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第二回的“家文化”:亲戚实在太多!

 老黄鱼胶 2019-10-24

导读:

《红楼梦》作为一部小说,确实难读,第一章解读为”神仙准备穿越,佛家吞了道家“,大家有兴趣的,往回翻页。第二章真正进入难点,大家族人口关系太庞杂!也正是因为如此,红楼梦才成为文学巨著!所以,有打算下决心把《红楼梦》读透的小伙伴们,要有恒心,有毅力多读几遍。

亲戚实在太多

红楼梦第二回,通过古董商冷子兴和遭贬士子贾雨村的对白,交代出主角林黛玉,和贾家荣宁二府的渊源。这儿其实给读者带来了一个巨大的困惑:小说中的亲戚、社会关系,实在太多,错综复杂。虽然第二章回只交代了一小部分,但是气势已经出来了,大场面!

小时候读到这儿时,是无论如何也记不住的,也无法理解,现在的孩子们,更加无法理解了,为什么?因为人口结构在变,现在的孩子,你扯上祖宗八代,加起来也没有这么复杂。

请看红楼梦有记述多少人物!《红楼梦》里有着笔的人物,总共收录人物721人,另外,所讲述的古代帝王23人,古人115人,后妃18人,列女22人,仙女24人,神佛47人,故事人物13人,共262人,每人略考其生平及传说。连上二者合计,共收录983人。

古代的单幅艺术作品,与之能比较的有名画巨幅长卷《清明上河图》,画中有814人,牲畜83匹,船只29艘,房屋楼宇30多,,车13辆,轿8顶,桥17座,树木无以数计!

看来,真正要成为巨著,不光是你写得精彩,画得精细,还要写得浩瀚,画得宏大!

所以,事实上,《红楼梦》难读,确实是因为内容浩瀚,比如你读情节时,读到贾环贾琏贾探春,其实首先不用搞清楚他们之间的关系,和看画儿一样,先看这个人物画得何如,有第一印象,把人物和故事领会一下,读好多遍了,再去梳理人物之间的姻亲关系不迟。我们无从考究,作者为什么写这么多人物。一是可能因为凭原作者的记忆,确实有这么多人和事,二是作了详细的情节安排,有事先画出规划树来,类似我们现在做营销用的思维导图。三,也有可能作者凭记忆,写到哪算哪,最后才自己才理顺人物关系,局部修改。

中国特色的家文化

大家族,人多势众地一股脑儿写出来,氛围会不会好?会不会乱?事实上,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喜欢家族人多,发人,旺!从两个现象,一个是春节,春运再忙,一大家子人也尽量要从全国各地聚到一起;二是很多家族,寻根问祖建家谱,也都是家族有向心力,热热闹闹的氛围。所以,红楼梦里面的人物多、大家庭场景、亭台假山,层层叠叠的物业,富极一方的家势,极合国人心理!每个读者把自己代入进去,绝对不违和。

家庭和美,四世同堂,亲邻和睦,家庭成员都积极上进,是每个中国人的齐家梦,《红楼梦》正是通过这样一个花团锦族,开得繁盛的封建家族,一步步展开它的故事。

家文化,这是个有趣的现象,要说,得益于周公,制定礼制的周文王。在周公的指导下,华夏民族以人为本,从不信神,神都在传说中飞来飞去,从来没有号召力,真正有号召力的是人,是家族。在西方许多国家,神就超级有号召力,神的一个节日,一个指令,能把很多人疯狂地聚集在一起,当然,我们尊重这种现象,各国有各国的文化,各民族有各民族的文化。我们,就信仰我们的先祖就好了。儒家说的,修身、齐家、安天下,是有顺序的,你先把家弄好,家没弄好,天下不着急,暂不关你事。与家有关的诗句:

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2: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5: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红楼梦》里把各种表亲,团聚在老祖宗史太君的身边,导致贾府每天都热闹得像在过年,牢牢地用“家文化”拴住了读者的心。虽然人多,但是礼仪分明,忠孝齐全,秩序井然,家族大而不散、大而不乱,除了个别人不太守规矩,大多人物都还是很受儒释道主流文化的约束。

要说有缺憾,是现代科技证明,表兄妹谈恋爱和结婚,实不太妥,但是,这在中国古代,是相当盛行的事,历史条件制约的。古代很多婚姻是父母操办,表兄妹的父母交好,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小圈子思想,让很多表兄妹最后都结了婚,还更有指腹为婚的!汉景帝配小薄氏(远房表妹)、汉武帝配陈阿娇、汉哀帝配傅皇后(远房表姐妹,奶奶的侄孙女)、东晋安帝司马德宗的皇后王神爱也是表妹(王献之的女儿)。皇室尚且如此流行表兄妹婚配,民间就更不用说了,小民的抱团取暖意识更浓厚。所以,《红楼梦》里表哥贾宝玉和表妹林黛玉恋爱,最后娶宝钗,这样的情节,作者并无觉得有任何不妥。

叙及983人的宏篇巨制,语言还很美,加上海量的诗词歌赋,礼制、易经、医道、茶道、玉器珍宝的描述也都极为详细和专业。所以《红楼梦》是文学宝库,读它,只可以引发自己在一些领域的兴趣,这就是文化!你要说你读两三遍,就读完了《红楼梦》,那,还是对自己的阅读有点不负责任!

我和很多读者一样,《红楼梦》伴我走过了少年、青年、中年,它有一个很妙的地方,每到一个年龄段,再读它,就有不同的体会,因为,随着成长、成熟,我们对家,越来越用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