子》,我读了以后非常受触动。在路遥生命最后的时间里,他的生活、他的一些困惑等等,写得非常好。我们也希望这本书能够像厚夫先生的《路遥传》一样受到欢迎。

著名作家、评论家阎纲

阎纲《平凡的世界》通过陕北地区父老乡亲极度贫困和失望所呈现的七情六欲,将艰难竭蹶的奋斗精神与巨大的社会冲突相交织,深刻地展示了贫苦农民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的阵痛与巨变。

王蓬回忆说,为了创作《平凡的世界》,路遥单单翻阅十年来的报纸就把手指的毛细血管磨出血,不得不换成手背继续翻阅。经过六年的拼搏,《平凡的世界》完成了。

乡党告诉我说,《平凡的世界》马上就要煞尾收笔,朋友们大摆宴席为他祝酒,但是最后的一段文字难产,一秒一秒地煎熬着。他终于为全书划上一个圆圆的大句号,疯子般地一把推开窗户将笔扔了出去,扔得很远,叫喊:“这是为什么、为什么?”然后,冲进厕所照镜子,对着镜子再行叩问:“我究竟为什么、为什么?”放声大哭。 我面前这个人是不是渴望生活、追求深沉的爱和自我精神实现、宁肯受磨受难、不惜割掉自己耳朵的梵·高?

27年了,人们没有忘记那里的土地和饥饿,没有忘记这个人充满个性色彩的刚强和介入,没有忘记他心心相印的高加林、刘巧珍、孙少安、孙少平、田润叶、贺秀莲、田福军、田晓霞以及彼此间脉脉含情的孤寡师母惠英嫂。

“神仙哟挡不住人想人”!“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人生,人们怀念路遥。

原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评论家周明
周明:今年是路遥诞辰七十周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作家航宇推出了《路遥的时间:见证路遥最后的日子》,作为对路遥特殊的纪念。这本书的出版,让我眼前不由得为之一亮,我内心多年的期待得到一个圆满的结果。为人写传的人不少,但是航宇可能是最特殊的一个。

他身为路遥的同事和朋友,在路遥生命最后的两年,如亲人般照顾路遥,也见证了路遥病重期间最后的沉重、抗争和无奈,记下了他对人间痛苦的承受与搏斗。他用深情的文字纪念这位优秀的前辈,尊敬的导师和亲密的朋友。路遥殉道式的写作、神秘的病情、隐秘的内心、固执的生活方式和写作方式、最后的感情世界等等方面,都在航宇的作品中得到了真实的反映。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作家、评论家白描
白描:我觉得路遥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说不尽的路遥。说起路遥来,有好多好多话要讲,现在纪念路遥。路遥的精神是什么,路遥最不平凡的地方是什么?我们看到更多的人讲到他与时代同步,讲到他的作品对年轻人的教化作用,励志,对苦难的认识,他的奋斗等等这一切都有。我觉得路遥的精神,他的蕴含远远比我们现在通常的评论家或者是读者所指出的要丰富得多。现代好多文学理论解释路遥的现实主义,是一个典范的现实主义创作的文学界的劳模。路遥的确是现实主义,但路遥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现实主义,他的现实主义里面有诗意,有温暖,有爱心,他冷峻的无情的那种批判的东西,不是以他见长的。他非常温暖人心。他赋予我们传统现实主义好多新的特征。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评论家白烨
白烨:在座的都是路遥勾肩搭背的朋友,说起来太多了,每个人都可以讲一上午。我想讲,回过头去看,80年代的中后期,追新求异的时候,路遥虽然不改变,但其实有他的丰富。他坚持的现实主义是对的,这个现实主义适合于他,同时也适合于中国读者的口味,所以他的作品几十年来畅销不衰。目前我们大家都比较局限于路遥写作的现实主义,确实现实主义是他成功的法宝。但是现实主义背后还有东西,刚才大家都谈到了,我觉得现实主义背后的东西非常重要,就是他的人民情怀。

