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注三年级现象(5) 早期教育不等于超前教育

 孟溪ProbeT连山 2019-10-24

1

有这样一期'暑假你花多少钱给孩子报班'的节目调查。记者随机采访路人:

'您小时候是怎么过暑假的?'

那位父亲一脸眉飞色舞:

'下河捞鱼,上树掏鸟蛋,粘知了最好玩,烤知了那叫一个香......'

记者又问:

'那您的孩子是怎么过暑假的?'

父亲神情变得严肃又无奈:

'上培训班呗,英语、看图说话、算数,孩子才五岁,也是累,但没办法啊,人家都在上,我们不上开学就赶不上。'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犹如高高悬挂在家长头上的一把刀,逼得人无处遁形,只能步履蹒跚地走在半路,终点遥不可及又无法放弃。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很多父母的共识,别说是幼儿园,孩子还在肚中时孕妈就开始各种胎教,孩子出生后,卡片、绘本各种教育读物接踵而来,各种各样的早教班各种令人应接不暇,到了幼儿园,孩子甚至都开始接触小学的知识了。

让孩子'打好基础不输在起跑线'其实是家长的认识误区。早期教育只是为孩子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土壤,为激发孩子潜能进行必须的能量储备,而急功近利的教育却是把孩子造成一只花炮,只能炫目一时。

还有许多家长把'起跑线'等同于'超前教育'。实际上,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家长学历高,家庭条件好,确实能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但对孩子来说,家长在精神上的引导和正面鼓励,才是他们最需要的。

学历不高条件不好的家长,给孩子提供的起跑线或许不如别人高。如果通过言传身教让孩子意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只要坚持不懈,不见得培养不出优秀孩子。

 2

一位妈妈讲了教育孩子的故事:

我女儿1岁多的时候可以认识50多个字,我们经常玩的一个游戏就是'找卡片',给她一堆卡片,上面写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电视、窗户等等,她会把写着'妈妈'的卡片贴在我身上,写着'爷爷'的卡片贴在爷爷身上。后来我工作比较忙,没有时间来陪她玩这样的游戏了,女儿很快就忘了。

后来,我觉得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比如培养她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能力。有一次,幼儿园里组织亲子游的活动,碰巧那天我们学校有一个教研会必须参加,我心中已经有答案了,但是我觉得应该问问女儿:'妈妈好想陪你去,但是妈妈必须去工作,怎么办呢?'女儿想了一会儿,回答说:'妈妈,你去忙吧,让爷爷奶奶陪我去,你下次再带我。'通过这些细节,我希望女儿懂得去衡量,哪些事情是重要的,哪些事情是我们首先要做的。我想,这些思维方式对她一生的发展都有用处,是家长最不能忽视的。

当然,对于知识的学习,我延伸到了女儿的生活中,我会让她认路牌,会告诉她树叶为什么会变黄,小学老师会称瓶子最上面的部分为'瓶口',这些知识与她的生活息息相关,也与小学的学习相关。

这位妈妈真正理解了早期教育的真谛: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能力。

一些家长对幼儿教育要求过高,在知识教育上下了很多功夫。一二年级孩子表现得非常出色,别人不会的孩子都知道,成绩往往名列前茅。但是孩子没有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自制力不强,不喜欢上课和做作业。

这样的孩子到了三年级就会开始走下坡路。早期教育必须要以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做支撑,家长如果对此没有清醒的认识,一切努力都是徒劳无益的。

教育部《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对提前教授汉语拼音、识字、计算、英语等小学课程内容的,要坚决予以禁止;小学在招生入学中面向幼儿园组织测试等行为,将视具体情节追究校长和有关教师的责任;社会培训机构也不得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等名义提前教授小学内容,各地要结合校外培训机构治理予以规范。

早期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只是家长要掌握一个度和教育内容的选择。不能过早地让孩子介入识字、写字、口算、心算等小学课本上的知识,可心让孩子读一读绘本,可以背一些优美的儿歌或唐诗,可以跟孩子共同读一个故事,边读边讨论,在良好的亲子氛围中提高孩子的感悟认知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兴趣和习惯。

到了一二年级,家长要做的就是如何激励孩子,让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能够持续下去,而不是在三年级就夭折了。

3

在幼儿园阶段,教育者们一直把给孩子一个游戏的童年作为教学目标,注重在游戏中让孩子获得发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坚决反对给孩子过多的负担,不会对识字量和做数学题作要求。

有的家长对超前教育做了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本来孩子们的比赛是1千米,为了孩子不落后给孩子进行超前教育后孩子们的起点都前进了100米,为了分出胜负,这些孩子还得跑完1千米,于是本来1千米的比赛变成了1100米了,超前教育等于变相延长了孩子们的赛程,最终累的还是孩子。为了提前这100米牺牲了本来应该无忧无虑玩耍的童年,而最后还是要面对1000米的赛程。孩子们到底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而学习知识的时间有一生,牺牲童年让孩子学习知识只是本末倒置。她认为,成长不只是知识的累加,还包括内心的成长,在适当的年龄就该做适当的事,在孩子心性未定,热衷玩耍的年龄,让孩子在书桌前背诵那些生硬的知识,真的有意义吗?

