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应该怎样扶阳?

 秋声独赋 2019-10-24

 大家都在讲“扶阳”,并把所扶之阳定位于肾中“真阳”,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应该定位于“黄庭”,即“中宫”,现阐述于下:

(一) 人体阳气之源在哪里

要“扶阳”,首先要知道人体阳气在哪里,这是起码的条件。

《素问·阴阳别论》说:“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

《素问·阳明脉解篇》说:“四肢者,诸阳之本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诸阳之会,皆在于面。”《难经·四十七难》中说:“人头者,诸阳之会也。”

请看,《内经》说的清清楚楚,人体的阳气在“胃脘”,就是说在脾胃土。而脾胃土主四肢,故云“四肢者,诸阳之本也”及“清阳实四肢”。

头为首为天,天为阳,故云“头为诸阳之会”。

《内经》如此肯定地说人体阳气在脾胃土,根本就没有说过阳气在肾,奈何后世之人非要说阳气之本源在肾呢?

正因为人体阳气在脾胃土,所以李东垣强调阳气出于胃。李东垣说:“春生夏长,皆从胃中出。”《医学发明·三焦统论》说:“三焦……统而论之,三者之用,本于中焦。中焦者,胃脘也。天五之冲气,阴阳清浊自此而分,十二经络自此而始。……三焦者,冲和之本。”就是说,春夏所主之阳气皆来源于脾胃,不在肾。明代大医学家汪绮石在《理虚元鉴》中也说“阳虚之治所当悉统于脾”,汪氏认为,阳虚证有夺精、夺火、夺气之不同。他说:“色欲过度,一时夺精,渐至精竭。精者火之原,气之所主。精夺则火与气相次俱竭,此夺精之兼火与气也。劳役辛勤太过,渐耗真气。气火之竭,精之用。气夺则火与精连类而相失,此夺气之兼火与精也。其夺火者多从夺精而来,然亦有多服寒药,以致命火衰弱,阳痿不起者。……盖阳虚之症,虽有夺精、夺火、夺气之不一,而以中气不守为最险。故阳虚之治虽有填精、益气、补火之各别,而以急救中气为最先。有形之精血不能速生,形之真气所宜急固,此益气之所以切于填精也。回衰甚之火者有相激之危,续清纯气者有冲和之美,此益气之所以妙于益火也。夫气之重于精与火也如此,而脾气又为诸火之原,安得不以脾为统哉!”所以张仲景创建中汤为补阳虚之总方,郑钦安说:“此方(建中汤)乃仲景治阳虚之总方也……治百十余种阳虚症候,无不立应。”陶弘景说:“阳旦者(即桂枝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升阳之方。”即以补益中气为主。《伤寒论》还说,太阴病当以四逆汤温之。脾胃主四肢,脾胃温暖了,四肢就温暖了。

脾胃居中而灌溉四旁,犹如太阳当空临照四方。自然界的阳气在哪里?自然界的阳气悉归于太阳,没有这个太阳,就没有了阳气,向太阳的地方为阳,背太阳的地方为阴,故《易》说“阴阳之义配日月”。人体里的阳气悉归于少阳三焦相火,如张景岳在《类经附翼》中说三焦相火是人身的一轮“红日”,张景岳说:“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天地间之万物,有此阳气则生,无此阳气则死。故《黄庭内景经·上有章》说:“上有魂灵下关元,左为少阳右太阴,后有密户前生门,出日入月呼吸存。”少阳即指少阳三焦相火,太阴即指脾土。

肾以寒水为本,即冬天要以寒水为正气,若冬有非时之温热——冬温,则发生疫病——传染病,由此可知肾阳多了反而生病,耗其肾气。补肾不如补脾。中宫丽日当空,一切阴霾都消散。乾阳是坎中阳气之本,乾阳才是真阳,坎阳不是真阳。

(二) 阳气的作用

阳气有什么作用,《内经》说的很清楚,如《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这里讲到了以下内容:

