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春飞扬在山乡

 冬不拉拉 2019-10-24

文/ 詹俊峰

近日,文友叶重豪先生从遥远的家乡发来了一份资料照片,是我们红安县原第一书记漆福英同志于一九七四年八月五日,在城关地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动员大会上的讲话记录稿。泛黄的纸张,油印的字迹,透着一股历史的沧桑之感。

讲话稿中有一段文字:广大下乡知识青年在农村广阔天地里迅速成长,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七里区武汉下乡知识青年吴乐群,下乡六年,坚持乡村干革命,与旧的传统观念彻底决裂,在杨山三大队周七家安家落户,她结了婚并有一个四岁的孩子,现在她担任大队赤脚医生,经常逐村逐户送医送药上门,减轻了贫下中农的病痛疾苦,贫下中农热情称她为贴心人。

青春飞扬在山乡

湖北省红安县七里区杨山三大队周七家是我的故乡,生我养我的地方。

叶重豪先生问我是否记得吴乐群医生,我回答说记得,吴乐群阿姨当时是周七家的赤脚医生,那时我还小,但已经记事了。善良美丽的吴阿姨的形象一下从尘封的记忆当中出来了。甚至稿子当中提到的那个四岁的孩子也记起来了,她比我小两岁,名叫红红,是我们儿时的玩伴。

叶重豪先生说明了来意,说现在县政协搞了一个以回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为主题的征文活动,鼓励我参加。我看着自己右手背上的一道伤疤,这道吴乐群阿姨为我包扎、缝合后愈合的刀伤。我答应了,决定好好写写吴阿姨,写写那个留着长长辫子,漂亮善良,和蔼可亲,背着红十字药箱逐村逐户为我们看病送药的武汉知识青年,还有许多在我们村生活过的那些知识青年。

青春飞扬在山乡

时间过去了四十多年了,我那时还小,许多事情记不清了,也不理解当时的一些事情。为了慎重起见,我打电话回老家,问了母亲有关吴乐群阿姨的情况,今年七十五岁的母亲记性出奇的好,连当年吴乐群阿姨从武汉探家回来,送给她一双丝光袜子的往事都记得十分清楚,还说是一双白色的丝光袜子,带着红色的小梅花点,是母亲平生穿的第一双丝光袜子。

母亲详细地讲述了吴乐群医生的事情,说吴阿姨比她小几岁,和她关系非常好,按现在的说法她们是闺蜜。

吴乐群阿姨是武汉市人,姊妹三人,她是老三,高中毕业后赶上了上山下乡运动,年青人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报名加入了上山下乡的队伍,和其他十几个武汉市的男女知识青年一起分到了我们村,开始和村里的农民一样下地劳动。

母亲说这些武汉知青也可怜,到村里后一部分人分在三小队,住在外婆隔壁,是三小队的两间仓库,男的一间,女的一间,还得留半间房打了个灶做饭。吴乐群阿姨就分在了三队,她的同学小林也分在三队,后来他们结婚了。

青春飞扬在山乡

这些武汉知识青年,白天和生产队的社员一起下地劳动,放工回来自己轮流做饭。一个个细皮嫩肉的,太阳底下一晒,皮都破了几层。

农村的灶是烧柴火,这些城市的年青人以前根本没有见过,根本不会烧火,烟熏火燎,呛得流泪。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武汉知识青年慢慢适应了农村生活,学会了干农活和烧火做饭。

青春飞扬在山乡

吴乐群阿姨因为表现好,大队推荐她参加公社赤脚医生培训班,经过短训后,回到周七家担任了大队赤脚医生,开始走村串户,为大家看病。

又过了两年,吴乐群阿姨和同学小林自由恋爱结婚了,把家安在了七家大队部医务室后面的宿舍里,并有了一个女孩。

吴阿姨要一边行医,一边带孩子,走到那里把孩子带到哪里,东家饭熟了就吃一口,有事了就托西家帮忙照看一下孩子。有时候,孩子就放在我家里让母亲照看,和我们一起玩耍。小林叔叔也顾不上孩子,白天要和社员一起下地干活挣工分,只有下午放工后才能帮帮忙,遇到农忙还要上夜工,就更顾不上了,吴阿姨十分辛苦。