但是,走进小学之后,老师们觉得孩子应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丰富的生活常识,因为小学教材难度的加大,他们不得不思考一个更复杂的问题:如何让孩子快乐的学习,如何在不增加孩子压力的情况下增加识字量、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于是,许多教师、家长认为:孩子掌握了多少知识,并不能作为我们评判'是否超前教育'的标准,不能说认字多就是错,因为小学教材是需要识字量和一定知识储备的,还需要孩子一直保持着对学习的兴趣,所以'早期教育'是有必要的。

孩子学习成绩下滑还有一种原因,那就是有的孩子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上学的时候忘了带笔、本子什么的,每次都是家长大汗淋漓地送到学校来;回到家之后,记不清老师布置的作业……这样的孩子学习一定不会太好,反而是学习好的同学一定能管理好自己的事情,交往能力和自理能力都很强。

这些认识有一定的道理。无非就是两点:一是要有适度的早期教育,二是必须培养孩子的良好生活习惯。

 4

不适当的'超前教育'会让孩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做任何事情兴趣和专注力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一旦孩子对知识失去渴望,甚至产生厌烦心理那对他今后的学习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有的孩子会认为之前强压的学习让自己不开心,因此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孩子在一二年的时候认为自己都会,就会产生'自负心理',会有点飘飘然,从而上课不认真听讲、睡觉、开小差。这些都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学业。

而适当的'超前教育'可以让孩子在开始九年制教育前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学习基础,这些积累都会成为他们日后学习的推动力,也让他们在接受新事物的时候更加从容自信,在学习上也会更有效率。当然,这个'度'还得家长根据自己孩子的学习能力、自身素质来决定,毕竟世界没有一样的两片叶子,要因材施教。

建议一:引导孩子阅读

适当'超前教育'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这对孩子今后的学习有很大帮助。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故事性文章阅读应该逐步进化到知识阅读,进而开始接触一些有深层次思想的内容,这些文章的阅读可以锻炼孩子精读的方法和技巧。

阅读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他会帮助孩子扩展其他领域的发展。比如一道应用题,如果孩子不能准确地读懂这道题,那他就不能准确的做出来。

建议二:培养孩子的专注度

相关研究文献表明:1岁孩子专注力时间仅为3-5分钟,3岁孩子专注时间仅为6-15分钟,6岁孩子专注时间为12-30分钟,10岁孩子专注时间可达20-50分钟。孩子对于越感兴趣的事物,能够持续的专注时间越长。

影响幼儿阶段孩子专注力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环境中的刺激过多。当环境中的刺激过多时,孩子很容易受到诱惑,在单一事物上持续的时间便会减短,不利于孩子长时专注力的形成。最典型的情况是玩具过多。二是观看电子屏幕时间过长。脑科学研究学者克里斯塔基斯博士对2600名0~7岁孩子进行了研究,发现:'3岁以前,每天平均多看一小时电视,7岁时注意力障碍相关问题的发生率就会增加10%。'孩子过多接触电子屏幕高频度的刺激,实则是在被动接受讯息,减少了与真实世界互动的机会。

家长要从孩子有兴趣的事着手提高孩子的专注度,比如拿本相片簿,为孩子讲述他出生、成长的故事;欣赏孩子的杰作,听听他小脑袋里在想什么;观察鱼缸中的小鱼、池塘里的蝌蚪等。

建议三:建立孩子的秩序感

粗心大意的孩子一般就是在过于轻松、随意的家庭氛围里长大,大人在家里时东西乱扔乱放,生活作息不固定,生活习惯没有规律可言,那么孩子就会养成粗心大意的习惯。拿了东西不归位,丢了东西不承担责任,做是非判断时总是选择'随便',这种无序可言的生活状态,孩子日复一日就会养成坏习惯。

建立孩子的秩序感有一个小技巧,就是为孩子提供一个属于个人的小角落,从学习物归原处、整理个人物品的过程中,逐渐建立秩序感。在日常生活作息上也应有规律.生活规范更要建立。在执行过程中,家长要严格而不严厉。

建议四:引导孩子学会独立观察

所谓观察能力是指能够对事物或现象的细节能够准确把握的能力。我们常说孩子粗心,其实就是观察能力不足。学会独立观察,对于一年级的学生很重要。

初始对于孩子的培养可以从简单的有彩色图片开始,让孩子开始辨识各种不同的颜色,再将其与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颜色加以联系,比如:红苹果、黄香蕉、紫葡萄等等。然后,我们可以将不同颜色的积木或者颜色卡片放在一起,让孩子们进行分类训练,提高孩子们对于不用颜色的应激性。等到孩子长大一点之后,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略显复杂的图形,比如方形中剪出一个圆形等。

绘画也是培养观察能力的有效方式。观察使幼儿认识事物,为绘画提供丰富的内容和感性知识。儿童对事物观察得越仔细就画得越生动;儿童头脑中储存的印象越多,图画的内容就越丰富多彩。所以幼儿阶段让孩子涂鸦、画画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建议五:引导幼儿正确表达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和情绪会逐渐丰富和成熟,会懂得爱、愤怒、羞辱、高兴、骄傲、兴奋、哭泣、恨、害怕等等。在孩子懂得或者正在经历这些感受时,家长要引导孩子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教会孩子如何理解和感受自己的情绪变化,一个会说自己喜怒哀乐、表达自己爱恨情仇的孩子,会拥有更加精彩的人生体验。父母的重视和有效引导,对孩子的人格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需要孩子有一定量的词汇去说,这就需要在平时的生活中,孩子要积累一定的词汇。阅读是很好的来源之一。可以给孩子多看一下图文并茂的绘本,鲜艳是色彩,有趣的插图,会提高孩子的阅读的兴趣。不仅仅是静态的绘本,还可以给孩子提供动态的动画视频,对于提高孩子的语言模仿和表达能力都有很显著的效果。

在一定的场合下,可以适当刻意地让孩子多说,大胆地说出来自己的感受,哪怕是语无伦次,哪怕是用词不当,不要立即打断和纠正他们的错误,试图让他们说完自己想说的。可以用正确的词语去引导孩子。要知道,孩子的自尊心是很强的,一旦你轻易地指正孩子的错误,也许下次他就再也不会轻易的开口说很多话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