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伟生:谈谈《十七帖》的临习

 提德个人图书馆 2019-10-24

谈谈《十七帖》的临习\张伟生

在历代的草书碑帖中,王羲之的《十七帖》可算是佼佼者。唐张度彦远《法书要录》载:《十七帖》乃“烜赫者名帖也。宋代黄伯思曾评:“此帖逸少书中龙也。“足见其艺术地位之高。

张伟生:谈谈《十七帖》的临习

《十七帖》是王義之刻帖之一。据说当时唐太宗好右军书,搜集王书三千纸,以一丈二尺为一卷,此即其中一卷,此帖因卷首有“十七”而得名。《十七帖》疏放妍妙,气象超然,后来被奉为草书中的圭臯。

古人曰:“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仅得乎下。”学习草书,以《十七帖》为主要的临摹范本,其意义之重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那么,对初学者来说,怎样才能较有成效地临习好《十七帖》呢?本文试就这个问题作些探讨。

张伟生:谈谈《十七帖》的临习

我们知道,要临习好一本碑帖,首先要对这本帖的艺术特点有个比较基本的了解。而《十七帖》的艺术特点又体现在哪里呢?

如果我们先从具体的字态着眼进行赏析,就不难感觉到笔致遒媚,结枃谨严是《十七帖》的一个特点。王羲之的楷体师承锺繇,草书则上溯张芝,故其通常作草如真,以真书的笔法来写草书,《十七帖》亦不例外在此帖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用笔驯雅整饬,有法有致,点画表里莹润,骨肉和畅,尤在每个字的横笔转弯之处,喜用方折之笔,更显得遒婉劲健。

张伟生:谈谈《十七帖》的临习

字的间架多疏密停匀、平稳健和,通篇字态既有楷书姿仪雅丽、矜庄严肃之象,又具草书超逸俊美、天姿自然之质。孙过庭《书谱》日:“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十七帖》恰是这段书论在实践上的最好注脚。

刘熙载曾在《书概》中云:“他书法多于意,草书意多于法,故不善言草者,意法相害;善言草者,意法相成。”这就是说,草书较之其他书体,更多地注重作者主观情意的宣泄,而这种主观的情意同客观的书法法度又是相辅相成的。

张伟生:谈谈《十七帖》的临习

以之来观《十七帖》,正如朱熹所评:“十七帖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真所谓一一从自已胸襟流出者。”此帖溶于点画间的情性,尤可从两个方面窥之:

一是萧散纵逸。王羲之是一个品性旷达酒脱的书家,于此帖中,他那恣肆放浪的情意一泄于笔端。用笔纵横捭阖,毫不拘泥。点画虽短促,但姿态百生,“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变化无穷。行字不求垂直匀称,行距不求密疏划一。通篇字态或端正平稳,或俯仰倾侧,或峭拔险峻,或雍容和雅,其变化倏忽,如天造神运,莫可端倪,令人惊叹自失,黄庭坚曾云:“右军用法,如孟子言性,庄周谈自然,纵说横说,无不如意,非复可以常理待之。”

张伟生:谈谈《十七帖》的临习

二是清丽恰和。草书《十七帖》不但恣肆纵逸,而且在字里行间蕴寓着一种雍和、清灵、天然的意趣。有人曾评此帖兼具山林气、书卷气、神仙气和清华气,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纵观此帖,笔姿翩翩,虽流动却不油滑;虽纵逸却不放荡,珠霏玉映,簇簇生新,丝毫不染寒伧之相和剑拔弩张之野气。它宛如一朵亭亭玉立的莲花,照耀碧波,临风欲笑,自然、生动、美妙。

如果我们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就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这种清丽恬和的情性,实质上是时代思潮的一种映现。在晋朝,人们喜读老庄,崇尚玄学,近而推求宇宙本体,神游于虚幻的境界。于是,在书法艺术上就力求从抽象的点画中去探究玄理的超妙,所谓发自心画,浑然天成,就必然成为这一时期书法创作的基调。《十七帖》就是依循着这种基调应运而生的。

了解了《十七帖》的基本艺术特点,临习就有了一个较好的思想基础。

张伟生:谈谈《十七帖》的临习

张伟生:谈谈《十七帖》的临习

张伟生:谈谈《十七帖》的临习

张伟生:谈谈《十七帖》的临习

张伟生:谈谈《十七帖》的临习

张伟生:谈谈《十七帖》的临习

张伟生:谈谈《十七帖》的临习

张伟生:谈谈《十七帖》的临习

张伟生:谈谈《十七帖》的临习

张伟生:谈谈《十七帖》的临习

张伟生:谈谈《十七帖》的临习

张伟生:谈谈《十七帖》的临习

【临十七帖董其】

当然,要把认识化为行动,还需有一个质的飞跃。这个过程主要靠初学者的勤学苦练了。这里,有三个具体间题可提请初学者们在临写中注意:

1.在笔法上一一要中锋行笔,力贯始终,尤重在使转中笔锋的提按顿挫,切忌一笔而过,点画要圆润敦厚,点画与牵丝,要重轻分明,毫不紊乱。此帖笔短意长,要注意其字画的呼应、映带,保持血脉通畅,意气流动。

2.在构字上一要倚侧相得,以动治静。《书概》中曰:“草书比之正书,要使画省而意存,可于争让相背间悟得。”此帖字态看似平稳,却也充满着动势,笔画之间、偏旁之间,甚至字列之间,多在揖让、收展、穿插中求得平衡。同时,通过倚侧的运动变化,也使字中的疏密关系得到了艺术的组合,更显得玲珑神远这些,初学者在临写中都须笃志体会,努力掌握。

3.在情趣上一一要以典雅、清丽、和穆为临写的主旋律。临前,一定要凝神静虑,预想字形;临帖中,要心平气和,一丝不苟,并一以贯之。任何急躁,厌烦的情绪都不利于临好此帖。

此外,《十七帖》属草书,要真正学好草书,必须熟悉掌握草法,一个连草字都不识的人,要熟练地写好草书,显然是不可能的。为此,初学者于临写前,可对照释文,或先临有真草两体对照的帖,如《智永真草千字文》、《急就章》等以发蒙,熟悉草法后再临《十七帖》,自然会得心应手得多。

张伟生:谈谈《十七帖》的临习

《十七帖》问世后,历代许多书家都在崇拜之余执管临写过。这里,遴选出三件临作(局部)以供初学著在临写中参考。一件是唐人所临,此件尤重原帖风韵,临得潇散洒脱,颇有一种天姿自然的风神:一件是明董其昌所临.此件得原作之意态,临得含蓄,笔短意长,玲珑神远:再一件是清刘墉所临,此件崇尚用笔,提按顿挫,一丝不苟,临得笔姿遒健,风骨劲爽。但愿这三件临作,能给初学者在临习《十七帖》中,有更多的启示。(原载《书与画》总第27期)

张伟生:谈谈《十七帖》的临习

张伟生:谈谈《十七帖》的临习

张伟生:谈谈《十七帖》的临习

张伟生:谈谈《十七帖》的临习

张伟生:谈谈《十七帖》的临习

张伟生:谈谈《十七帖》的临习

张伟生:谈谈《十七帖》的临习

张伟生:谈谈《十七帖》的临习

张伟生:谈谈《十七帖》的临习

张伟生:谈谈《十七帖》的临习

张伟生:谈谈《十七帖》的临习

张伟生:谈谈《十七帖》的临习

张伟生:谈谈《十七帖》的临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