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4日 李子勋老师去世。 君子如玉,此世无双 问:心理学的普及能促进心理健康的提升吗? 李子勋:我理解的心理健康是指:内心的接纳度,现实的适应度,人际关系的宽容度,再加上让自己的快乐的能力。 心理学给人带来的是一种不用依靠他人,不依靠环境,不依靠物质也能获得的自在之乐。 问:自我探索,李老师怎么看? 李子勋:“自我探索”变成了一个时髦的词语,现在市面上一部分流行的自我成长小组不能算是自我探索,只能算是心理分析,或者用被篡改、误读的心理学语言去重新编译或构建我们的过去。 这样的自我探索充满着创伤感和悲悲切切,尽管这样的探索背后有所谓的整合与治疗,但根据我的经验,“老师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发现”你的问题上,把痊愈的责任更多的推给了你自己。 这些自我探索激发了人们更多的负面情绪,增加了丧失感。 尽管这样的重新解构是对过去的重新解构,但是好景不长,新的语言诠释又会像枷锁一样让你失去被解放的滋味。 “原生家庭”这个概念的过度解读是个典型情况。 问:人际关系冲突的根源是什么呢? 李子勋:我坚信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大多来源于,我们没有意识到个体阅历和他人阅历之间存在着差异。 问:你怎么看待死亡呢? 李子勋:死亡是一种存在,正如生是一种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过多思考死亡无异于浪费生命 很多声言看破生死、接纳死亡的人也许不知死亡为何物,只是用这样的心态隔离或者减轻对死亡的焦虑感。 “假如生命还剩下一天,我会做什么?”这样的问题逼迫我们珍惜每一刻,不再花时间去恐惧死亡。 问:有时候,我会感觉很不快乐,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李子勋:有时候我们会感觉很困惑,放佛失去了快乐的能力,其实最简单的办法是让你的躯体开心。当你善待自己的身体时,身体的舒服也会让你的心灵恢复平静。 问:当代人总会感觉自己很孤独,没朋友,李老师怎么看? 李子勋:人终究是孤独的,社交在某种心理层面上也是为了逃避孤独。一个人即使拥有众多好友,也依然摆脱不了孤独的煎熬。 不喜欢或者不善于社交的人恰好是不太怕孤独的人,他们更能直面孤独与寂寞,自在的活着。 问:作为人,痛苦是不可避免的吗? 李子勋:放弃痛苦的人意味着也放弃了快乐,人要追求快乐,就要先去体验痛苦。 人不是仅有物质的享受就可以快乐,快乐是个精神活动,只有精神活动才会给我们永恒的愉悦感。 没有痛苦的逼迫,人不会到达幸福的彼岸。 问:我总是很在意别人的看法,李老师怎么看? 李子勋:心理学把关注别人的评价和看法,看成是一种通过压抑自我来寻求融入他人的能力,所以没有什么不好。 当人成长到一定阶段,精神丰满了,与社会的适应也日趋完善,知识和经验也让我们有了取之不尽的内在资源和动力,别人的评价看起来就不那么重要了。
|
|