第一,阳气像自然界的天和太阳。天和太阳在《周易》里为乾卦,在《周易》里讲到了天和太阳的特点和功用,谓:“乾:元,亨,利,贞。”

《彖传》的解释是:“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象传》的解释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天和太阳的特性是什么?就是《象传》说的“天行健”,即运行不息的运动,周而复始。《彖传》就是讲太阳的回归年运动,所以《周易尚氏学》引《太玄经》说:“元、亨、利、贞,即春、夏、秋、冬。”而春、夏、秋、冬的功用是使万物生、长、化、收、藏,建立五运五行,应之以五脏。“乾道变化”,就是天道的变化,就是太阳的运行变化,万物生长靠太阳,于是四时万物各得其“性命”。《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天气,就是乾天阳气。李念莪在《内经知要》中说:“天之运行,惟日为本,天无此则昼夜不分,四时失序,晦冥幽暗,万物不彰矣。在于人者,亦惟此阳气为要,苟无阳气,孰分清浊?孰布三焦?孰为呼吸?孰为运行?血何由生?食何由化?与天无日等矣。”

“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是讲把太阳的回归运动划分成六个时间段,以应六气。

第二,阳气“卫外”。《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可知阳气有保卫外部体表的功能,固密肌腠而抵御外邪,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意思。

第三,颐养精神。《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为什么阳气能精养神、柔养筋?因为阳生则阴长,阴长则心血旺,而心主神,血者神气也,故能养神;阴长则津液四布,故能养筋。

第四,“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所”指阳气的处所,阳气的处所在那里呢?春夏在外,秋冬在内,阳气失其所应有的处所,就要威胁到人身的寿命和健康了。阳气为什么会“失所”受伤呢?一是不能顺时养生而伤阳,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逆春气则少阳不生 肝气内变”“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 奉长者少”。二是外感六淫,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于寒”“因于暑”“因于湿”“因于气”而“阳气乃竭”。三是“阳气者 烦劳则张”,任何过度的劳倦都会伤损阳气。四是七情损伤阳气,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五是内伤于饮食。

(三) 少阳三焦相火衰弱导致阳虚的后果是什么

李东垣在《医学发明》“病有逆从,治有反正论”中说:“坤元一正之土,虽主生长,阴静阳躁,禀乎少阳元气乃能生育也。”故赵献可在《医贯》中曾说:“太阴脾土,随少阳相火而生,故补脾土者,补相火。”因此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胜衰论》说:脾胃不足之源,乃阳气不足,阴气有余。

大抵脾胃虚弱,阳气不能生长,是春夏之令不行,五脏之气不生。脾病则下流乘肾,土克水,则骨乏无力,是为骨蚀,令人骨髓空虚,足不能履地,是阴气重叠,此阴盛阳虚之证。

夫脾胃不足,皆为血病,是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故九窍不通。诸阳气根于阴血中,阴血受火邪则阴盛,阴盛则上乘阳分,而阳道不行,无生发升腾之气也。夫阳气走空窍者也,阴气附形质者也,如阴气附于土,阳气升于天,则各安其分也。”

于此可知,少阳三焦相火衰弱直接导致脾胃阳虚病,临床表现有三方面:

第一,脾胃阳虚。

第二,产生阴火,即心火。

第三,水湿聚肾。

李东垣称此为“甲己化土,此仲景妙法也”。我们称此为脾胃阳虚三联证。

(四) 艾灸扶阳是最妙医法

为什么说艾灸扶阳是最妙医法?上述说阳气是人体生命的动力,也是抗击外邪的功能力量。“人生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以火立极”也就是以阳气立极,人体阳气才是人体生命的根本,人的肉体的存在就是为了保证阳气的正常运行。人生病死亡并不是他的肉身少了什么,而是肉身之中没有阳气运行了,可见人身立命在乎阳气。人身肉体任何一处的病变都可能影响阳气的正常运行,当然,很多情况下局部病变和阳气运行不良是互为因果的。

