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不小心,把古画放大了看,惊呆了!

 神仙姐姐hbalac 2019-10-23


罗丹先生说过: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美与乐趣都是如此。

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

一枚发现美与乐趣的放大镜。

不错,放大镜。

中国国画艺术源远流长,

而且总是一副士大夫的风雅面貌,

有的朋友想要欣赏,

却只看到它的高冷,望而却步。

但只要你试着走近它一点,放大它一点

就不难感受到名画的美与趣味。

接下来,小编就带你开天眼。

 01 

郎世宁等马术图轴

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招待阿眭尔撒纳与蒙古族的和特部班珠尔等人一道观看了精彩的马术表演,并让郎世宁组织宫廷画家记录下这次盛会。

这样看不出啥来吧?

不废话了,放大:

这是一般的骑行身姿。

进阶版:

马上站立还吹笛,

就问你们服不服?

玩倒立的表示不服:

金鸡倒立,

姿势加十分;

白马挂三档,

速度加十分,

完胜。

然而,就在乾隆即将宣布倒立哥夺冠时,

白旗组合发话:

我估计在上面的小哥大概十分忐忑了。

后面追着那位是负责急救的御医吗?

 02 

万树园赐宴图

1754年,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的杜尔伯特部由其三位首领带领,投奔至清廷乌里雅苏台。乾隆帝大悦,在避暑山庄的万树园为他们举行隆重的接待宴会。本图与《马术图卷》同为西洋人郎世宁组织宫廷画师创作。

放大到这里暂时还看不出来什么。

继续放大……

嗯?有两位同学在交头接耳哦。

左边这位边说边拿手指向上比划,

眼睛也向上翻。

嗯?难道你竟胆敢揣测圣意?!

哼,他不知道,

前面已经有几位在偷听了。

嗯,知道偷听时不能回头看,

看来是八卦娱乐界的老油条了。

但他们身后的才是深藏不露的高人,

对于自以为是的议论,

他们往往不发一言,

只是暗中观察,笑而不语。

官员之中,

有一位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这年头,翻白眼就如此有魅力?

是什么让你翻出了如此不羁的白眼?

难道你和我一样,

背负着与年龄不匹配的帅气和财富?

 03 

清代小朋友不开心

打拼起事业来,男人就是难人。

那么,小孩总可以快快乐乐的吧?

抱着这样的期待,

我打开了《孝全成皇后与幼子像轴》。

萌萌哒的孩子。

等一下,好像有哪里不对。

放大……

不,不能放弃信心,

我可以找到萌宝的!

(心底却有一种不好的预感)

 道光帝喜溢秋庭图

随着鼠标滚轮的推动,我的心跳也逐渐加快……

呃,小孩子吵架而已,

右边这位小弟弟还指着人家告状。

看来是真生气了,不开心也可以理解。

嗯,我就这样安慰自己。

弘历雪景行乐图

放大、放大、放大……

已然被小朋友感染,不想再说什么。

 0 

仇英版清明上河图

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几乎人人皆知,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明代也有一版《清明上河图》。

仇英版《清明上河图卷》(局部)

仇英版《清明上河图卷》

结构、布局上参考宋代张择端版的《清明上河图》,

但描绘对象上有所差别。

宋版《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汴梁街市,

而仇英版《清明上河图》

描绘的则是明代中期苏州的繁荣景象。

其中暗藏着不少有趣之处。

俩爷们儿当街半裸打架,而且绝招是——揪头发。

“爹爹,外面在打架诶!出去看热闹吧。”

“咱坐四轮车的不屑于看这种热闹。”

“不就是摔跤吗?

我白裤子怕过谁?!”

“这木头是金箍棒吗?

累死我了,先歇会儿。”

“哥们儿我错啦,别怼我啦。

再闹牛该跑啦。”

“施主,看在我师弟头顶七层宝塔的份上,

给个比特币呗。”

 05 

五牛图

《五牛图》是唐代韩滉创作的黄麻纸本中国画,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也是现存最古的纸本中国画。

在此画中,“点睛”是牵动全局的关键。

画家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牛的眼睫毛,

以至于有女网友感叹这牛的眼线画得比她还好。

“大眼睛睫毛膏萌牛款,你值得拥有。”

“看在我无辜的小眼神的份上,

就给我点草吃吧。”

牛儿憨厚老实不假,

但你以为这就是牛性的全部吗?

偶尔人家也会调皮一下的。

“略略略略略……”

“傲娇如我,走路从不低头。”


 06 

捣练图

《捣练图》是唐代画家张萱的名作,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描绘了唐代城市妇女在捣练、络线、熨平、缝制劳动操作时的情景。

其线条工细遒劲,人物形象逼真,刻画维肖,流畅,设色艳而不俗,反映出盛唐崇尚健康丰腴的审美情趣。

嗯,美丽的劳动女性们干活也很优雅。

等等……是不是有多余的人抢镜了?

“镜头在哪里?

我要特写,

我要特写!”

