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9.费希特反对康德:更为磅礴的[绝对自我]|西方哲学史笔记

 张巍帐篷剧 2019-10-23
印象画派画家:莫奈

01

德国古典哲学的精神之父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里提出一组概念:

现象与物自体。

他的追随者,曾经被康德赏识认为他是其思想继承人的,费希特,表示不服。

他说,这两组概念不彻底,有自相矛盾的地方。还不如一百多年前的笛卡尔的[普遍怀疑学说]来得更彻底呢。

笛卡尔的[普遍怀疑学说]说啥?

(稍后我们会详细讲)

他说我们的外部世界,无论是我们的身体,天与地,还是桌子椅子,就好像《黑客帝国》里演的,都是由一个坏人在背后操控的。都是不真实的。都是幻觉。都是别人让我们以为的。

再比方说,我们看太阳,只能看到像个硬币那么大。但我们的理智很清楚,太阳非常的巨大。

所以,我们的肉眼看到的东西,并不真实,也不准确。都是我们眼睛加工过的,不一定是世界本身。如果我们的感觉系统再发达一些,像蜜蜂那样,就可以看到更丰富的光谱;或者像蝙蝠鲸鱼,可以听到更多声音。

那世界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

有些人认为是可以认识世界本质的。有的人就认为不可以。

比方说休谟。他怀疑世界存在本质。这些都是我们经验的世界。很多事物的原因和结果,本身并没有必然联系。他说我们看见太阳一直从西方落下,所以我们认为太阳明天就一定会从西方落下。我们看见火把柴垛烧了,至于真的是火燃烧了柴垛吗?还是其他?

这种必然的联系,不过是我们心灵的一些惯性。

康德在休谟的基础上提出了现象世界和物自体。

他认为我们看到的世界都是我们感觉到的。就好像我们的眼镜,如果涂红了的话,看到的整个世界都会变红。也好像照相机,拍出来的照片经过一系列后期修理,PS,美颜秀秀的话,它与真实的景色就会差得有点远。

世界只是依据我们的认识能力和感知能力,显现出一定的样子。

我们的心灵为自然界立法。

我们看到的只是现象,并不是它本身。

问题来了,什么才是世界本身呢?那就是物自体。讲真,我们没有办法知道世界本身到底是怎样子的,因为我们只能认识到现象。我们的认知能力决定了我们认识世界的程度。我们看到的永远都是PS过后的世界,我们受能力限制,无法认知到PS前的世界。

就好像我们都戴上了涂了颜色的眼镜了,就没有办法把眼睛摘下。听起来挺可悲的。世界本身有它真实的样子。我们却永远无法认知到。

它是如此的孤独。

费老师就提出了质询,他说这里有两难。

02

如果世界本身有它真实的样子,独立于我们的认知世界之外的话,

那么当我们要保持感觉和现象的完整性的话,物自体的独立性就会消失。

如果我们理智认同世界本质,物自体是独立且不可知的话,那我们的感觉和现象世界就会不吻合。

精神会分裂啊,老师。。。

再往前推,把认知世界推到理论和实践世界去。

按康老师说的,世界是不可以被认知的,那么理论世界就是在说瞎话。那他们如何指导实践呢?自然是不可以指导实践的,那么理论世界和实践世界就彻底分开了。那我们的道德里,指导如何做一个好人,就缺少了必要的理论支持,那么就有一个巨大的空间和自由。

推到极致的话,那随便爱干啥干啥咯,对吧?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康老师的现象和物自体理论是不彻底的,它们中间有一个巨大的鸿沟。前者越来越真实,越来越丰富,后者却遥不可及,永远不可知。

问题来了,这个巨大的鸿沟,有没有统一的可能性呢?

于是费希特提出了一个更为磅礴大气的概念——

绝对自我。

03

他是有野心的,要把康德的现象和物自体包进来,还有他的理论实践之间的鸿沟。

绝对自我,也是行动着的自我。在这个角度看来,费希特的哲学也可以称为行动哲学。

不仅要认识世界,还要实践世界。所以比起康德关心全人类的高高在上的哲学,他更关心德意志的命运,推动德国国家主义。

我们来看看费希特[绝对自我]的概念,三点。

1.自我设定自我

2.自我设定非我

3.自我与非我的统一

听起来很抽象,对吧?别怕,听少华慢慢讲。听不明白可以打她。

首先自我设定自我,就是在说:我是我。

这样讲好像有点搞笑,如果我不是我的话,难道我还是你,我还是他吗?不不不,费老师的意思是说——

我完全是我自己的主人,不依靠外界的定义,不取决于我之外的任何事物。我完全是我自己的主人。我是我自己唯一的立法者。这是绝对自我。

其次那自我设定非我呢?

因为活动是自我的本性,需要有障碍,有对立面,有反射投影才可以呈现自我。

就好像山本耀司的那句话,“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

所以呈现自我需要主动设定[非我],即客观外在世界。它不仅构成我自己,也构成全世界。

自我和非我又如何统一呢?

[自我]通过克服[非我]的过程而丰富、实现自身,两者在[自我意识]中复归于统一。

这一自我发展的过程是“自由”的体现,即道德活动。所以,费希特非常在意行动,在意道德,在意德意志的共同福祉。

所以,我们也会说费希特的哲学也是行动哲学。

04

费希特和康德不同的是,他不把绝对的东西看成是静态的。

而是动态的建构过程。

“绝对自我”,存在于每个个体自我这个本原的[建构过程]中。

我们所可以认识的、人与人之间有共识的“世界”,从中诞生。

所以费希特认为不需要[物自体]这个多余的假设。

每个个体自我本原的建构过程,即自我在自身中设定了非我与自身对立,可以取代物自体了。没有物自体了,世界的本质就是每个个体自我本身。

我们所可以认识的一切,都来自自我本身。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费希特比康德更进一步,把他的现象和物自体都包容在[绝对自我]之中了。

为了整理笔记的时候可以放松一下,少华也是蛮拼的(^ー^)ノ

讲真,这节课是至今少华觉得最烧脑的。好吧,我们赶紧离开这里,下节课我们会继续跟随雷老师的节奏,进入非常接地气,甚至说相当庸俗的[功利主义]之中去。

了解一下边沁眼中的自我,到底长啥样?

明天见(^ー^)ノ

主要参考:雷斯温《哲学闪耀时|西方哲学史》

西方哲学史第一轮笔记

第一单元:世界是什么?

1.苏格拉底:一直热烈地,活在了人间|西方哲学史笔记

2.柏拉图:弃文从哲的勇敢实践者

3.毕达哥拉斯:数学的真善美|西方哲学史笔记

4.亚里士多德:不出洞穴,不去远方,世界即在眼下

第二单元:世界要到哪里去?

5.《理想国》:让灵魂安顿下来|西方哲学史笔记

6.奥古斯丁《上帝之城》:我们在人间历劫

7.康德的永久和平:人类历史新方向

8.黑格尔的历史终结论:太阳底下,不再有斗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