著名评论家曾镇南
曾镇南:路遥是我最敬仰的作家,《路遥的时间:见证路遥最后的日子》我也看了一点。我觉得太可惜了,路遥的生活和写作和他的身体健康,让人想起来心里会心疼,太可惜了。但是路遥留下《平凡的世界》这么一部伟大的作品,这一部书,我觉得可以称作是伟大,为什么?这个变成经典,变成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纪念碑,这是由读者、由时间筛选的。时间是最公正、最无情的评论家。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评论家李炳银
李炳银:从路遥的作品、路遥的人生经历,我感觉路遥是一个有抱负的作家。有抱负这个词我觉得比较文雅,说得透彻一点,他是有野心的。这个野心不是那种歪门邪道的野心,而是他对自己的人生、对自己的文学创作是有高目标的追求的。所以,我们看到他的作品里面不像现在很多作家写小小的自我,写自己感觉的身边的生活,写自己身边的小事。他的作品都是胸怀天下,他的作品有很大的普适追求。他对弱者的悲悯是抱着很大的责任和使命。他的作品总是能让人在困惑的时候,郁闷的时候,艰难的时候给人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评论家程光炜
程光炜:今天来了很多路遥研究的学者,对我帮助很大。在新时期,路遥的研究材料是最多的,我们做研究的感觉很幸运。航宇的新著《路遥的时间:见证路遥最后的日子》出版,为研究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提供了更丰富的材料。

《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施战军
施战军:作为一个读者,我记得是在大学毕业前后的时候,最迷茫的时间里,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听到由叶咏梅老师编辑、李老师演播的《平凡的世界》,给我巨大的力量。那个时候我也带着一些挑剔的心里,因为那个时候的文学氛围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可现实主义。但是这部作品读下来,我发现它不是一部简单的现实主义作品。我在中国作协关于路遥的活动中说过一个观点,路遥的现实主义是忧郁气质中的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混响,有着苦难视觉中抗争意志与包容的统一、创作理想中天下百姓情怀与自我建功祈望的融合。这是路遥创作的基本特点。

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吴俊
吴俊:我要谈谈《路遥的时间:见证路遥最后的日子》这本书,这本书非常打动我。因为平时忙忙碌碌也没有时间把一本书从头到尾看完,而这本书我认真地看完了。从我个人来说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有批评家的眼光。我不认识这个作者,从跟路遥交朋友开始到现在,从二十多岁出头的年轻人到现在的中年人,航宇很早体现出一个批评家的眼光。二是跟作者的为人有关,他写出挚情挚爱的朋友的友情乃至亲情。三是跟写作伦理有关。我注意到这部作品的写作者是很多事情的亲历者,但是一些重要的段落,他因为没有亲历,就直接了当地说“我空缺了”,没有做猜测,这是写作伦理。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任编辑叶咏梅
叶咏梅:今天我一看名单,挺激动的,除了后面的两位其他的全都是熟人,今天又见面了。那么多人来纪念路遥,路遥一直没被冷淡,起码没有被我们的读者冷淡。一部好作品有两个检验,一个是时间历史的检验,一个是读者受众的检验。我是作为一个荣幸的第一读者做了本职工作。

陕西白鹿书院常务副院长、评论家邢小利
郉小利:我的题目是回望路遥。第一点对路遥的理解,路遥的文化心理结构是什么?我认为就是六个字,走出去、在路上。第二个我对路遥的理解,是路遥的不满反抗和追求。接下来我谈谈对路遥作品的认识。路遥的代表作,我认为是《人生》和《平凡的世界》,这两部作品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它们面对的当时的问题,我们说现实主义。

作家、路遥的好友海波
海波:我和路遥有三十年的交往,1965年的时候,我读小学五年级,他是六年级,家境贫寒,又都喜欢文学,我们走到一起,我们的关系一直没有中断,直到英年早逝。现在说路遥这个人比较“狠”。是“狠”,我说像我们这种家庭出生的人,没有其他的资源,只有牺牲我们本身的东西来维护我们的重点。比如说十个指头,要保证大拇指,在必要的时候就可以切掉四个指头。有人说为什么这个后生这么“狠”?可是我们想一想,路遥的“狠”不为了发财,而是写出了《平凡的世界》和《人生》,大家都不说最底层劳动人民的话的时候,路遥说出来,他是为老百姓,为我们的正义而“狠”,这个东西何乐而不为。