 07 

浴马图卷

此画是元代赵孟頫的作品,画中马的姿态各异,神态生动,或立于水中,或饮水吃草,有的昂首嘶鸣,或卧立顾盼。

马倌们牵马临溪,或冲浴马身,或于岸边小憩。人物、鞍马分别施以不同色彩,做到了色不掩笔。用笔精细,色调浓润,风格清新秀丽。

刘海?还中分?

这风骚的小马哥……

呐,可以看到,

这匹马胸前的黑斑、左后腿上的伤口都被表现出来了。

马尾和颈后的鬃毛线条分明。

更厉害的是,

马腿在水中引起的波纹都被准确地描绘出来。

我得承认,赵孟頫虽然人少了些骨气,

但艺术造诣还是过硬的。

不过看到这里原谅我没忍住笑了。

小赵你是个忠实的记录者,什么都画啊。

 08 

踏歌图轴

南宋·马远·《踏歌图轴》

——就是一幅山水图而已嘛,

有什么好看的?

——你确定?

请开始你的表演:

哈哈哈,原来这就是“踏歌”啊。

“不如跳舞,种地倒不如跳舞。”

这农民伯伯乐呵的,

舞姿可与尼古拉斯·赵四一拼,

后面的大叔都要抓不住了。

 09 

张果老见明皇图卷

此卷是元代画家任仁发人物故事画的代表作。全图设色明丽古雅,人物表情生动细腻,瞬间的动态表现得极为成功,体现了元代人物画高超的艺术水平。

画风看上去挺典雅。不过,

这一伙人注视的那个小东西是什么鬼?

还是看不出来,老鼠?

腿不该那么长啊。

难道是黄鼠狼?

张果老把黄鼠狼给皇帝看是几个意思?

再放大看看:

居然是张果老的小毛驴……

是真的小啊!

传说张果老骑的是一匹纸驴,

平时不用时叠起来放进口袋,

要骑时吹口气就变真驴,

骑上它可漂洋过海,十分神奇。

 10 

执笔方式大不同

提起毛笔的正确执笔方式,

你是不是想到并且只想到了这个?

不奇怪,我们小时候学书法,

几乎都是被这样教导的。

但事实上,

执笔方式并不只此一种才算规范,

启功先生也说过:

“没听说拿筷子还有专门的方法!

怎么方便把饭菜送进嘴,就怎么夹。

写字也是一样,

怎么写得顺手、写得好,

就怎么执笔吧。”

而从国画里面,

我们也的确可以看到,

古人的执笔方式与今天不同,

而且是各有不同。

东晋·顾恺之·《斫琴图》

局部放大之后,我们可以看到:

画中人物所用执笔方法是

以食指为主,大拇指为辅,

即二指执笔法,俗称“二指禅”。

这是一种最简单灵活的执笔方法。

想知道大名鼎鼎的王羲之是如何握笔的吗?

宋·梁楷·王右军书扇图

在这幅宋代的画作中,

王羲之所用执笔方式与

同时代的顾恺之一样,

都是“二指禅”。

“画符要用二指禅,一张就卖两块钱。”

现在你或者家里孩子到书法班学习,

如果用这样的方式执笔,

一定会被老师认定是野狐禅。

不过你可以反驳啊。

——“谁教你这样拿笔的?!”

——“王羲之!”

到了南北朝,

二指与三指单钩式执笔法流行开来。


北齐·杨子华·《校书图》(宋代临摹本)

局部放大后:

宋代虽以单钩式执笔为主,

但双钩执笔法渐兴。

南宋张思恭(传) 《猴侍水星神图 》

正所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时间长了,

人们拿笔的方式也花样百出了。

演变到清代,

出现了单钩、双钩、四指、回腕等

执笔法多元并存的局面。

这些执笔方式的变化,

如果没有国画的记录,

我们也许很难了解到。

 11 

不负丹青

近现代·溥心畲·《蛱蝶图》

比起国画,

我们往往更喜欢现代的高清摄影、手绘插画等等。

但这些都无法替代国画的价值和魅力。

每一幅都经历了时间的考验,

每一幅都见证了历史的变迁。

其中最典型者是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

此图绘制完成于1350年,

被誉为“画中之兰亭”。

后来几经易手,

并因“焚画殉葬”而身首两段。

前半卷:剩山图,

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后半卷:无用师卷,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馆。

2011年6月,

前后两段在台北故宫首度合璧展出,

寄予了两岸人民的美好期冀。

此图为《沈周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局部)。沈周此幅临作基本上保留了原作被毁前的面貌,故这幅作品除具有本身艺术价值之外,还有重现黄氏原作的重要意义。

所谓“于纤毫处见匠心”。

调侃归调侃,乐趣归乐趣,

画中的每一处细节,

都是艺术家的才情。

可惜,现在懂他们的人太少。

有多少名画湮没在历史风烟中?

艰难留存到现在的珍品,

又耗费了多少代人的心血?

可它们躺在博物馆的玻璃柜中,

少有人问津。

宋·赵佶·《芙蓉锦鸡图》

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

如果你愿意,请多看一眼它们,

看看朱耷白眼,

看看吴带当风,

看蝶成双,人独立,山万重……

在博物馆或手机屏上都好,

只要让它们进入你的心里。

那些艺术家也会宽慰一些。

丹青未负我辈,

我辈莫负丹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