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十四节气之霜降|清夜来霜,深红浅黄

 昵称32901809 2019-10-24

二十四节气之霜降|清夜来霜,深红浅黄

先民的夜,迎来一场晚秋的雨,梧桐叶黄,琴弦清凉,要提前生一炉暖火沉香,才能用一种温存的感动去窗外的枯荷听雨。霜飞晚,西帘卷,山河岁月,一夜枯荷听雨,一场深沉而无望的相思,一年的烟波暗转兀自成霜。

二十四节气之霜降|清夜来霜,深红浅黄

这是秋天最后的晚唱,夜雨如别秋,点滴沁透着寒凉,凄风苦雨里,便有人相思,有人想家,渴求一种叫温暖的质朴情意。孤独在霜降里背道而驰,一种陷入长久的悲伤里,云树之思,无日忘之;还有一种归于沉寂,坐看秋夜晚霜,抚弦秋叶静美。

二十四节气之霜降|清夜来霜,深红浅黄

比如清夜来霜,微凉里浸透着诗意,是清逸超脱的感觉。晋代夏侯湛说:'木萧萧以被风,阶缟缟以受霜。'先民的霜阶,是月白色的生绢。晚唐李商隐说:'几向霜阶步,频将月幌褰。'也有人说'霜阶水际''霜阶拥褐暂吟行'。

在先民的霜降夜,照得月夜如绢,映出月色如帐,甚至霜月如水,给这一场人间草木送了一次诗意盎然的离别。草木落尽,寒霜残秋,这一场秋天的姹紫嫣红,在肃寒霜覆中结束。夜雨残灯梦,阶前落叶声,先民终于迎来一次晚秋的月落乌啼霜满天。

二十四节气之霜降|清夜来霜,深红浅黄

▽▽▽

霜降三候,'豺乃祭兽,草木黄落,蛰虫咸俯。'霜降之日,杀兽陈列,提前储备过冬的食物,这是自然的法则。五日后,见庭院深处,所有的树木都在一夜寒霜中黄了叶子,黄花堆积满地,只留下飒飒的树干。再五日,动物冬眠,寒蝉噤影,冷月无声,所有的一切都沉默下来了。

自然总是留给沉默的影子一些生机,让每个时节都有赖以生存的诗意。

二十四节气之霜降|清夜来霜,深红浅黄

二十四节气之霜降|清夜来霜,深红浅黄

再比如霜降时的深红浅黄,元代戏曲家王实甫曾在《西厢记》里写道:'西风紧,北燕南飞,晓来谁染枫林醉。'司空图说:'红叶黄花秋景宽,醉吟朝夕在樊川。'如醉秋日红叶,杪秋远山水清浅,没了青绿山水的远景泼墨,留下银杏、红枫、梧叶的工笔写意,一派《晚山红叶秋岚图》,堪比于百花竞放的暮春,真正斑斓的就是这个时节了。

所以先民喜欢在秋山行旅,淡烟暮霭掩映下的夕阳古道,一个人在秋山晚树旁,素琴以对。这一路上都是晨钟暮鼓、雁阵惊寒,所有关于思念的书写和生命的沉思都在一树红叶中得到启示,所有不被尊重的人生都应该在晚山红叶中高傲地绝版。

二十四节气之霜降|清夜来霜,深红浅黄

▽▽▽

那年,天子游猎,汉武帝的上林苑迎来前所未有的晚秋,南山峨峨,八川荡荡,华枫枰栌,司马相如在《上林赋》里将黄栌枫叶写进诗篇,衬托武帝的上林苑之富丽壮美。

上林苑的秋天,漫山红叶,深红浅黄,仿佛金石之声、君王之乐,不是小而美的诗思,而是阔达的生命灿然,先民第一次在秋的诗意里添上红叶的名字。

二十四节气之霜降|清夜来霜,深红浅黄

一日,书生行旅,见溪水淙淙、红叶飘荡,便弯腰捡起那一枚红叶,竟有题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书生总是多情的,随手和了一首诗:'红叶诗何美?出宫未曾闲。才女我钦敬,约定到人间。'将红叶又放回下游的溪水上,流进宫里。唐宣宗那年,允许宫女嫁人,这二人终结佳缘。后来,秋水伊人,知音难遇,红叶题诗,说的就是这段先民的美好姻缘。

秋岚袅袅,晴空碧江,远山耸峙,树木苍劲,红叶明丽,野桥曲径,桥上一老者骑驴款款而过,或有一男子携琴而过桥,偶有琴童抱琴默默跟随。千百年来,先民始终走在这条路上,寻找秋天最后的诗意,这一幕就是后来中国山水画的母题——《秋山行旅图》。

二十四节气之霜降|清夜来霜,深红浅黄

二十四节气之霜降|清夜来霜,深红浅黄

▽▽▽

也就是在这条行旅的路上,宋人的风雅发挥到极致,其山水画在水墨的'皴法'和青绿山水的表现力上得到了长远的提高。在那些传世的卷云皴、雨点皴、米点皴、披麻皴背后,是先民对行旅山水的沉思,所谓宋画的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正是晚秋的一派诗境。

二十四节气之霜降|清夜来霜,深红浅黄

在大唐盛世的遗音中,宋人高山仰止,见证过一个时代的夏花绚烂,只能在秋叶静美中向着更深更远处徜徉。那些秋月茅亭、溪山烟雨、登高远游、莳花斗茶、抚琴知音的雅事背后,藏着一个时代的秋意,这属于中年人的哲理情思。宋人的风雅,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幅《秋山行旅图》和一段沉思的旋律。

那些年,先民在秋山行旅的路上,走过漫山的红叶尽染,走过一桥的秋水芦花,走过一整年的孤独,最后在红叶诗笺上留下自己的思念,说:霜降已至,冬季藏养,自己正走在回家的路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