随着母亲的慢慢讲述,我也慢慢记起来了有关吴乐群医生的一些往事。

青春飞扬在山乡

印象当中,吴阿姨是个十分漂亮的人,身材高挑,留着一根长长的辫子,穿着白大褂,背着一个印着红十字标志的医疗箱,脸上时常带着笑容,小孩一点不害怕她。

春天到了,她在村中间的空地上给我们这些孩子发糖丸吃,还有一种宝塔形的糖果,后来我自己在部队从事军医工作了,才知道这糖丸是预防脊髓灰质炎的疫苗,宝塔形的糖果是驱蛔虫的药物。

夏天到来了,吴阿姨就在村子的塘埂上架起一口大锅,把从上山采的各种草药放在锅里熬,给每个社员分发药汤,可以防暑。吴阿姨还经常到后山采各种草药,回来后,晾晒在大队医务室门口,在缺医少药的那个年代,这些草药能起大作用。

在预防疾病上,吴乐群阿姨也想了很多办法,村里南北两边各有一个公共厕所,夏天天气热的时候,吴阿姨从田边地头采集一种叫辣翏的草,投放在粪池里,可以杀灭苍蝇蛆虫,切断疾病的传播途径。

正如材料中记述的一样,吴乐群阿姨经常主动逐村逐户送医送药,为群众解除病痛疾苦。杨山三大队有六个小队,分布在七个自然村,并且相隔很远,吴乐群阿姨背着药箱,沿着山路,一个村一个村的走,真心实意的为群众服务,和群众打成一片。大队的大人小孩和她非常熟悉,十分喜爱这位武汉市的知识青年医生,把她当成自己人。谁家有个急诊病人,她更是随叫随到,哪怕半夜三更。

青春飞扬在山乡

我的右手背上有道伤疤,那是我五岁左右的时候,和舅舅一起上山砍柴,不懂事的我用左手拿砍刀,把自己的手砍伤了,鲜血直流。舅舅抱着我找到吴医生,我至今记得当时的情景,她一边包扎一边亲切地安慰吓得哭哭啼啼的我,奇怪的是看着和蔼的吴乐群阿姨,手上的伤没有那么痛了。

就这样,这些和吴乐群阿姨一样的知识青年在我们这个大别山腹地的小山村安顿下来了,和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扎下根了,他们把城里先进的文化带到了农村,也培养了自己吃苦耐劳和乐观的精神。

脑海中浮现了这样的画面,傍晚放工回来后,这些武汉市的知识青年,拿出从城里带来的乐器,在外婆门口的大槐树下,开始吹拉弹唱,悠扬深沉的音乐在山村上空飘荡,引得村里的小孩过来,个个睁大好奇的眼睛。这也是我们这些山里的孩子第一次见识乐器。后来知道了,那粗大的号子叫萨克斯,放在肩膀上拉的叫小提琴。

青春飞扬在山乡

村里有座学校,担任教师的有一部分是下乡的知识青年。我的启蒙教师就是县城下乡的一名姓袁女知青,后来知青回城时回到了县城,这一晃四十多年了,不知道袁老师现在好吗。

在我们三大队还有一段佳话,那就是武汉知识青年小雷叔叔收徒授艺的故事。小雷是个无线电爱好者,喜欢钻研,自己也修理收音机、扩音器等电器。村里的建方哥高中毕业回乡,就拜小雷为师,学会了无线电修理的知识。改革开放后,建方哥在镇上开了一家修理铺子,慢慢发展,后来在镇上开起了家用电器商店,发家致富了。并且他们没有失去联系,当成亲戚来往,已经几十年了。这些知识青年和农村兄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发生在那个火热的年代,在全中国有千千万万像吴乐群阿姨一样的青年,他们把自己的青春贡献给了伟大的祖国,贡献给了广大的农村,帮助建设新农村,打好农村的基础,农村又反过来为我国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和物资,在很短的时间内,我们伟大的祖国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的基础建设。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当年打下的基础。

青春飞扬在山乡

更可贵的是,他们到广阔的农村去,和中国最基层的群众打成一片,培养了艰苦朴素、坚韧不拔的精神。回到城市后,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洪流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这代人的青春在山乡飞扬,他们的历史功绩永载史册。

2019年5月29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