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色,一直是很多摄影小白学习的难点。照片的颜色调整无非是三大方面:色相、饱和度,明度,而饱和度又是最为关键的一个调色元素! 今天,Anki就带领大家来攻克“饱和度”调整的世纪难题。 我们先从一个认知误区开始:很多人认为,鲜艳的图片就是好看的照片。特别是现在的手机还有【鲜艳】功能,或是AI自动填补色彩,画面的色彩过于饱和的情况时有发生。各种“增艳”的照片比比皆是,而这些“浓妆艳抹”的照片,给人的第一感官就是:俗! 看完上面一张,我们继续看下面这张: 各种颜色都艳丽过头了,像极了小时候人彩笔盒,有密集恐惧症的人慎看! 所有的照片,并不是越艳丽越好看。什么才是一张照片合适的饱和度表现呢? 我问你:下面两张黄昏照,哪张更耐看? 肯定大部分朋友选择右边的。为什么? 同样都是“黄色”的主色调,左边的照片像是涂了厚厚胭脂的美人,虽然光彩照人,但是有些假。而右边的照片有种“浓淡总相宜”的舒适感! 这就是“饱和度”浓淡给我们带来的最直观的视觉感受。所谓饱和度,就是色彩的纯净程度,表示颜色中所含有色成分的比例。 “所含有色成分的比例”,这段字读都没读懂,更别说理解了! 这个立体色环,蓝色的横截面就显示了青色这一颜色的饱和度从低到高的情况。 我们从左到右依次标出A、B、C,对应着3种不同饱和度的青色。我们能发现,最左的A点,灰青灰青的,青色感觉极少,因为它被加入了很多灰色素;最右的C点,则很青色。 由此可得,C点的青色最纯净,含有的青色成分的比例大,所以我们会说,C点的青色饱和度高;反之,A点的青色饱和度低。 这么一说,“所含有色成分的比例”就像我们吃东西,如果C点是十分饱,那么A点只有两分饱,越“饱”色彩越纯正。 如果A点的灰色素增加到极致,那么画面就会变成黑白照。 ▲ 原图 ![]() ▲ 蓝色饱和度-100 了解了饱和度的色彩原理,我们就要了解什么时候需要增强,什么时候需要降低。先看增强的作用: 01 还原真实所见 如下图,有时我们手机拍出来的照片模糊、不通透,增加饱和度,还原真实所见的颜色。 ![]() ![]() 02 突出主体 人很容易被色彩鲜艳的东西所吸引,特别是杂乱的画面中如果有几处色彩鲜艳的东西,我们首先关注到它。 如果在夜景下拍摄,用高饱和的色彩凸显出线条的美感,也不会被背景埋没。 ![]() ![]() 如果是食物照片,通常我们也会提高饱和度增加食物的色彩,从而让食物照看起来更有食欲。 ![]() ![]() ![]() ![]() ![]() ![]() ![]() 在增加饱和度的时候一定不能过了,明度和色相也要相应地做出调整,只要画面出现失真情况,请马上停手! 01 赋予情绪 ![]() ![]() ![]() ![]() ![]() ![]() ![]() 同样的,建筑类作品也比较适合低饱和的调色。过高的颜色会使画面失去线条感和层次感。 ![]() 03 制造质感 应用在高调或低调作品中,降低饱和度能提高画面的质感。 高调作品降低了饱和度之后,画面变得通透,线条更明显。 ![]() ![]() ![]() ![]() 调整色彩饱和度,先选择【HSL】分区调整不同颜色的饱和度,如果效果不理想,再进行整体的饱和度调整。 ![]() 只要画面出现色条,色块,或者颜色与实际严重不符那么说明你的调色太过了! ![]() ![]() ![]() 饱和度的操作我们就不多说了,只要是会打开修图软件的人基本都会。下面我们来看看调色思路。 那么平时我们在调整饱和度时,你就需要这些技巧的东西来辅助你: 1 关闭AI\鲜艳模式 如今的手机几乎都有AI或者鲜艳模式,这个功能能帮我们拍出色彩鲜艳缤纷的照片。 ![]() 但是并不是适合于任何时候,如下图左图是vivo X27拍摄,右图是iPhone拍摄,明显左图的颜色过于饱满,饱和度为100%,也不是正常看到的柿子。 ![]() ![]() 所以,AI\鲜艳模式看个人需求,色彩过于饱和那就关掉它,还原真实的样子。 ![]() ![]() 2 善用“智能”饱和度 后期修图一般有2种饱和度,分别是自然饱和度和饱和度,我又懵了! 相对于“一视同仁”饱和度,自然饱和度“智能”多了! ![]() ![]() 自然饱和度能识别出画面中饱和度较低的部分,在增加饱和度的时候,多增加饱和度低的部分。 色彩已经饱和的部分,即使有增加空间,也有压制地增加,不会让画面崩坏。 ![]() 如果是人像照,“智能”饱和度只会增强周边色彩的饱和度,不会对肤色做出过分调整。 ![]() ![]() 左图:饱和度+30;右图:饱和度+30 那么,我们在调色时尽可能地使用自然饱和度,要是觉得不够再选用饱和度。 ![]() ![]() |
|
来自: 昵称33776150 > 《图片修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