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阻挡定陵发掘的14吨重石门,竟是用一根“铁丝”捅开的

 袁承志dtau70na 2019-10-24

1956年,考古工作者开始发掘明代万历皇帝的陵墓——北京明代十三陵中的定陵。当发掘清理到地下玄宫的大门时,大家发现墓门根本推不开。

是石门上有锁么?不是。

是石门太重才推不开么?也不是。

在考古发掘报告《定陵》里,对当时情况有这样的记录:“关闭着的石门却留着一条3厘米宽的门缝。从门缝发现一顶门石条将两扇大门从里向外顶着。”

因此,必须首先掀掉顶门石条,才能开启石门。怎么能掀掉这个顶门石条呢?硬推肯定不是办法,那样就变成破坏文物的野蛮考古了,不符合保护文物的原则。

从两扇石门间的缝隙分析,说明顶住石门是从外边干的,应该有一种可以从外边拉住顶门石的工具,“拐钉钥匙”就是这类工具。

据《肃松录》载,1644年,昌平州吏赵一桂,为埋葬吊死的崇祯皇帝和周皇后,就是用拐钉钥匙推开裕陵头层石门入内的。这段记载对打开定陵石门很有启发,拐钉钥匙无疑是开关石门用的一种金属工具。

但上哪儿去找拐钉钥匙呢?大家又犯难了。

姜还是老的辣,白万玉找来一根一米多长的8号铁丝,在铁丝一端拴了一根绳子,又叫木工师傅准备了五六根长约一米、宽约五六厘米的竹板。白万玉将那根铁丝弯成半圆形,立着从石门缝里送进去,再转过来,套住顶门石的腰部,然后把门外多余的铁丝用手弯,边弯边送。这样慢慢地铁丝圈的那个头就转回来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铁丝圈,然后木工师傅用小钳子将它拧死,做成了套住顶门石腰部的一个牢固的“拐钉钥匙”。

一切准备就绪后,大家便合力开门。

由一名队员拽着拴在铁丝圈一头的绳子,其他队员用竹板从门缝里伸进顶门石的上端,一边顶一边推石门,顶顶推推,这样门缝越推越宽。将近一尺来宽时,一名队员侧着身子从下部钻了进去。里面也无暗箭、陷阱之类。这个队员进去后,就用双手抱住了顶门石,并把它扶直了。当门缝推开有两尺多宽时,又进去了几名队员,进去后就把顶门石抬开。

此时,石门不费多大劲就推开了,发出沉重的“嗡嗡”声。事后大家分析石门的结构,都为我们祖先在300多年前就有如此先进的技术而赞叹不已。大石门的横面成梯形,前面薄,后面(也就是关扇部)厚,比例将近2∶1,这样石门的重量就集中在门轴处。

石门上下门轴均为球状,这样减少了门轴的摩擦力和门的重量,推拉省力。这种设计非常科学,不仅关门时举重若轻,而且因重量的合理分布,使大石门更加牢固,难怪这个重达14吨的石门能不费多大力气就能打开。

顶门石之所以叫做“自来石”,有着非常巧妙的设计原理。那就是制作两扇石门的内侧时,在靠门缝合拢的石门顶部,各凿制出一个凸起的石棱。然后再在门内的石头地面上,凿出一个可以置放石条的凹槽。自来石的长度,通高1.6米,是比照石门内侧的石棱与地面凹槽之间的斜向角度距离,专门设计出来的。

了解到这些情况以后,考古工作者们终于复原出了石门关闭时,自来石如何能自动把门顶住的全过程:当下葬完皇帝灵柩后,先将一扇石门关闭,而将另一扇半掩着。这时,把自来石下端在凹槽中竖立好,上端则贴在半掩着的石门的石棱边上。当把石门一点点向外关闭时,自来石也一点点自动地随着关门向外倾斜,石门完全并拢关闭之后,自来石恰好顶住两扇石门上端凸起的石棱。这样一来石门就彻底被顶死,再往里推也便推不开了。

自来石可以用“拐钉”用具打开,也是有原因的。否则皇帝去世下葬后,想个更好的办法把石门彻底关死,永不开启,岂不是更安全么?

这其中的要因,主要是按照当时的皇家丧葬礼制,皇帝和皇后宠妃生前在一起生活,死后也应该同穴合葬。也就是说,皇帝去世时,皇后或宠妃可能还在世。待哪一年皇后或宠妃也去世了。出于要合葬的需要,那就得再次开启墓门,把她们也一个个地先后安葬进去。

所以,自来石也就具有了墓门被多次开启和闭合时,便于反复使用的功能。

在定陵中,实际的埋葬情况是,除了万历皇帝一人以外,还合葬着孝端和孝靖两位皇后。她俩之中,孝端皇后比万历皇帝早去世几个月,在准备安葬过程中,不料万历皇帝也去世了,于是他俩便一同入了葬。

而孝靖比万历皇帝早去世十年,去世后先是葬在他处,直到万历皇帝去世后,她才得以迁葬到定陵地宫中。

这就是说,定陵的自来石并没有发挥墓门被反复开启的顶门作用,实际上它只使用了一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