扶阳的重要性还与我们这个时代滥用抗生素有关。临床遇到的寒证多,热证少,也与抗生素的滥用有关。大多数的热证用抗生素有一定的疗效,就很少有人找中医治疗了。抗生素的滥用,比如本是风寒闭表引起的发热,西医也是用抗生素来治疗,杀灭病菌病毒,并降低人的热度。但中医治疗风寒感冒是用热药发表,助人的热量来帮助战胜寒气,以邪从汗出达到治病的目的。人感冒之后发热,本是人体阳气即人体正气在与风寒之邪抗争,西药就像一个是非不分的侠客,把交战的双方都消灭。而中药是正义之师,它帮助正义的一方取得胜利。所以从短期疗效来看,中西药都能治好感冒,但从长期疗效来看,西医的治疗会使人的身体越来越差,中医的治疗会使人的身体越来越好。人体发热是人体正气在抗邪,西医使用抗生素来降低人体热度,实际上是在消耗人体正气,在对抗人体免疫力。人体受到抗生素这种寒凉药的侵袭,人体又会自动透支更多的阳气来对抗寒凉,西医就会加大抗生素的剂量。长此以往,人的免疫力会越来越低下,感冒会越来越频繁,而抗生素的使用剂量会越来越大,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而中医是用药扶助人体阳气,即扶正以驱邪。邪去正安,阳气得扶,所以人的身体会越来越好。

慢性病疑难病多为虚寒,绝大多数需要驱寒扶阳,温阳扶阳。 窦材非常强调阳气在人体生理、病理中的重要作用, 认为阳气的盛衰是人体生长衰老的根本, 阳气的有无是人体生死存亡的关键。其主张扶阳以“灼艾第一, 丹药第二, 附子第三”。常从肾脾着手, 注重灸法, 并创造“睡圣散”以减轻艾灸时的痛苦。其强调 “人于无病时, 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 更服保元丹、保命延寿丹, 虽未得长生, 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窦氏认为医之治病用灸, 如做饭需薪, 艾灸也最能体现扶阳的思想, 所以窦材提出“大病宜灸”的主张, 并设专论:“今人不能治大病, 良由不知针艾故也。世有百余种大病, 不用灸艾、丹药, 如何救得性命, 劫得病回?如伤寒、疽疮、劳瘵、中风、肿胀、泄泻、 久痢、喉痹、小儿急慢惊风、痘疹黑陷等证。若灸迟, 真气已脱, 虽灸亦无用矣;若能早灸, 自然阳气不绝, 性命坚牢。”这体现了他对灸法的重视, 且强调要早用灸法, 以免延误病情。

阳气为生命之本,因此培补阳气是我们一生最重要的功课,何况现代人大多阳气不足!艾灸作为“天下扶阳第一方”,其补阳效果自不必赘言,它就相当于给身体“固本”,身体阳气足了,人体的内环境就能逐步调到正常状态,肿瘤也就失去了赖以滋生的“土壤”。

中医认为,肿瘤患者多为三阴体质的人。三阴体质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阳气不足,不能对阴邪产生有效抵抗,邪气深入三阴,于体内阳气最虚弱之处成形,就会发展成肿瘤,像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乳腺结节等,也都属于“瘤”,它们多发于阳虚的女性身上。因此,肿瘤的本质就是阳气不足、阴寒积聚。故而,治疗像肿瘤这种“阴成形”的疾病,必须扶阳气以化阴寒。只要坚持艾灸,让体内长期充满元阳照射,就能气血畅通,阴邪尽散。现代医学也证实:艾灸对带瘤生存的机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能抑制瘤体增长。

艾,来自远古,大地之恩赐,厚德载物

灸,源于太阳,上苍之馈赠,自强不息

没病的时候灸一灸能强身健体;

生病的时候灸一灸能调病驱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