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延安大学文学院院长、《路遥传》作者厚夫
厚夫:今天的会议真是让我感觉到很激动,也很温暖,因为中国文学研究的最高单位文学研究所能够承办这次会议,足以说明引领中国文学风尚的文化担当,以及它的文化风度和文化气派。2015年的元月初,一个寒风凛冽的冬日下午,我专门去了路遥墓,给路遥送去人民文学出版社刚刚寄回的《路遥传》的初版本。这些年里许多朋友问我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给路遥写传记,我会说因为路遥的人生影响了我的人生,为他立传是我生命的自觉,回想点点滴滴我无限感慨。


王兆胜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
王兆胜:路遥是一个伟大的作家,无论是他的作品质量还是受众面都是非常突出的,奇怪的是学界不太受重视,甚至长期被看低或者是冷落,文学地位没有被凸显,这和研究者的错位不无关系。路遥七十周年诞辰之际,应该开启路遥研究的新航向,突破和克服现在的限制。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杨光祖
杨光祖:路遥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和最大价值在什么地方?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的人道主义,和对底层人物的关注,还有那种朴拙的美学追求。路遥这种诗意的现实主义,体现的是一个作家的良知,也是一种美学追求。有时候,我想,西北大地真的是需要路遥这样的现实主义写法,真的需要路遥这样一种表达方法,厚重,甚至有点笨拙。像江南才子,那是另一种写法。陕北那片土地,真的需要一种黄土一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陕北大地,甚至西北大地,需要一种朴实的,甚至笨拙的写法。

西安音乐学院教授、评论家仵埂
仵埂:在航宇的书《路遥的时间:见证路遥最后的日子》里面,我看到一点是特别喜欢的,它还原了路遥所在时代的氛围。我们通过对路遥的描述,航宇自己的亲历,看到那个时代下的路遥。没有感觉到特意地隐匿一些东西。比如说路遥当时也写报告文学,要赚钱等等,包括路遥回去到清涧找一个好车。我们看到那个时代人的真实面貌,这是航宇给我们提供的参照。

西北大学文学院院长、评论家段建军
段建军:路遥的写作,每一部作品,几乎都是从自己感受到的个体的生存危机和底层人的认同危机来写起。从个体生存的危机、认同的危机来写时代的痛,底层广大生存者想奋斗、想努力,却遇到了更多的阻挠、坎坷和不平。在这种生存危机中,他去探索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到底在哪里。人如果处在底层,还不甘于默默无闻的人生,应该怎么做,路遥在这一点上,正像他所说的,始终保持着普通劳动者的感觉。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勇
赵勇:因为在写关于路遥的文章,所以对路遥的传记非常关注。《路遥的时间:见证路遥最后的日子》这本书出来之后,第一时间拿到,也算是第一时间把它读完。这本书写得很好,等于说是《路遥在最后的日子》的扩写,里面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细节,我正是从这样一些细节当中去琢磨一些和路遥有关的事情。

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副所长鲁太光
鲁太光:《路遥的时间》是研究路遥、传播路遥的一个功德。我看了书感触很深,它让我们看到了路遥的痛苦和不幸,同时也看到了路遥的幸福,用生活的不幸创造了一个幸福。有的人活着,他已经离去,有的人离去,他还活着,路遥是永远活着的。

兰州交通大学教授张哲
张哲:我同意李建军先生的观点,以文学写作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写作所昭示的精神和审美价值论,路遥无疑是中国当代文学中最重要的作家。作家的殉道式写作、他严肃的文学立场、恪守正道又富于丰富性诉求的文学成果,都会给我们以启迪和沉思,也会持续地产生积极的深远的影响。

《当代》杂志社副主编杨新岚
杨新岚:我们今天在讨论什么是最好的文学,那就是情感的饱满、写作的真诚。大家知道,现在的很多写作者都不够真诚。路遥和命运搏斗的精神,这种东西是文学的核心。古今中外包括海明威,大家都有和命运搏斗的呕心沥血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从路遥里得到的最重要的启迪。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脚印
脚印:今天是一个非常别样的聚会,它是《平凡的世界》知音的聚会,也是路遥朋友的聚会。在座的各位评论家在路遥写作《平凡的世界》三十年来,一直关注路遥的创作,发掘他的写作价值,陪伴路遥走过艰难的人生。谈路遥其实也是在谈我们自己。艾默生说过,最好的是一种信念感动我们。评论家所做的正是感受这种信念,并理性传达给读者。在写作伦理难以清晰的三十年,是你们坚持好书的价值信念,对人生人性、对苦难有庄重的感受和思考。在这个意义上来说,路遥是幸运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